日月峽中草藥:馬藺
馬藺
馬藺全草皆入藥,
清熱解毒兼利尿。
退燒驅蟲用種籽,
止崩避孕亦有效。 --吳洋



經濟價值
編輯
馬藺自古以來在中國廣為種植,在孔子的《家語》、屈原的《離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中都有對馬藺的記載,作為優良的水土保持,放牧、觀賞和藥用植物在歷史和自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綠化功能
馬藺根系發達,葉量豐富,對環境適應性強,長勢旺盛,管理粗放,是節水、抗旱、耐鹽堿、抗雜草、抗病、蟲、鼠害的優良觀賞地被植物。
馬藺在北方地區綠期可達280天以上,葉片翠綠柔軟,蘭紫色的花淡雅美麗,花蜜清香,花期長達50天,可形成美麗的園林景觀。
馬藺耐踐踏,經歷踐踏后無須培育即可自我恢復。
馬藺具有較強的貯水保土、調節空氣濕度、凈化環境作用。
因此,在建植城市開放綠地、道路兩側綠化隔離帶和綴花草地等中,馬藺是無可爭議的優質材料。
馬藺因其根系十分發達,抗旱能力、固土能力強,又是作為水土保持和固土護坡的理想植物。[4]
醫藥用途
馬藺具有重要的藥用、飼用和工業價值。
馬藺利用年限長,產草量高,營養成分豐富,為各類牲畜尤其是綿羊喜食。
馬藺的花、種子、根均可人藥。花曬干服用可利尿通便;種子和根可除濕熱、止血、解毒種子有退燒、解毒、驅蟲的功效。
作為纖維植物,可以代替麻生產紙、繩,葉是編制工藝品的原料,根可以制作刷子。
真可謂“馬藺全身是寶”。[6]
附方
馬藺的根,葉,花與種子均可藥用。
采收加工
馬藺花:開花后擇睛日采摘,陰干或曬干。
馬藺子:8-9月份果實成熟時,割下果穗,曬干,打取種子,除去雜質。
馬藺根、葉:8-9月份采收,曬干。
功效主治
馬藺花:味咸,酸,微苦,性涼,可清熱解毒。止血利尿,主治喉痹,吐血,衄血,小便不通,淋病
,疝氣,癰疽等癥。
馬藺子:味甘,性平。可清熱解毒,止血,主治黃疸,瀉痢,白帶,癰腫,喉痹,癤腫,風寒濕痹,
吐血,衄血,血崩等癥。
馬藺葉:治喉痹,癰疽,淋病。
馬藺根:可清熱解毒,治喉痹,癰疽,風濕痹痛。[6]
單方、驗方
(1)治喉痹不通:馬藺花,蔓荊子各30克,共研細末,每次1克,日服數次,開水送下。
(2)治小便不通:馬藺花,小茴香,葶藶子各10克,均炒后研末,每次6克,溫酒調服。
(3)治疝氣:馬藺花(與蘿卜子同炒)60克,川楝子(與橘核同炒)45克,吳茱萸(酒浸炒
)30克,木香6克,共研細末,每次3-6克,黃酒調勻,空腹服。
(4)治瘡癤癰腫:馬藺花6克,蒲公英30克,地丁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5)治骨結核:馬藺子用鐵鍋炒干,研粉,水沖服,每日3次,每次5-7克,小兒酌減。另用其
粉2份。凡士林5份,調成藥膏外敷。
(6)避孕:馬藺子50克,搗碎,加水2碗,熬成1碗,加入黃酒250-500克,稍煮,連
渣帶湯分成6份。經來時每日2次,連服3天。
(7)治風濕性關節炎:馬藺根,蒼耳根各100克,糖50克。加水2000毫升,煮成1000毫
升。每次服用70-80毫升,每日3次。
(8)治慢性氣管炎:馬藺根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9)治月經過多:馬藺子9克,馬藺花9克,石榴皮12克,共研細末,1日分3次服。
(10)馬藺子甲素。
藥品名:安卡。別名:6-甲氧基-2-順十七烯-1,4-苯醌。
作用與用途:該品為放射增敏劑,用于放射治療的肺癌,食道癌,頭頸部癌者。
用法和用量:飯后口服,一日2次,每次2粒,分別于放療前,后服用,小兒酌減。本品應在接受放
療前2-3日開始服用,連續服用直至放療結束。
文章轉自<百度百科>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