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聞網:歷史文化名城 九江實至名歸
歷史文化名城 九江實至名歸

終于,九江捧回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金杯。
從沒有人懷疑九江的實力和積淀,九江也不斷在根據標準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好,40載努力和期待,一朝圓夢。


“據三江之中,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云集”,三大茶市、四大米市;千百年來文人雅士云集,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東坡、慧遠、朱熹、周敦頤……留下的故事與詩篇猶如繁星;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碼頭文化,各種文化都能在這里找到輝映成果。歷史、文化、名城,任何一個詞單獨拎出來,在街上隨便拉一個老九江都能聊上半天。
20世紀80年代,九江就開始申報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至今日,九江成為全國第140座。至此,我市成為江西省繼南昌、景德鎮、贛州、瑞金、撫州之后,第六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我國公布了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標志著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開始創立,2022年是名城制度建立的四十周年。四十年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探索出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城鎮(村)保護之路,為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有力保障。
歷史悠久、文物豐富的九江曾長期徘徊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大門之外,這和九江的應有地位并不相符。九江第一次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是在1982年國家首次評選之時。“那時候送去的資料不好,就是對九江的一些景點,如潯陽樓、煙水亭等的簡介,相比起入選的城市利用各種光影手段,九江的申報材料就顯得不那么引人注意,落選很正常。”一位知情者說,“此后,九江從未停止申報的步伐。因為對于別的城市來說,選上了是榮耀;對于九江來說,沒選上卻是一種辱沒。”
九江這座城市,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就是文化圣地,從某種程度上說,她的文藝氣質已經毋庸置疑,但就是缺這么一個名頭,一個被國家認可的金字招牌。
能仁寺大勝塔。


作為中西部城市,相較于沿海發達地區,九江歷史保護工作基礎相對薄弱,存在歷史文化遺產分散,城區傳統風貌不突出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九江城區大片歷史遺存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消失了,人們開始感到遺憾和不舍,開始意識到曾經習以為常、失去才覺珍貴的歷史印記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喚醒激活、弘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煥發出勃勃生機活力,歷史保護和文化復興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抓手。近幾年,國家從全國層面理解和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不斷完善歷史保護的各項法規制度建設,拓展歷史保護的范疇。2020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管理辦法(試行)》,2021年9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要求保護傳承要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
在這樣的背景下,從2017年開始,規劃編制單位技術團隊中規院名城所確定了“以申報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工作實踐,陸續編制了九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本、九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九江城區4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九江動力機廠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等一系列保護規劃,并持續開展了伴隨式技術服務。
系列服務全方位搭建了九江名城保護的工作框架:以價值共識回應國家使命、以資源認定搭建保護框架、以保護要求夯實保護基礎、以實施行動推進城市提質、以制度建設提升管理能力。
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九江名城保護規劃和申報國家名城文本項目負責人王玲玲介紹,九江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益于其五大價值:中國古代及近代長江中下游政治軍事重鎮;中國古代水運交通樞紐,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中國首批開埠長江內河口岸,江西近代社會轉型先行地;中國“天人合一”理念代表地,山水文化和宋明理學重要發祥地;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沃土,紅色革命的重要陣地。
近年來,九江市大力挖掘和梳理歷史文化資源,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及街區的保護規劃編制和街區綜合環境提升、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及掛牌等工作,以嚴格的保護措施助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20年,九江市成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承擔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保護、傳承工作,并在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增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科。2021年5月,新設立九江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全力協調推進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和保護工作。
2019年8月,制定發布了《九江市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后來又相繼出臺了《九江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九江市歷史建筑修繕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規范性文件,對名城保護的責任、權利、義務等方面進行了界定,彌補了長期以來地方名城保護立法的不足。
自2018年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以來,九江市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九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及建成區內4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等,讓保護工作既有總規引領又有詳規細化,確保護得準、護得好。
廬山如琴湖


歷史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之一,既是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也是“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在保護和延續城市文脈的基礎上實施城市更新,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感受文明,才能讓美和活力在城市中涌動。曾經,一些城市在規劃和建設方面未能充分尊重城市個性,出現“萬樓同形”“千城一面”的現象,城市文化特色消減,城市辨識度下降。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通過城市更新,形成并彰顯審美主張。
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提出了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五項條件:第一、保存文物特別豐富;第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第三、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第四、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軍事要地,或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第五、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還應當有2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葉挺指揮部舊址。
從這五個條件來看,九江,除了第五個“有2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其他的都早已基本滿足。而庾亮南路文化街區的成功改造,讓九江這座歷史文化深厚的名城被國字頭蓋戳認定的希望更大了。40年夙愿,終于今朝實現。
歷史文化街區,百度百科定義為: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段奈锉Wo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
九江學院教授吳國富說,九江歷史上經歷戰亂太多,尤其是近現代的戰爭,使九江市的城區和建筑遭到大面積的破壞,能夠集中鮮明體現歷史文化風貌的建筑群太少,這是現在九江學者對這件事的一般看法,有一定道理。不過,長沙在抗戰中所有的老街區被摧毀殆盡,也被評為歷史文化名城,可見歷史建筑群保留太少不是唯一的因素。
他說,從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來看,可分為省會城市和地市級城市兩大類。前者一般規模較大,建筑群較多,歷史文化較為豐富,申報成功的機會較多。而地市級城市的規模較小,一般應該以特色取勝,如江西景德鎮、瑞金,云南的麗江、大理等。此前,九江市在申報過程中,沒有充分彰顯特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他認為,九江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并不完全對等。因為豐厚的歷史文化,發生在各個時期,而歷史文化名城落腳點在城市上面,如果城市風貌與歷史文化不對稱,就很難獲得成功。就九江現有的街區而言,主要特色在于近代,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體現出來的城市特色,如湓浦路、大中路、庾亮路等,大體都反映了這一特色。而古代的建筑,已經基本上沒有了。所以,九江市立足于近代文化,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才能突出特色。


庾亮南路是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它的順利改造為九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重要支撐。
九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界人士透露,“九江雖然是歷史文化名城,但是九江同時也是要塞啊,所以九江城受到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最近的一次毀滅性破壞是湘軍屠城,所以雖然號稱2000多年歷史,但現在九江城內除了一座大勝塔和鎖江樓塔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超過150年的建筑物,即使是一些名勝古跡,多半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的。所以靠古代歷史,那是不可能有優勢的。”
自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要加大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力度。此后,九江市持續加強歷史文化資源認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歷史文化街區從2017年的2片增加到8片,歷史建筑增加至126處。
以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為例,這個因紀念東晉名臣庾亮而得名的街區,展現了九江自古代至當代的城市發展連續、拼貼的特點。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位于潯陽區甘棠街道和湓浦街道交界處,北起甘棠南路天主教堂,南至和中廣場,全長約630米。保護提升內容包括歷史建筑修復、廣場建設、立面改造、街心花園、路面改造、地下管網改造等,共改造人行道廣場地面約2.4萬平方米,其中包含儒勵女中廣場、修道院廣場、市政府汽車隊廣場、街心花園等重要節點。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
“在規劃中,我們針對不同空間特征,提出公共空間‘織補’、更新單元分類引導、公共建筑先行等不同實施模式。”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蘭偉杰介紹說,在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過程中,九江市突出公共空間優先、適度整治沿街立面的思路。通過拆除少量不協調建筑,亮出文物,形成多片小型開放空間,極大提升了街區的環境品質和文化品位,重點改善首層立面和步行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環境。
車多、人多、路窄,是周圍居民遇到的最“頭疼”的問題。在改造過程中,九江市通過多種形式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最終通過取消路邊停車、優化道路斷面、設施帶增加非機動車停車區、學校出入口設置機動車即停即走區域、學校出入口設置智慧探頭及屏幕等“組合拳”式措施,讓市民出行更便利。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