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復得的珍貴鳥——藍冠噪鹛
藍冠噪鹛外出覓食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江西考察時,來到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這里是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中心區,也是極度瀕危鳥類藍冠噪鹛自然保護小區。習近平詳細了解濕地公園和藍冠噪鹛保護等情況。藍冠噪鹛也因此受到大眾廣泛關注。
藍冠噪鹛,屬雀形目畫眉科,體型不大卻有不俗的顏值。其頂冠藍灰色,具黑色的眼罩和鮮黃色的喉,上體褐色,尾端黑色,外側尾羽具白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而漸變成白色,儼然是個天然“調色板”,被孩子們形象地稱為“藍帽黃領灰斗篷”。
藍冠噪鹛學名最早是由法國鳥類學者Ménégaux命名,國內對該物種并不了解,因此一直沒有中文名字。該物種發現之后有許多學者探討了它的分類地位,或將之列為黃喉噪鹛名下作為婺源亞種,或支持其作為一個獨立物種。2006年,英國鳥類學家N.J.Collar從形態學角度提出應將藍冠噪鹛獨立為一個物種,并給出了英文名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國內學者何芬奇首先采納了這一觀點,并將其中文名由黃喉噪鹛改為“靛冠噪鹛”。2017年,鄭光美院士在《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中將該物種由黃喉噪鹛的婺源亞種改為獨立物種,并根據其英文名將其定名為“藍冠噪鹛”。但藍冠噪鹛作為新種的分類地位一直缺乏形態學以外的證據,特別是遺傳學證據,直至最近,江西農業大學團隊的研究表明藍冠噪鹛與黃喉噪鹛在形態學、生態學、聲學和遺傳學上均有顯著的差異,為藍冠噪鹛作為一個有效的獨立物種提供了更為充分的證據。
藍冠噪鹛覓食
藍冠噪鹛屬于森林鳥類,從留居類型來分,屬于留鳥,它的生命周期會在一個區域長期生活,短途垂直遷徙。其活動于常綠闊葉林和濃密灌叢,喜食昆蟲,也吃蚯蚓、樹木果實等。它們是集群繁殖的森林鳥類,每年4月—7月是藍冠噪鹛的繁殖期,會群體飛到鄉村水口林繁育后代,共同選擇巢區集中營巢,將碗狀鳥巢筑在樟樹、楓香、苦櫧等大樹偏離主干的枝梢間,當起“隱士”。
在眾多鳥類中,藍冠噪鹛可能是最愛干凈的鳥類之一。它們酷愛洗澡,每天都會在饒河邊植被隱蔽的地方,成群地在饒河里洗澡。沾一下清水,扇動翅膀,對自己漂亮的羽毛進行梳理清洗。其對森林、空氣、水質等有著極高的要求,是生態環境指示物種。
藍冠噪鹛的發現史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其標本在婺源被采集到,之后這種鳥沉寂了近百年。直到1993年,國外鳥類保護協會在一批從我國進口的畫眉鳥中,發現混有一只藍冠噪鹛。
失而復得的藍冠噪鹛,引起我國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根據資料推測,那只藍冠噪鹛有可能來自江西婺源,于是原國家林業局開始組織專家在婺源尋找該鳥。直到2000年,婺源本土鳥類專家鄭磐基先生在婺源重新發現了藍冠噪鹛,這一羽色亮麗、叫聲婉轉的雀形目鳥類才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并逐漸為人所知。
四只藍冠噪鹛在水邊嬉鬧
除了婺源之外,藍冠噪鹛曾在云南省思茅地區還有一個亞種。1956年,我國鳥類學家鄭作新在云南思茅石頭山采集到了幾個藍冠噪鹛標本。但此后,云南地區鮮有該物種的發現記錄,鳥類學者以及觀鳥愛好者自2000年以后在云南、廣西廣袤的山林和村落間尋找思茅族群的蹤跡,至今仍未有發現。2017年出版的《云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正式宣布藍冠噪鹛在云南省滅絕。至此,目前藍冠噪鹛在我國僅剩婺源種群。
藍冠噪鹛成了江西特有的珍貴鳥類。這也意味著藍冠噪鹛一旦在江西絕滅,便是全世界不可挽回的損失。
藍冠噪鹛重新發現是在婺源,人們不禁疑問:藍冠噪鹛百年間為何只在婺源被發現?婺源提供了怎樣的獨特生活環境?
藍冠噪鹛野生種群要延續,繁殖是關鍵,繁殖季節是一年當中最易被天敵侵害而滅絕的時段。選好筑巢地,也是在選決定生死的避難所。
通過調查,研究人員發現藍冠噪鹛的筑巢地只分布在海拔偏低、地勢平緩開闊、靠近村莊的自然保護小區內。而且每塊筑巢的保護小區不論面積大小,都有3個共同點:一是有一片地處四周平緩開闊的高大喬木天然混交林,二是此片天然林緊靠村莊,三是此天然林附近有水源。
藍冠噪鹛
天剛亮,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按照慣例在森林里進行巡查,幾聲清脆的鳥鳴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工作人員抬頭望去,見3只藍冠噪鹛正在樹梢上打量著他們。
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992.7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3.3%,保護對象主要為中亞熱帶珍稀鳥類及其棲息地,是國內唯一以森林鳥類命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也就成了藍冠噪鹛棲息的不二之選。
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贛東北最為重要的森林生態系統之一,是白際山脈的一部分,擁有黑麂、藍冠噪鹛等分布范圍很窄的珍稀物種。保護區內植被茂密,生態小氣候多樣,生境復雜,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保護區內有藍冠噪鹛、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白頸長尾雉等13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鳥類),有白腿小隼、勺雞、白鷴、鴛鴦等6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鳥類),有黑麂、黑熊、豹貓、中華鬣羚等1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獸類),有鵝掌楸、長序榆、香果樹、細莖石斛等56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除此之外,保護區還是婺源安息香、婺源槭、婺源鳳仙花、婺源花椒、婺源兔兒風、光葉紫珠等野生植物的模式標本產地。
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楊軍告訴記者,婺源的水口林都是高大的天然混交林,有喬灌草多樣物種,為鳥類提供更加豐富的食物。鳥兒選高大的樹冠處筑巢既隱秘又安全,避免受到天敵蛇、鼠侵害。天然混交林喬灌草高低分層,雛鳥出巢落地,還有樹下灌木、雜草的緩沖而不易受傷,也便于躲藏。落地的雛鳥利用灌木、雜草的不同高度,邊飛邊跳又能回到樹上的巢窩。因此,婺源高大天然混交林是許多野生動物尤其是森林鳥類的最愛,是其逗留、覓食、筑巢的理想之地。
楊軍介紹說,為了在林中能更快發現遠處及周邊的天敵,藍冠噪鹛選在四周開闊平緩的水口林棲息。加之開闊平緩的水口林旁有村莊,開闊地上必是農田旱地,地上常有村民生活、勞作,在水口林周邊走動,在林中乘涼、休息。一些大型野生動物,如松鼠、猛禽等天敵會感到威脅,反而遠離水口林。因此,藍冠噪鹛十分親近人類,特地選在緊靠村莊的水口林樹冠棲息覓食、筑巢繁衍,甚至把巢筑在緊靠房屋的大樹上,捕食森林害蟲,與村民和諧共處。在村民間接的庇護下,它們得以繁衍。
婺源獨有的村莊水口林是藍冠噪鹛最安全的避難所,是孕育婺源新種的發源地,是藍冠噪鹛唯一筑巢的繁殖地,解開了藍冠噪鹛對婺源情有獨鐘之謎。
婺源縣林業局自1992年以來開展的自然保護小區體系建設為藍冠噪鹛的棲息地保護帶來了積極影響,保護宣傳也提高了村民的愛鳥護鳥意識,這些保護行動促進了藍冠種群的恢復性增長。
2009年起,婺源縣全面禁伐天然常綠闊葉林。多年來,打造了193個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水源涵養型的自然保護小區,藍冠噪鹛繁殖地皆被劃為自然保護小區。當地組織專業護鳥技術隊伍,在其棲息地安裝實時監控設備。據婺源縣林業局監測,目前藍冠噪鹛野生種群有200余只。
盡管20年來藍冠噪鹛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該物種仍處于極小種群狀態,仍然沒有擺脫滅絕風險。藍冠噪鹛婺源種群的保護值得我們更加深入研究和探索。(王辰 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供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