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見過的藍花里,最純粹的藍色
藿香葉綠絨蒿是罌粟科綠絨蒿屬的物種。如果你有所耳聞,也許知道綠絨蒿屬植物是多么奇妙的存在,在中國西南這個植物物種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也是顏值最高、色彩最豐富的類群。而這個類群中最知名的物種之一,就是藿香葉綠絨蒿。

藿香葉綠絨蒿丨余天一
它的花只有四個花瓣,但是寬大而透明,顏色是純凈的天藍色或蔚藍色,間或夾雜著一些紫色,偶爾也有紫色花和白色花的個體。在所有的有花植物中,你都很難再找到藍得這么澄澈的花。
藿香葉綠絨蒿中文名里的“藿香葉”很有可能是翻譯錯誤,其實betonicifolia這個種加詞意為“藥水蘇葉的”,betony是藥水蘇Stachys officinalis的俗名。它的葉子確實和藥水蘇的葉子比較像,都有非常明顯的波浪狀的葉齒,然而和藿香的葉子很難看出什么關聯。藥水蘇是一種歐洲很常見的植物,但是在中國很少有栽培。

藿香葉綠絨蒿的葉丨余天一
藥水蘇的葉丨H. Zell / wikimedia
德拉維的“藍罌粟”
藿香葉綠絨蒿Meconopsis betonicifolia這個物種是由法國植物學家阿德里安·勒內·弗朗西斯(Adrien René Franchet)于1889年發表的,基于的是德拉維在大理采集的標本。德拉維(Père Jean Marie Delavay)是在中國活動的最著名的植物獵人之一,他同時也是一名傳教士,在首次來到中國廣東又返回法國以后,德拉維受到另一位著名的傳教士——譚衛道(Jean Pierre Armand David)邀請,希望他為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采集中國植物的標本。

德拉維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傳教士賴神甫丨ynvisitorcenter
德拉維再次回到中國以后來到了大理。大理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植物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德拉維采集植物的時代過去了將近150年之后,這里依然有源源不斷的新物種和新紀錄被植物學家發現。德拉維和其他很多來到中國西南的植物獵人不同,他鐘情于大理的人和植物,在德拉維來到大理后的15年間,他很少再離開過這里。德拉維對大理的探索非常深入,他一邊在大理各個地區傳教,一邊采集植物標本,就這樣他幾乎走遍了從大理到洱源再到鶴慶和賓川的無數山頭,采集了超過20萬份植物標本。

今天的主角,“藍罌粟”丨余天一
德拉維很少雇傭幫手幫他攜帶行李和標本夾,他常常獨自旅行,仔細的搜尋路邊的植物。在德拉維采集和記錄的植物中,有約三分之二都是當時的科學界從未描述發表過的,他在鶴慶的三岔河附近,發現了一種美麗的“藍罌粟”,這個“藍罌粟”就是今天的主角,藿香葉綠絨蒿。

藿香葉綠絨蒿的模式標本丨倫敦自然博物館
德拉維雖然采集了大量植物標本,但是他很少采集植物種子,藿香葉綠絨蒿的種子也并未被帶回到歐洲,所以園藝界很少有機會栽培德拉維發現的植物,當時的歐洲人也就很難認識到他采集的植物的鮮活樣貌,這使得德拉維采集的大量物種一開始被淹沒在標本堆里少有人知曉。德拉維在云南染上了黑死病,雖然挺過來了但是并沒有徹底痊愈,他回到法國治病,卻一心想要回到云南,最終于1895年在云南逝世。
直到他逝世以后,另外兩位著名的植物獵人喬治·弗雷斯特(George Forrest)和威爾遜(Ernest Henry Wilson)來到了滇西北收集了大量植物種子,才讓他采集過的大理植物為世界所知,但是他們卻沒有再次采到藿香葉綠絨蒿的種子。

大名鼎鼎的威爾遜并沒有采到藿香葉綠絨蒿的種子丨Northmetpit / wikimedia
貝利氏綠絨蒿
在德拉維采集大理植物標本的那個時代,于西藏東南部的高山和峽谷中,另外一些植物獵人也在大量收集植物標本和種子。1913年,貝利(F. M. Bailey)在西藏林芝采集到了另一種藍色大花的綠絨蒿,標本帶回英國后被綠絨蒿屬專家David Prain命名為貝利氏綠絨蒿(擬藿香葉綠絨蒿)Meconopsis baileyi,但是貝利帶回的標本殘破不堪,難以辨認形態。

貝利氏綠絨蒿丨余天一
另一位著名的植物獵人金敦·沃德(Frank Kingdon Ward)隨后也去往了林芝,他成功地把貝利氏綠絨蒿的完整標本和種子帶回了英國。綠絨蒿屬植物是金敦·沃德最為鐘愛的植物類群,他回到英國后整理出來的植物獵人筆記,書名就叫《在綠絨蒿之地》(In the Land of the Blue Poppies)。

《在綠絨蒿之地》
金敦·沃德在關于貝利氏綠絨蒿的描述里提到,有植物學家認為這種綠絨蒿和之前已經描述過但是罕為人知的藿香葉綠絨蒿可能其實是同一種。隨后在綠絨蒿屬專家George Taylor于1934年出版的綠絨蒿屬屬專著中,作者正式將貝利氏綠絨蒿處理為藿香葉綠絨蒿的異名。自此,藿香葉綠絨蒿之名正式取代了貝利氏綠絨蒿。
而金敦·沃德帶回的貝利氏綠絨蒿種子成功在英國發芽并開花,隨后這種不可思議的“藍罌粟”以藿香葉綠絨蒿之名走向了切爾西花展,走向了整個歐洲,再走向了全世界。現在世界上最常見栽培的綠絨蒿屬品種,幾乎都是冠以藿香葉綠絨蒿之名的貝利氏綠絨蒿和大花綠絨蒿(Meconopsis grandis)的雜交品種。

貝利氏綠絨蒿和大花綠絨蒿的雜交品種Meconopsis 'Sleve Donard'丨余天一
綠絨蒿雜交品種丨余天一
但是在2009年,綠絨蒿屬專家Christopher Grey-Wilson在仔細查閱文獻和標本之后,認為西藏的貝利氏綠絨蒿和云南的藿香葉綠絨蒿還是應該處理為不同物種。兩個物種的形態非常相似,但是貝利氏綠絨蒿的果實上有密集的長毛,花柱比較短(2-5.5毫米),而藿香葉綠絨蒿的果實上幾乎是光滑的,花柱比較長(5-8毫米),以此可以很清晰確切地區別這兩個物種。
最接近天空的藍色
藿香葉綠絨蒿是綠絨蒿屬大花系(Meconopsis Series Grandes)最孤獨的物種。其它綠絨蒿屬大花組的物種都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只有它獨處于橫斷山脈,藏在大理到麗江海拔較高的幾座山里。與它形態最為相似并且長期混淆的貝利氏綠絨蒿(擬藿香葉綠絨蒿)主要分布于西藏林芝,和它隔著整個橫斷山脈遙遙相望。真正的藿香葉綠絨蒿分布非常狹窄,自從德拉維在鶴慶首次采集了藿香葉綠絨蒿的標本并進行了科學記錄之后,130余年過去了,目前藿香葉綠絨蒿被人類所知的分布地也只有寥寥幾個。

大花系中,唯有藿香葉綠絨蒿獨處于橫斷山脈丨余天一
但是同時,藿香葉綠絨蒿也是知名度最高的綠絨蒿之一,至少這個拉丁學名最為聲名遠揚。大花系的綠絨蒿的物種有整個綠絨蒿屬最大的花朵,也有綠絨蒿屬最純凈、最接近天空的藍色,在全世界那么多高顏值的高山植物中,也是永遠閃耀的明星。

最接近天空的藍色丨余天一
因為1934年綠絨蒿屬的分類學處理,英國園藝界在此后的將近一百年里都一直使用藿香葉綠絨蒿的名字指代貝利氏綠絨蒿,甚至一直用到了今天。現在大部分植物園和花園也還在使用藿香葉綠絨蒿Meconopsis betonicifolia這個名字指代貝利氏綠絨蒿,邱園已經把名字改過來了,愛丁堡植物園還沒有換名牌。

貝利氏綠絨蒿終于擁有了姓名,而藿香葉綠絨蒿則再次為人類所關注丨余天一
綠絨蒿屬分類經過了重新整理和修訂之后,園藝界用了近百年的學名也需要更改了。如今貝利氏綠絨蒿這個名字依然默默無聞,但這個學名所代表的物種已經被人類帶往了全世界,而真正的藿香葉綠絨蒿,卻在百余年后依然藏在大理的深山之中,極少被人類引種栽培過。

真正的藿香葉綠絨蒿,依然藏在大理的深山之中丨余天一
在藿香葉綠絨蒿其中一個分布地,景區管理人員收集了它們的種子,在管理處門口栽植,它們隨后如約開花了,開出了一片驚艷的藍色。這可能是藿香葉綠絨蒿全世界范圍都極為罕見的栽培開花記錄,雖然是種在了原產地,但是這依然是可貴的一步。而在德拉維曾經走過的地方,野生的藿香葉綠絨蒿也依然在那里綻放。
(本文作者余天一,轉自物種日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