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水河畔:水獺觀察小記
酉水河畔的冬夜總裹挾著某種神秘的悸動。當最后一縷暮光被霧靄吞沒,這片被古鎮煙火熏染的水域,卻悄然成為水獺(tǎ)家族的舞臺。作為“河流生態指示物種”——歐亞水獺的典型棲息地,酉水河的激流與靜灣、礁石與水草,構成了它們獨特的生境。
2024年12月20日傍晚,夜幕降臨。我裹著羽絨服站在華陽古鎮的河道邊,手電筒的光束刺破濃霧。突然,一團暗影掠過水面——是水獺!三只毛色油亮的身影在激流中穿梭,幼崽笨拙地撲騰,成年個體則像子彈般精準地扎入水中。
河水在冬日的嚴寒中泛著銀光,但水獺的皮毛始終干燥蓬松。它們的捕食像一場無聲的舞蹈:尾巴擺動劃出波紋,前爪精準拍擊水面,偶爾冒出的鼻尖在薄霧中若隱若現。我屏住呼吸,直到它們游向下游的橋洞,消失在夜色里。
剛露面的水獺非常警覺。
12月24日傍晚,我重返河岸。暮色中,兩只黃腿漁鸮蹲在枯樹上,與河面的水獺家族形成奇妙的共生畫面。18點50分,當我打著手電靠近時,水獺們竟未立即逃離。最大的個體突然直立,黑豆般的眼睛直視光束,仿佛在打量這個不速之客。
幼崽則躲在母親身后,只露出圓滾滾的屁股。成年水獺開始頻繁潛水,每隔十秒便冒出水面換氣,距離很近時可以聽到它們喉間發出低沉的咕嚕聲。19點30分,奇跡發生了:一只大水獺拖著十幾厘米長的魚躍上礁石,用尖牙撕開魚腹。我忍不住用手電照過去,它卻突然抬頭,與我的目光短暫相接——那雙濕潤的眼睛里,既帶著警惕,又透著困惑。
蹲守了很久,總算抓拍到
它追逐一條魚游到淺水處的瞬間。
2月22日,早春的寒意未退。我在岸邊水草間發現一團蜷縮的毛球——是那只去年冬天見過的幼崽!它正用稚嫩的爪子撥弄浮萍,母獸則在不遠處來回巡視。19點10分,幼獺突然縱身躍入水中,卻因浮力過大嗆了水,急得在淺灘直轉圈。成年個體立刻游來,用嘴輕輕頂它下潛,直到它學會閉氣。
捕魚的間歇,它們會在礁石上稍作休息。
它們從上游順流而下,水花折射出燈光的霓虹。幼獺開始嘗試獨立捕食,雖屢屢失敗,卻總能得到成年個體“補投”的小魚。我忽然意識到,這些看似雜亂的“失敗”里,藏著生存的密碼。
3月的華陽開始回暖,但水獺的蹤跡卻變得飄忽,水草叢中散落著大量水獺糞便。
散落的水獺糞便和足跡
3月4日晚,我循著記憶來到橋下,卻只見到一只水獺獨自游過——其它水獺可能已經遷徙。或許是為躲避人類活動的喧囂,或許是適應食物資源和環境的變化,水獺會選擇短距離、小范圍的遷徙。
有趣的是,它們的路線選擇暗含智慧:上游的河段水草豐茂,河岸帶植被未遭破壞,即便游客增多,這些區域仍保持著原始的靜謐。水獺們像移動的精靈,總能在人類的縫隙中尋找棲身之所。
歐亞水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最后一次見到水獺是在3月22日的黃昏。它們從將軍橋的橋洞鉆出,穿過狹窄的水草通道,消失在上游的蘆葦叢中。我數著河面的漣漪,想起那個冬夜與成年水獺目光相觸的瞬間——那或許是一場跨越物種的對話:它們教會我,河流不僅是風景,更是無數生命的密語之地。
如今,河里的魚兒成群結隊,但沒了水獺的蹤影,這提醒我:在人類的喧囂與自然的寂靜之間,或許還存在著第三種可能——不是征服,不是逃離,而是學會與萬物共享這片河岸。(供稿/韓建亮 供圖/王健龍 韓建亮 張波 編輯/師杜娟 審核/郭明)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