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石蝴蝶“回家”:百年輪回的生命重返天坑秘境
近日,在蒙自市幽深的天坑群中,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下稱:昆明植物所)與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聯手開啟了一次意義非凡的“回家”之旅,主角是消失了上百年的極危物種——大花石蝴蝶(Petrocosmea grandiflora)。
回歸現場照(種質資源庫供圖)
2021年,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下簡稱“種質資源庫”)在高山科學促進中心的支持下,聯合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對蒙自市周邊的多個天坑進行了初步調查,并于2021年6月17日在無人機偵測和專業攀巖團隊的協助下,通過繩降的方式對一直徑超過100米、深度約60-100米的大型天坑開展了種質資源的調查和采集工作。在該次調查工作中意外地發現了消失了上百年的極危物種大花石蝴蝶的一個新居群,使這一“消失”125年的極度瀕危物種得以重現人們的視野。
大花石蝴蝶Petrocosmea grandifloraHemsl.,中國特有植物。《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2021版)》物種、《云南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公告2023年11號)》物種。1895年,英國植物學家威廉·漢姆斯利(William B. Hemsley)根據威廉·漢考克(William Hancock)在云南蒙自采集標本,描述為石蝴蝶屬的一個新物種-大花石蝴蝶,標本存放于英國皇家植物園中。此后,大花石蝴蝶一度“消失”。
大花石蝴蝶(劉成攝)
2021年,天坑種質資源調查和采集工作現場照。A.天坑航拍圖;B.天坑內部景觀;C.采集隊在天坑內合影;D.采集隊員繩降天坑;E.大花石蝴蝶新發現居群的植株狀態;F. “消失”百年的竹生羊奶子果實.(種質資源庫供圖)
2021年10月起,種質資源庫利用組織培養(無性繁殖)技術,克服了野外種群稀少、自然繁殖困難的重重阻礙,數百株承載著物種延續希望的幼苗,在實驗室和溫室中茁壯成長,為野外回歸鋪就了生命之路。
大花石蝴蝶組培苗(種質資源庫供圖)
本次野外回歸選取了二個地點。回歸點一選擇了最初發現該物種的蒙自天坑內,此處生境良好,外界干擾和威脅因素極小。回歸點二為距離天坑約1公里的石灰巖林地陰濕巖壁上,該回歸點緊鄰農事生產道路,交通便利,有利于回歸后開展后續監測工作。
此次野外回歸,科研人員在近乎垂直的石灰巖崖壁上精準定位種植,復原大花石蝴蝶天然的生長環境。回歸工作及后續監測工作將由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與種質資源庫共同開展。
回歸現場照(種質資源庫供圖)
種質資源庫副主任蔡杰表示:從瀕臨滅絕的大花石蝴蝶的意外發現,到實驗室的成功繁育,再到如今回歸到野外,這是一個凝聚了無數人無數心血,形成的一個閉環科研。讓大花石蝴蝶在原生境,扎根繁衍,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最有力的踐行。這不僅是物種的回家,也是科研人員對自然承諾的兌現。
大花石蝴蝶野外回歸現場照(種質資源庫供圖)
據了解,種質資源庫結合國家戰略生物資源儲備需求和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進行全面、規范化的收集保存、評價和深度研發,牽頭建立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研發利用-共享服務體系,確保我國的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存,促進資源的開放共享,為我國政府履行國際公約提供堅實保障,為國家重大科技創新規劃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撐,為科學知識的公眾傳播提供展示平臺。
截止2024年底,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已保存野生植物種子近1.2萬種10萬份;植物離體培養材料近2300種2.8萬份;植物總DNA約1萬種7萬份;微生物菌株、大型真菌種質、動物種質均穩步增長,合計保存各類野生生物種質資源2.7萬種,33萬份(株)。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