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個被誤傳了半個多世紀的大黃魚的故事
大黃魚,又稱黃花魚,曾經是我國的重要經濟魚類之一。東海區是大黃魚主產區,占全國產量的90%。居“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首。1974年全國大黃魚產量為22萬噸,浙江省為16.81萬噸,為歷史上最高年份。之后昔日輝煌一時的大黃魚,出現了“斷崖式”下降,消失在人們視野,成為稀缺的海珍品,留給人們更多的是記憶。
1976 年 , 石浦漁船大黃魚豐收景象
關于大黃魚“消失之謎”,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一種“敲罟”作業所致。為了探究事實真相,本人花了四年時間赴廣東潮汕地區的饒平、南澳,福建的東山、沼安、惠安、長樂、福清、連江、霞浦,浙江的蒼南、平陽、洞頭、玉環、溫嶺、象山、岱山、普陀、嵊泗,江蘇的呂泗等地漁區走訪調查,還赴浙江省檔案館,寧波檔案館查閱檔案史料,逐步揭開大黃魚“消失之謎”,還原事實。
一、敲罟作業
敲罟作業,據史料記載,最早是廣東潮汕地區的饒平縣、南澳縣沿海漁民發明的一種捕撈大黃魚的作業方法。它由2艘大船(公罟,母罟,10-15噸)和30-40艘小船(舢板,2-4噸)組成一個作業單位,又稱為1艚。魚網由18幅網片組成,長100-150米,高60-80米。公罟先行到達漁場搜尋魚群;母罟帶領30-40艘小船隨后趕來。之后公罟和母罟把魚網敷設在水中;小船散開與大船相距1000米左右,小船之間相距4-5米左右。公罟船上的指揮員揮動旗子,用旗語指揮小船開始用木榔頭敲打鋪在船上的木板,并有序地向大船方向搖進,逐漸形成傘形隊伍,把魚群趕入敷網中,最后起網,捕獲大黃魚。
大黃魚屬石首科魚類,頭骨里有兩顆白色的小石子(耳石),起平衡和聽覺作用。敲打木板產生聲波傳到海水中,使魚類向前逃竄,類似驅趕作用。之前捕撈大黃魚的方法主要是大捕(張網)、對網(中小對,長衣,獨撈)和流網。
1954年福建省派員到廣東潮汕地區學習敲罟作業,并請潮汕技術人員來實地指導魚群的尋找、放網、起網、敲罟等各環節。敲罟作業捕撈大黃魚產量高,效益好。1956年福建省把敲罟作業作為最先進的海洋捕撈方法,推廣到全省沿海。1956年福建惠安漁民將敲罟作業傳到浙江的平陽、玉環等地。1956年11月7日浙江溫州地委發出通知“對已經基本試驗成功的敲罟作業應在漁場條件許可下,加以推廣”,使溫州地區敲罟作業迅速發展;1957年底溫州地區敲罟作業漁船達到162艚,產量7.016萬噸。
資料來源:周兆昌《溫州“敲?”作業始末》
但關于敲罟作業的爭議一直沒停止過,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敲罟作業對大黃魚有“三害”(敲散、敲光、敲死),破壞大黃魚資源。浙江的寧波、舟山漁民強烈反對敲罟作業,并禁止福建、溫州的敲罟船進入寧波、舟山海區生產。浙江省水產局于1957年5月2日發文《關于禁止敲罟作業去大陳以北洋面生產的通知》,并向中央水產部報告要求阻止福建、廣東敲罟漁船來浙江海區生產。董聿茂、李星頡等專家上書國務院要求禁止敲罟作業。國務院聽取專家意見后,于1963年3月發文《關于禁止敲罟作業的命令》,才停止了敲罟作業。
據對廣東饒平、福建東山、惠安、連江、長樂以及浙江平陽、洞頭從事過敲罟作業的漁民訪談中,有三個共同點:一是敲罟作業捕撈海域主要是在近岸產卵場;二是捕撈的大黃魚群體都是2-3斤產卵魚,沒有幼魚、小魚;三是捕撈時沒有看到大批大黃魚浮出水面死亡現象。敲罟作業對大批產卵大黃魚會產生驚嚇,導致“流產”。浙江敲罟作業主要在溫州、臺州等南部海區。而浙江大黃魚的主要漁場寧波的貓頭洋、大目洋,舟山的岱衢洋,大戢洋沒有敲罟作業。1963年敲罟作業禁止后,浙江大黃魚資源已經恢復。
所以大黃魚資源枯竭絕不是敲罟作業所致。《浙江省1956-2022年海洋捕撈大黃魚漁獲量表》看,大黃魚的產量拐點是在1974年。那1974年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件,讓大黃魚慘遭厄運。
大黃魚為鱸形目,黃魚科,黃魚屬,屬暖水性魚類,東海區大黃魚主要分布在80米等深淺以西海區,受內在因素和外界生活環境條件影響作周年性的產卵、索餌、越冬洄游。是集群性的近海洄游性魚類;幼魚以食小型浮游甲殼類為主,成魚以食小型魚類為主。每年的4-6月份由外海越冬場游向蘇、浙、閩近海產卵,形成大黃魚捕撈魚汛。8-10月份散于產卵場外圍海域索餌育肥;9-10月份尚有少數個體產卵形成“八月桂花黃魚汛”。11-12月向外海深水區進行越冬洄游。1-3月份在越冬場越冬。東海大黃魚有三個越冬場:大沙、沙外越冬場;江外、舟外越冬場還有浙南閩東、閩中越冬場。其中江外、舟外(又稱中央漁場)越冬場范圍大,魚群數量多。大黃魚有深海集中越冬、淺海分散產卵的洄游習性,漁民根據其產卵場及產卵時間,在產卵場捕撈大黃魚魚群,形成漁汛。東海大黃魚產卵場也就是大黃魚的漁場主要有浙江的岱衢洋、大戢洋、大目洋、貓頭洋、樂清灣;福建的官井洋和東引漁場。還有江蘇的呂泗洋。捕撈大黃魚的漁民以江蘇、上海、浙江、福建“三省一市”為主。
1973年暖冬,1974年春江外、舟外漁場(中央漁場)大黃魚魚群面積大,東到虎皮礁、鴨灘一帶,西到佘山東,東西跨5個大區;北從虎皮礁北的蘇巖礁,南到海礁東181海區,南北跨4個大區。水深40-70米;魚發中心從東到西,由外逐漸移攏。大黃魚魚群密度厚達30米,是海洋捕撈史上罕見的。
之前在中央漁場捕撈的主要是國有漁業公司(上海、舟山、寧波等海洋漁業公司)的鋼質漁船,抗風浪能力大,噸位大,馬力大,裝備先進。群眾漁船都是木質機帆船,船小,抗風浪性差,設備差,都在近海沿岸生產。1974年3月18日寧波海洋漁業公司“寧漁606”在173/9海區用圍網捕撈40000箱(800噸)大黃魚。消息一經報道后,大批群眾機帆船擁向中央漁場捕撈越冬大黃魚。據統計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共有5000艘機帆船圍剿中央漁場“越冬大黃魚”。其中普陀縣共有517對機帆船二個月里捕撈大黃魚4萬噸。寧波共有150余對機帆船用對網捕撈大黃魚8644噸。寧波海洋漁業公司捕撈大黃魚產量4700噸。當時越冬場捕撈的大黃魚魚頭重、條子大,一般1斤半到2斤,大的3-4斤,都是將要進港產卵的魚群。當時還發生過部分南朝鮮的漁船過來搶漁事件。
1974年浙江省共捕撈大黃魚16.81萬噸,為歷史上最高年份。之后大黃魚出現“斷崖式”跌落,一蹶不振。2022年浙江省大黃魚產量為838噸,不足千噸,曾經引以為豪的大黃魚消失在人們的餐桌上。1974年的越冬場大黃魚圍剿戰,是大黃魚的消失主要原因。有人戲稱是大黃魚的“終命年”。
大黃魚資源不能恢復的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過度捕撈導致大黃魚資源恢復受阻
隨著科技的進步,海洋捕撈裝備不斷提高,如助航(導航)助漁儀器、網具先進,捕撈強度增大。尤其是底拖網生產,導致海底“沙漠化”,嚴重破壞了海洋資源。使大黃魚繁殖、生長受影響。
2、海洋水環境的污染
工業污水、生活污水、農業化肥、農藥等污染源的不斷排海,超出了海水自我凈化能力,導致海水富營養化,赤潮頻發,海水質量下降,使餌料生物減少,影響了大黃魚幼體發育、生長。
3、無序圍海造地
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劇,沿海無序的圍墾造地,改變了大黃魚的產卵和索餌場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了大黃魚產卵和育肥。
4、瘋狂的海釣業
2014年,浙江推行“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旨在修復浙江漁場資源。近幾年由于野生大黃魚貨少價貴,原本以休閑為主的海釣,嘗到了海釣大黃魚的甜頭,轉向生產性海釣。每年 5 月 1 日開始的禁漁期對休閑海釣沒有規定。大量的休閑海釣船開始進行海釣大黃魚。據統計在浙江嵊泗海礁(大黃魚漁場)海區有近500-600艘休閑海釣船在釣大黃魚,使2014年浙江省提出的“一打三整治”修復漁場的計劃嚴重受影響,直接影響大黃魚資源的修復。
綜上所述,大黃魚的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敲罟作業致使大黃魚消失是一個被誤傳了半個多世紀的故事。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大黃魚這一珍貴的海洋生物資源?我們需要加強海洋環境的保護,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海水質量。合理控制捕撈強度,避免過度捕撈導致大黃魚數量的進一步下降。我們還可以通過人工繁殖和放流等方式來增加大黃魚的數量,促進其種群的恢復。
最后,我想說的是,大黃魚的消失不僅僅是一個物種的消失,更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打破。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更加珍惜和保護我們的海洋資源,讓大黃魚這一珍貴的海洋生物能夠在我們的海洋中繼續繁衍生息。
參考資料:
[1]張立修、畢定邦主編:《浙江當代漁業史》,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版。
[2]龔晶晶:《追魚 岱衢族大黃魚的前世今生》,寧波出版社,2018年版。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