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的愛
????自然札記??323
飛鳥的愛
這過去的一周,申請了“關注森林”“物種庫”的“物種觀察員”,記了幾篇物種卡——蠟梅的銹紅黃亮的壇狀果,榆葉梅紅暈光鮮的核果,蛇莓已經熟透的腥紅的果,絲棉木淺黃的4棱的蒴果,絢爛華麗的紫薇新枝,攀援上雪松樹梢盛開出磚紅色喇叭花的凌霄,初開的堇紫的木槿花,還有正在育雛的守在家門口的北椋鳥。
但自己翻開這些物種卡,竟然心里空落落的:我覺得沒有記錄下我當時的心境,沒有映含我逶迤而來的跋山涉水的時光,沒有告訴孩子們關于我半個世紀的成長和感悟……
我是想懶惰懈怠了,我想。其中原因,一是深知“感同身受”只是一個詞語,害怕自己再淋漓盡致的心語對于別人依然是空洞的說教,二是這一周,北椋鳥的家牽絆住我的腳步和目光。
每天上班下班路上,我總禁不住繞道去看看忙碌喂雛的北椋鳥。兩只親鳥依然對我心存戒備,相互掩護吸引我的目光,但它們應該知道我守望著它們必停棲的樹洞。有幾次,它們躲在林梢遲遲不下來,我放棕背伯勞的鳴叫聲錄音,它們著急地飛下來也守候在洞口不遠處,我也放過北椋鳥的叫聲錄音,它們只是好奇的露頭也窺視我。有兩回,親鳥生氣了,飛至家門口,較長久地攀抓住樹干向洞中雛鳥喂食,并極其憎惡地看向我。任我不停拍照,可能是希望我心想事成,再不要打擾它們的日子。雛鳥已經會叫了,但大人(親鳥)不在,我放北椋鳥鳴唱聲的錄音時,雛鳥們并不應和,靜默無聲地呆在搖藍里。
有一句話:最好的愛,就是不打擾也不放棄。很多佇立在柳樹下的傍晚,我就自責地想起這句話。但還是難以挪步,我知道我對北椋鳥的好奇與熱愛,應該已讓它們窒息,我不想攪擾它們,都又接續地情難自禁地向那棵柳樹走去。
然后,昨天臨近黃昏,我又一次清晰地望見北椋鳥親鳥鹐著蟲子停棲在家門口,又一次清楚地聽見樹洞里雛鳥稚嫩快樂的叫聲時,我突然想到“銜遠山,吞長江”。
關于鳥嘴叼(diāo,用嘴夾住物體一部分)東西的詞語,我在札記里用的最多是“叨”,有人還以為我寫錯了“叼”字。其實,這與我童年的生活環境有關。小時候在長大的新疆最西北的農場,河南、山東人很多,用筷子夾菜,他們的方言就是“叨dāo菜”,這個詞語生動體現了主人招呼客人多吃、熱情好客。在潛移默化中,我們大人小孩說雞吃食物,叫“叨dāo食”,說麻雀吃蟲子,也是“叨dāo食”。那個僻遠但遼闊的邊疆,應該沒有人知道還有“叨(tāo)食漢祿”這個詞語。“叨(tāo,同饕,貪婪)食漢祿”,是貪享俸祿之意,常用來形容人對財富或地位的過度追求。
吃,叼,叨,鹐,噙,含,銜,咬,搛(jiān,用筷子夾),捕,吞,……在這些描述鳥類吃東西、用嘴夾東西的詞語中,昨天的斜陽里我突然想到:“銜”是最有感情最有溫度的。
比范仲淹名句“銜遠山,吞長江”還早帶“銜”字的還有成語“結草銜環”,用來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和《后漢書·楊震傳》唐·李賢等注引《續齊諧記》。其中“銜環”的典故發生在東漢時期,銜環:嘴叼著玉環,據說,“四知先生”楊震的父親楊寶九歲時,救助了一只被老鷹所傷、為螻蟻所困的黃雀。百日之后,黃雀飛走,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并贈他四枚白環,保佑他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后來,他的后代果然都位居高位且清正廉潔。楊震是弘農華陰人,今天就是我們渭南的華陰市,在鄰近的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建有楊震廉政博物館。
“銜xián”字始見于戰國文字,本義指馬嚼子,即橫勒在馬口中的金屬器物,后來引申指用嘴含著、叼著或咬著,又引申指包含、心里懷有、連接等意。近1000年前,范仲淹著名的《岳陽樓記》中有一句“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意為連接,指洞庭湖與遠山相連;“吞”意為包容,指洞庭湖包容長江之水。
但昨天斜陽中,我就覺得北椋鳥親鳥、雛鳥就是“銜遠山,吞長江〞——遠山即遠方,親鳥銜的是希望是雛鳥未知的遠方,而長江黃河分別是南方北國的母親河,雛鳥吞咽下的就是浩浩湯湯的親鳥的愛。
《古文觀止》評析《岳陽樓記》時,是將“銜遠山,吞長江”句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千古名句并列賞析的,稱“銜〞、“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字字有千鈞之力。
史載: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歷六年九月,時隔一年多后,這位著名文學家才撰就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就是說,未登岳陽樓,未臨洞庭水,看圖作文,范仲淹便前無古人地從空間上形容了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而“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講早晨陽光燦爛, 晚上云霧低垂,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狀寫洞庭湖氣象萬千的變化。
在柳樹下,望著北椋鳥親鳥的小心翼翼,惴惴不安,聽到雛鳥在斜陽里生命的高歌萬般洶涌,我就想“銜遠山,吞長江”應該也是借景抒情,以物感懷,絕非簡單的景物描寫,不然歷代文人不會將其與主題句一并推崇。
范仲淹生于989年,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兩年后,因生活艱辛,母親改嫁,其隨母親到朱家,改名朱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范仲淹23歲時偶然知道自己的身世,就告別母親,離開朱家,到宋時南都(今河南商丘)應天書院讀書學習。在這里苦讀五年,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進士,呈請朝廷恩準,認祖歸宗。天禧元年(1017年),進士朱說經朝廷準奏,正式更名為范仲淹。他中進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后來負責西北邊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于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
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正在鄧州做知州。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是獨善其身的態度。可是他面對《洞庭晚秋圖》,肆意抒寫“銜遠山,吞長江”,再憶少年志向,筆者認為歷盡磨難困苦的57歲的范仲淹應該也心存筆露了對母親養父的感恩情懷,感喟命運多舛,自問:“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他應該再三回望來路,永不放棄向上向善之追求,終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勉勵自己和朋友。
立身大自然,“銜遠山,吞長江”,依舊向往遠方;向上向善,偉岸挺拔,依然蔓生詩意。范仲淹和我們,可以把生命的每一天活得與雛鳥一樣充滿希望……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