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守護大熊貓棲息地?這些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通過對大熊貓的糞便進行DNA調查,可以識別大熊貓種群;
采用人工智能手段進行“貓臉識別”,準確率可以達到91%;
森林草原火情監測即報系統,讓護林員巡護變得更加“智慧”
……
未來科技應該在大熊貓保護領域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今日,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都江堰熊貓谷),一場主題為“科技守護大熊貓棲息地”的咖啡對話舉行,來自大熊貓保護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帶著各自領域的“干貨”齊聚一堂,在青山綠水間碰撞“智慧火花”。
咖啡對話:科技守護大熊貓棲息地
探索人工智能手段進行“貓臉識別”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白皮書顯示,隨著人工繁育大熊貓數量快速優質增長,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實現野外放歸并成功融入野生種群。
“我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整個圈養大熊貓的種群只有135只,然后到今年10月份的時候,這個數據變成了673只。”在對話會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通過視頻對大熊貓保護背后的科技助力進行了分享。
因在大熊貓繁殖科研上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突出成就,侯蓉又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熊貓媽媽”。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大熊貓的保護也變得越來越“智慧化”,對此侯蓉深有體會。“開展大熊貓繁育研究,不僅需要提升大熊貓繁殖技術,還需要提升大熊貓健康、營養等科學飼養技術,這需要發展綜合性的技術。”侯蓉說,這些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的信息技術發展,為野生動物包括大熊貓的保護帶來了一些新的工具。
除了人臉識別,還有“貓臉識別”,這個冷知識你知道嗎?“我們正在探索人工智能手段,進行‘貓臉識別’,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識別準確率達90%以上。”侯蓉還介紹了熊貓基地在采用新技術上的最新進展。
第五次大熊貓野外調查將啟動
科技守護大熊貓棲息地。科技除了直接作用于大熊貓,也將是從事野外研究的工作人員和護林員手中的“利器”。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每隔10年左右對大熊貓進行一次野外調查,摸清“家底”,推動保護研究。據2015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只。
過去,在林草行業有一句玩笑話,“車間在山上,工具在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此深有體會,“80年代進行野外調查研究,手中的工具就只有羅盤儀、卷尺、游標卡尺,一副望遠鏡已是最好的‘裝備’。”他笑稱,那會兒跟蹤熊貓的無線頸圈是先進儀器設備,用不起,但現在已經普遍使用。
魏輔文分享觀點
提及大熊貓前四次野外調查,四川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冉江洪說,一調二調在眾多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靠一個羅盤和一張地形圖,發現大熊貓糞便就畫一個圈,“算”出了大熊貓數量。隨著技術進步,三調有了比較精準的定位,以及相關模型來計算大熊貓棲息地,但仍用紙張記錄,數據丟失多,工作繁雜。而四調就用上了電子表格、平板電腦。
科技對大熊貓野外調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預計明年將啟動全國第五次大熊貓野外調查,已經開了專家咨詢會,現在正在做方案。”冉江洪透露,但“五調”面臨兩個困難,一是野外通訊信號需要改善,二是植被越來越好,爬山更難,更加需要現代化裝備。
保護大熊貓,科技進步和應用仍有空間。魏輔文說,雖然近年紅外相機等技術在大熊貓棲息地逐步推廣,但監測手段依然主要靠巡護員進山巡護,靠GPS定位和給大熊貓戴無線電頸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無人機等新技術手段在守護大熊貓棲息地方面,仍有很大應用推廣空間。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李穎 供圖 李穎 編輯 田莉 校對 藺虹豆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