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保護動態

【4月19日會議紀要】首屆全健康真菌病防控策略研討會第十一屆侵襲性真菌感染實驗診斷技術規范化第六屆E

媒體:原創  作者:中國菌物學會   專業號:中國菌物學會 2024-04-30 13:22:07

合肥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江淮首郡、吳楚要沖”“三國故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之稱,我們在此相約了一場真菌防控的盛會。2024年4月19日,由上海市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組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承辦的“首屆全健康真菌病防控策略研討會第十一屆侵襲性真菌感染實驗診斷技術規范化暨第六屆ECIFIG技能培訓班”,在合肥如期召開。

開幕式

4月19日上午,開幕式由安徽省立醫院戚應杰教授主持。大會共同主席安徽省立醫院馬筱玲教授、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吳文娟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陳昌斌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寧寧教授分別致開幕詞。

各位大會主席對會議的成功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同仁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們表示,本次大會以“全面認識、科學防控、合作共贏”為主題,聚焦于真菌病原體的診斷、治療和“全健康(One Health)”真菌病防控等領域的最新技術和科研成果,力爭推動“全健康”背景下的真菌病防控領域的發展。最后,五位教授一同預祝本次會議圓滿成功。

Session 2:真菌病基礎研究前沿

上半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陳昌斌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劉青松教授擔任主持

王四寶 《病原真菌與昆蟲攻防互作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四寶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其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昆蟲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在真菌與昆蟲互作領域的最新成果。王四寶教授課題組發現了組蛋白修飾介導的ASH-PEX16通路調控過氧化物酶體生成的分子機制,揭示了過氧化物酶體-脂滴協作調控脂滴降解產生膨壓的機制,為病原真菌附著胞介導的侵染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為增強生防真菌的殺蟲效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王四寶教授課題組發現真菌分泌的bba-milR1能夠作為效應分子靶向昆蟲的spz4,實施跨界抑制蚊蟲免疫的新機制,為研發高效真菌殺蟲劑提供新思路。同時,蚊蟲的miRNA let-7和miR-100可進入真菌細胞內,并增強蚊蟲對真菌感染的抗性。該項基于跨界RNAi的成果,開辟并發展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策略改良生防真菌的新方法。

王成樹 《蟲草真菌的遺傳與代謝》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成樹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蟲草真菌遺傳代謝的歷史與未來。蟲草既非蟲,也非草,而是真菌感染昆蟲或蜘蛛后形成的菌蟲復合體。在我國,野生蟲草因其稀有的數量而價格昂貴,且自古以來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王成樹教授課題組共測序并解析了100多種/菌株的廣義蟲草真菌基因組數據,其中冬蟲夏草基因組約120Mb,但蛋白編碼基因卻相對較少,提示其基因組中存在大量沉默的假基因。基因組親緣關系分析顯示,昆蟲真菌與植物真菌相近。蟲草的繁殖方式包括了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其多樣的生殖方式保證了蟲草真菌基因組結構的多樣性。王成樹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蟲草真菌基因組中并沒有已知的真菌毒素編碼基因。最后,王成樹教授介紹了蟲草活性成分代謝物,并以環孢霉素、Cordycepin、噴司他丁、oosporein為例解析了其生物代謝通路機制。

陸玲 《煙曲霉獲得性耐藥菌株的產生機制和耐藥特征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陸玲教授向大家介紹了她在煙曲霉領域深耕多年的成果與領悟。陸玲教授課題組在新的煙曲霉藥靶和研制新的藥物方面進行了探索,共挖掘到了約786個煙曲霉中共有而宿主中缺乏的已有注釋信息的蛋白質,這些潛在的藥靶有待進一步驗證。另外,根據煙曲霉全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樣性分析,發現煙曲霉主要分成兩個支系,其群體內部存在復雜的重組現象,環境株和臨床株之間沒有顯著的親緣差異。藥物靶酶(Cyp51A) 的突變株同種類型呈現聚集分布,某些支系可以在國家內建立本地流行。煙曲霉藥物易感菌株中可以分離到不同類型的耐藥菌株,突變是隨機發生的。長期唑類藥物處理可以獲得不同類型CYP51A突變株和非CYP51A突變株。分離產生的耐藥株確實存在有代謝活力生長競爭力下降,可能決定其流行和傳播能力。最后,陸玲教授介紹,連續用藥(農藥或者臨床)可以富集多種類型non-CYP51A突變耐藥株,由于其代謝力下降暫時沒有流行需要關注代謝活力生長競爭力沒有下降甚至提高,可能將決定其流行和傳播能力。

王琳淇 《真菌遺傳耐藥與表型耐藥》

真菌感染面臨病死率高和耐藥問題嚴重等臨床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教授圍繞為何環境來源的真菌能夠感染人類這一中心問題,在環境適應策略構成治病、耐藥、毒力進化的生物學基礎領域進行了系列研究。王琳淇教授表明,表型耐藥(即非遺傳耐藥)被認為是抗菌治療失敗的關鍵原因,其包括了由代謝活躍細胞介導的藥物耐受和由休眠細胞介導的藥物持留。王琳淇教授課題組系統評價了兩性霉素B耐受的關鍵宿主代謝產物,發現葡萄糖可顯著降低兩性霉素B對隱球菌的殺菌效率,葡萄糖是介導腦依賴性藥物耐受的關鍵因素。進一步研究發現,Mig1是介導葡萄糖依賴藥物耐受的核心轉錄因子,且金擔子素增強了兩性霉素B對耐受細胞的清除,二者聯用可顯著提升隱球菌腦膜炎的治愈率。此外,王琳淇教授團隊在隱球菌肺部感染中鑒定并分離出持留菌,并發現麥角硫因可促進體內持留菌形成,抗抑郁藥舍曲林可有效清除兩性霉素B持留菌。最后,王琳淇教授介紹了新發現的病原真菌河道紅冬孢鎖擲孢菌的藥敏、毒力的溫度驅動特征。

下半場由安徽省立醫院馬筱玲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程教授擔任主持

劉寧寧 《真菌感染與癌癥發展》

我們的微生物組在健康和疾病中扮演什么角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劉寧寧教授展示了與人體重大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真菌圖譜,并重點聚焦于與癌癥發展相關的真菌感染,按照時間線介紹了瘤內微生物研究史。劉教授還具體介紹了其團隊在真菌與免疫、真菌病原體和真菌與微生態三個方面取得的重要學術成績,闡明了真菌感染增強MDSCs細胞募集和活化促進肺腺癌發展的機制,揭示了調控真菌感染的受體蛋白Pho84和細胞內靶點CCNH蛋白,并解析了真菌與多屆微生物組相互作用促進癌癥發展的機制。

喻其林 《納米技術在白念珠菌防治中的作用》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喻其林教授緊緊圍繞“one health”主題理念詳細介紹了各種真菌病原體在環境、動物和人類中引起的嚴重感染,并表明抗真菌疫苗和藥物研發面臨著許多重要挑戰。喻其林教授提出可依據苔蘚共生微生物資源庫發掘抗真菌生物資源,并且重點介紹了白念珠菌納米疫苗的設計和藥物研發與應用,指出了不同類型真菌疫苗包括真菌減毒疫苗、真菌滅活疫苗、真菌提取物、蛋白及多肽類疫苗、多糖類疫苗和核酸疫苗的優缺點,闡述了真菌疫苗推廣應用的主要挑戰。最后,喻教授表示,新型抗真菌生物資源的發掘將為抗真菌藥物開發提供參考,白念珠菌納米疫苗能夠顯著提升機體免疫防御能力,白念珠菌納米藥物為新型抗真菌藥物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廖國建 《靶向病原真菌硫代謝的抗真菌藥物藥靶標研究》

全世界淺部+深部真菌感染人數達到17億,每年導致死亡人數為250萬以上,病原真菌抗生素耐藥日益嚴重。為開發抗真菌藥物,西南大學藥學院廖國建教授課題組圍繞新穎抗真菌活性小分子、抗真菌藥物新靶點和抗真菌藥物耐藥性新機制三個主要方向開展研究。廖國建教授針對重要人類病原真菌新型隱球菌分別介紹了兩個抗真菌藥物新靶點:新型隱球菌Prp8內含肽和新型隱球菌半胱氨酸合成酶。最后,廖教授表示新型隱球菌半胱氨酸合成酶是致病必需基因,半胱氨酸合成酶抑制劑有望控制隱球菌腦部感染,且核心轉錄因子Cys3調控大量硫代謝過程,靶向Cys3的抑制劑有望清除新生隱球菌感染。

韓麗 《AIGC環境下的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Mycology編輯部韓麗教授從如何撰寫英文科研文章、撰寫SCI論文的AI工具應用、如何選擇合適的雜志三個方面向大家分享經驗。在撰寫論文時,要有明確的目標,確保傳達具有意義的信息,運用邏輯思維組織觀點。韓麗教授表示,要接受寫作對每個人都具有挑戰性的事實,優雅而具有風格的寫作需要多次修改。不同研究領域和期刊對于論文的具體結構要求有所區別,韓教授介紹了Mycology期刊論文的核心章節和推薦的寫作順序。目前,部分研究嘗試讓AI工具參與學術寫作過程,優化論文并提高寫作質量。為此,韓教授指出在使用AI協助學術寫作過程中作者應注意語境分析、表達準確度、文化敏感度和學術倫理等方面問題。最后,韓教授表示Mycology期刊發展至今已有14個年頭,是一本有歷史/有積淀/有傳承的期刊,期刊未來發展,將從學術質量和期刊影響力兩個方面入手,努力成為質量過硬,數據優秀,影響力廣泛的,國際真菌學領域的綜合性頂尖期刊。

Session3:WHO FPPL解讀與踐行

下午的上半場會議由安徽省立醫院魯懷偉教授和江西省人民醫院陳會教授主持

陳敏 中國賽多孢霉感染的分子流行病特征

上海長征醫院的陳敏教授從分類學、流行病學和生態學等方面為我們介紹了中國賽多孢霉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賽多孢霉感染是由賽多孢霉屬真菌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根據WHO發布的重點真菌病原體清單(FPPO),賽多孢霉屬被歸類為中等優先級。以往所稱的假阿利什霉及賽多孢霉目前均統稱為賽多孢霉。賽多孢霉為機會性致病菌,常見于環境中,在引起肺部真菌感染中,賽多孢霉居第二位,僅次于煙曲霉。賽多孢霉常引起免疫抑制人群(移植、化療等)的感染,進而導致較差的預后;在健康人群中,其引起的感染多為局部性,如角膜感染及皮膚外傷感染等。此外,陳教授指出,目前我國對賽多孢霉的研究多為個案報道,對其流行病學特征的探究較少,且對賽多孢霉的研究涉及測序的也較少,容易引起遺傳背景認知偏差。而運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如多位點序列分型及全基因組測序將為我們更好的研究賽多孢霉提供便利。陳教授對我國大陸賽多孢霉感染的回顧性分析指出,賽多孢霉感染無明顯地域性,檢出率逐年上升,而感染人群以中年男性為主,感染常見部位依次為肺、眼及顱內,常為單器官感染,較少累計多器官。分離自中國的臨床菌株具有很高的遺傳多樣性,以波氏賽多孢為主,伏立康唑是治療賽多孢霉的最佳藥物。

徐和平 耳念珠菌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徐和平教授通過分享一例耳念珠菌感染的案例指出耳念珠菌在感染屆的重要地位,并從病原學、流行病學以及感染防控等方面介紹了耳念珠菌;隨后,徐教授介紹了耳念珠菌的檢測方法,包括顯微鏡檢查、真菌培養、生化鑒定、質譜鑒定、分子生物學、T2MR以及血清學方法,并指出耳念珠菌與希木龍念珠菌菌落形態、鏡下形態、致病性及耐藥機制方面的不同;此外,徐教授解釋了耳念珠菌藥敏折點及ECV值,并闡述了耳念珠菌藥敏試驗耐藥機制;最后,陳教授呼吁耳念珠菌的診斷路徑應參考我國《中國成人念珠菌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與《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診治防控專家共識》,并總結了不同部位的耳念珠菌感染的用藥策略。

康海全 肺曲霉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康海全教授主要為我們價紹了肺曲霉病的臨床定義、易感因素、診斷方法和治療。康教授首先表示肺曲霉病感染與宿主免疫狀態密切相關,超敏反應程度越高越容易發生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霉病(ABPA),免疫抑制狀態下易感侵襲性肺曲霉病(IPA);其次康教授介紹了IPA的診斷方法,影像學方法可以見到由于肺曲霉孢子吸入引起下呼吸道和肺部影像發生的各樣改變,有助于鑒別不同類型的曲霉感染,實驗室診斷方法主要包含實驗室培養、質譜儀鑒定、PCR、宏基因組二代測序聯合G試驗和GM試驗;在治療上,康教授表示伏立康唑和艾沙康唑在肺曲霉上有較高的敏感性可作為肺曲霉病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隨后康教授針對不同科室,不同標本來源,不同病情患者如何選擇實驗室檢測和臨床診療做了具體分析;最后康教授還對如何建設合格的高標準真菌實驗室,做了經驗分享,呼吁我們重視真菌實驗室建設力爭把真菌實驗室打造成為區域標桿,把真菌檢測做得更好。

陳杏春 毛霉目真菌感染及實驗室檢測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陳杏春教授通過分享一例臨床白血病兒童“鼻眶腦”型毛霉病病例,從實驗室檢測毛霉目真菌病的視角出發,講述了毛霉目真菌的組織病理學檢測、顯微鏡檢查、培養和分子生物學檢測等方法;隨后,陳教授從毛霉目真菌的分類學、形態學、流行病學、實驗室鑒定和臨床表現等五個方面,重點闡述了不同毛霉目真菌的區別鑒定,包括小克銀漢霉和共頭霉的區別鑒定、橫梗霉和鱗質霉的區別鑒定;最后,陳教授引用一例多變鱗質霉引起的創傷后毛霉病臨床病例,生動形象的概述了誘發毛霉目真菌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燒傷和創傷)和臨床常見毛霉病類型(鼻-眶-腦毛霉病、肺毛霉病和皮膚毛霉病等)。陳教授指出毛霉目真菌病已成為中國臨床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但目前對該病原了解不足,仍需微生物人員更加深入的研究。

下午的下半場會議由南京鼓樓醫院張燕教授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陳杏春教授主持

周春妹 組織胞漿菌病實驗室診斷和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周春妹教授圍繞組織胞漿菌病的流行病學特征、發病機制、實驗室診斷及組織胞漿菌病的治療為我們展開了詳細介紹。組織胞漿菌病是由莢膜組織胞漿菌引起,其能夠在巨噬細胞內生存并隨之通過肺門、縱隔淋巴結,到達肝脾形成結節。最常累及部位為肺,在免疫低下人群中可形成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感染者的癥狀及預后與感染時的生理狀態、免疫功能高低、吸入孢子數量及菌株的毒力有關,其中90%~95%為無癥狀或輕微癥狀,能夠不治而愈。組織胞漿菌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吸入含有莢膜組織胞漿菌的氣溶膠。目前,組織胞漿菌病主要流行于熱帶國家,尤其是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而在中國,組織胞漿菌病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近十年病例分布向南方擴展。隨后,周教授為我們講述臨床實驗室組織胞漿菌的檢測方式,包括了涂片鑒定、培養鑒定、血清學檢測(抗原檢測和抗體檢測)和分子技術檢測(mNGS和DNA探針)等。周教授指出,目前兩性霉素B是重度肺炎或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的首選治療藥物。最后,周教授分享了一例典型的組織胞漿病病例,重點強調了組織胞漿菌實驗室診斷的重要性,指出組織胞漿病的檢測道路仍任重道遠,需每一位微生物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鹿秀海 眼部真菌感染檢測與臨床治療

山東省眼科醫院鹿秀海教授帶來了題為《眼部真菌的檢測與臨床治療》的報道。真菌角膜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中國占到感染性角膜病的50%~60%,目前已知70多種真菌可引起真菌性角膜炎,在我國以鐮刀菌和曲霉為主,占到全部致病真菌的71.7%~82.1%。真菌性角膜炎的實驗室檢查方法包括角膜刮片細胞學檢查、真菌培養、共聚焦顯微鏡檢查、和病理檢查。角膜刮片的典型形態可以快速鑒定菌屬,良好的取材是獲得可靠檢驗結果的前提;床旁接種可保證組織新鮮,大大提高了體外培養的陽性率。刺盤孢、節鐮孢、枝頂孢、帚枝霉、輪枝孢、多隔鐮刀菌與鐮刀菌形態相似,應根據其生長特性、宏觀及微觀形態學特征加以鑒別。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體征表現為菌絲苔被、偽足、衛星灶、免疫環、內皮斑和前房積膿。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鹿教授指出臨床醫生需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盡可能保住光明。

吳文娟 WHO FPPL解讀、拓展與臨床應用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吳文娟教授對WHO真菌重點病原體清單(WHO FPPL)進行了解讀,介紹了WHO FPPL的出臺背景、優先級評定機制、對真菌感染的認識和全球策略,同時也介紹了WHO FPPL中真菌病原體檢測和藥敏試驗及臨床治療策略。吳教授結合一例馬爾尼菲藍狀菌合并屎腸球菌播散性血流感染的臨床應用實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病原體和宿主之間的動態變化、相互制約,目前更加需要整合微生物檢測技術改善臨床診斷。吳教授最后指出,多學科合作構建感染病的診斷管理體系,遵循“針對恰當患者(right patient),在恰當時間(right time)、開展恰當的檢測(right test)、進行恰當的報告(right reporting)和恰當的解讀(right interpretation)”的5R原則,構建合理的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DS體系。

郭建 中國無綠藻病流行病學特征與臨床研究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郭建教授圍繞無綠藻的分布、分類及其致病方式帶來了精彩的講述。郭教授首先以一個生動的故事為我們引入了無綠藻病的概念。無綠藻是一種酵母樣、缺乏葉綠素的微藻,廣泛存在于污水、土壤、植物、生牛奶及動物身上,可以定植于人類的指甲、皮膚、呼吸及消化道等。無綠藻目前有18個種,其中小型無綠藻是引起人類感染的主要病原體。1964年首例報道人感染中型無綠藻,1968年首次報道人感染小型無綠藻,1974年首例報道人血流播散型感染小型無綠藻,隨后幾十年的報道多數為皮膚感染,少數為播散性,2010年后每年十幾例報道。目前,中國報道的無綠藻感染病例為31例。郭教授指出,當前對無綠藻臨床分離株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致病菌和環境菌之間的根本區別我們仍知之甚少。為了研究無綠藻的進化及致病性,郭教授團隊對不同形態的小型無綠藻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了他們在綠藻中的系統發育,并鑒定了可能與致病性有關的基因,同時通過毒力試驗及感染模型對無綠藻的毒力進行驗證。郭教授最后強調應加強對該病的認識,避免對無綠藻病的漏診。

會議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今日內容精彩紛呈,各位學員收獲頗豐,期待明日的學術盛宴。

會議精彩瞬間

閱讀 505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