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的“哭泣”:存活了1.45億年,卻無法跨越2020的新年
“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張輝等人,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整體環境科學》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的論文。關于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中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事實上,根據水產科學研究專家們研究推測,長江白鱘可能早在2005~2010年期間就已經宣告滅絕了。那么,在地球上存活了1.45億年的長江白鱘,為何跨不過2020年的新年呢?
01、魚類“活化石”——長江白鱘
說起白鱘,可能很多人都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經常能在網上看到它的相關報道,而陌生的原因是從來沒有誰真正地見到過它。
因為白鱘在我國長江,將近20年都沒有出現過了,如今只剩下了往昔的照片。白鱘,是匙吻鱘科魚類的一種,是地球上的古老生物,早在距今1.45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了。
當時棲息在地球上的白鱘,不僅數量很多且分布也很廣泛,但在距今200~300萬年前,匙吻鱘科魚類的家族,卻遭到了最嚴厲的考驗,甚至差點在地球上滅絕。
由于第三紀末地球氣候轉冷后,此時地球進入了“第四紀大冰期”,地球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原先分布廣泛的匙吻鱘科魚類,因為很難適應地球新環境,便逐漸走向滅絕了,不過幸運的是還有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存活了下來。
原先世界上幸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一種是我國已經滅絕的長江白鱘;而另一種是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長吻鱘,同樣是棲息于淡水且現存數量較多。
雖然美國長吻鱘和長江白鱘是同一時期物種,但它們的食性和個體卻恰恰相反。長江白鱘是肉食性魚類,而美國長吻鱘是濾食性魚類,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偶爾也食搖蚊幼蟲等食物。
美國長吻鱘單個個體,最大不超過2米,重量在100斤以內,但白鱘卻是長江里體型巨大的淡水魚。那么,白鱘能長多大?
02、昔日的“長江魚王”
在我國四川地區,當地的漁民口中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
漁民口中的順口溜,其實是指棲息在長江里的三種魚,分別是達氏鱘(千斤臘子)、白鱘(萬斤象)和胭脂魚(黃排)。把白鱘比做大象,能長到上萬斤,可想而知,白鱘的體型是有多大!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有些夸張,但實際上也并非空穴來風。
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的記載,南京曾捕獲一條體長7米、重將近一噸的白鱘。白鱘是屬于大型魚類,最大可以長到7.5米,以往常見個體在2~3米、重200公斤左右。所以,“長江魚王”的稱呼,白鱘是當之無愧,同時白鱘也是長江里最大的淡水魚,但白鱘也不僅僅只棲息于淡水。
因為白鱘是屬于半溯河洄游性魚類,它是在淡水的江河之中出生,長到一定大小后便開始洄游至近海岸生活,等到發育成熟后再次回到淡水江河之中產卵,而白鱘也是溯河洄游性魚類當中最大的一種。
原先主要在錢塘江和東海近海岸活動,后來因環境的惡化等種種原因,迫使種群遷移至長江流域,以及黃海、渤海等海河之間棲息,但最終還是走向了滅絕的不歸路。
實際上,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經監測到白鱘的種群在急劇下降,并于1983年和1987年,先后兩次將長江白鱘列入《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升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
由此可見,長江白鱘早在40年前,就已經到了瀕臨絕跡的險境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白鱘滅絕呢?
03、長江白鱘滅絕的原因
起初,有魚類科研人員曾提出,白鱘之所以會滅絕,可能是它的繁殖能力較弱,但這一觀點很快就被否定。
根據白鱘在自然水域的繁殖能力來看,白鱘從魚苗期再到具備繁殖能力,通常需要生長7年以上的時間,而此時白鱘親魚體長一般在2米左右,體重約100斤以內。雖然白鱘的生長發育時間周期比較長,但雌魚的懷卵量和繁殖力卻很強。
漁業科研人員,從1983年至1986年連續3年時間,在長江共捕獲了13條雌性白鱘,通過對雌白鱘繁殖的深入研究后得知,它們體長平均約在1.8米、重80斤左右,但此時的懷卵數量已超過20萬粒,而體型越大的雌性白鱘,它的懷卵數量也相對更多。
從漁業科研專家提供的數據來看,白鱘的滅絕與它的繁殖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卻有著間接性的因素,且人類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過度捕撈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長江白鱘的數量保持在平衡的水平,但在往后的二十年時間里,卻因人類過度的捕撈,導致白鱘的數量急劇下降。據70年代的記載,當時白鱘的年捕撈量達到了50000斤,并且單尾的重量約在350斤左右。
另外,當時由于長江失于監管,江面上大大小小的捕魚船只很多,有些漁民甚至使用網眼非常細密的漁網,將大小魚一網打盡,導致白鱘的食物來源缺乏,甚至連剛孵化出的白鱘苗也給捕撈上岸。
二是攔江筑壩
白鱘是洄游型魚類,而攔江筑壩無疑對它的生長和繁殖都造成了致命一擊。因為大壩設施,不僅對魚類資源生長構成不利,同時也阻隔魚類洄游通道。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研究表明,自從在江河等自然流域,修筑水壩和發電設施以后,對魚類在自然水域自行繁殖的能力造成嚴重破壞,導致目前全球已有1/5淡水魚滅絕和正面臨瀕危。
例如:1988年以前,當時葛洲壩還沒有建成,棲息在長江里的中華鱘,它的產卵繁殖場位于長江上游,長約800公里。自從葛洲壩建成后,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區域,一度被壓縮至葛洲壩下至廟嘴,長江僅約有4公里的江段內。
白鱘的繁殖產床,主要位于四川省宜賓縣柏溪鎮對岸約500米江段,但同樣受到了攔江筑壩的影響。據漁業相關部門調察顯示,自從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的建成后,曾經常見的4大家魚繁殖數量,相比之前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
二是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自改革開放以后,長江沿岸的高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及化工廠也建設在江邊,還有人類頻繁地在江邊活動,導致大量的污水和有毒有害物質流入長江,導致長江的生態系統逐漸被破壞掉。
另外,長江是我國重要的水上交通,其干流航運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給長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甚至每年都有很多魚類死于航運船只的螺旋槳,其中也包括白鱘。
04、人類最后一次見到白鱘,已經是19年前了
2002年12月,江蘇南京漁民孫永來,在長江南京下關段水域捕魚時,無意中捕獲一條體長3.3米、重117公斤的國家一級保護魚類白鱘,但這條魚被捕撈上岸時就已經奄奄一息了。
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并撥打了野生動物救助站的電話,水產科研究院專家趕到現場后對其展開救治。雖然救治工作取得了成功,但在人工飼養第29天,因誤將頭撞進水池管道內,進而導致這條白鱘最終意外死亡。
人類最后一次見到長江白鱘,是2003年1月30日。四川宜賓南溪縣一名漁民,在長江培溪口捕魚時,誤捕一條體長3.52米、320斤的白鱘,當時漁船被白鱘拖拽直沖江心,差點把漁船都給掀翻了。
經過水產科專家們救助后發現,這條白鱘體內已經懷有數十萬魚卵,且已具備產卵繁殖能力了。專家們為了找到白鱘繁殖區,并在白鱘身上裝了超聲波跟蹤器,但因跟蹤船觸礁后,導致白鱘于1月30號凌晨信號丟失。此后,白鱘在長江里悄然絕跡。
最后:白鱘滅絕已成事實,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全力支持長江“十年禁漁”,雖然不能讓白鱘起死回生,但對于幸存的中華鱘、白鰭豚、長江鱘、江豚和胭脂魚的種群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不過,我寧愿相信白鱘只是暫時的離開了我們的視野,等到長江生態系統恢復后,白鱘說不定會像象牙喙啄木鳥那樣,消失了60年后,再次被重新發現。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