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退燒的樹——金雞納樹:孫英寶植物科學畫科普(46)
能退燒的樹——金雞納樹
作者:孫英寶
在人類歷史上,有一種植物曾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得到醫學家的廣泛推崇,它的名字叫金雞納樹,又名奎寧樹,是茜草科金雞納屬的常綠喬木或者灌木,以其根、莖、枝的皮部入藥,是治療惡性瘧疾的特效藥,又是常用的解熱藥。金雞納樹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適宜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拔 800-3000 米的山地,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大洋洲、非洲等地有引種。
新大陸發現之前,美洲印第安人已發現金雞納樹皮能治療瘧疾,并用金雞納樹皮進行退燒解熱治病。瘧疾是一種經蚊子叮咬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感染者以間歇性發高燒為主要病征,嚴重時危及生命。金雞納樹皮能夠成為瘧疾克星的秘密在于其體內的生物堿。科學家從金雞納樹的干皮、枝皮、根皮及種子中發 現了 30-40 種生物堿,總稱為金雞納生物堿,其中,含量最多且最重要的為奎寧。奎寧,俗稱金雞納霜,通過與瘧原蟲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結合形成復合物從而抑制瘧原蟲的遺傳和繁衍。同時, 奎寧能降低瘧原蟲氧耗量,干擾其糖代謝,從而抑制其生理活動。
據說,西班牙駐秘魯總督欽琮伯爵的夫人不幸染上瘧疾,高燒不退,后來喝下了混有金雞納樹皮粉的葡萄酒,病情很快好轉并最后完全康復。隨后,伯爵夫人帶著許多樹皮回到了西班牙,并且用這些樹皮給發燒的病人治病,此種樹皮因此名聲大震。后來,瑞典大植物學家林奈為了紀念伯爵夫人,在 1753 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以她的姓氏為該樹種命名,由于人們把欽琮的名字傳給林奈時將“Chinchon”錯寫成“Cinchona”,中文音譯時便譯成了“金雞納”。不過,近年的研究證明此說不實,醫學史家一致認為最早認識金雞納樹皮藥用價值的歐洲人是天主教男修會的耶穌會士。
17 世紀 20 年代,在美洲的歐洲人知道了金雞納樹可以治療瘧疾,于 17 世紀 30 年代把金雞納樹皮作為藥材傳入歐洲。在羅馬教皇、天主教會和耶穌會士的支持和倡導下,服用金雞納樹皮治瘧疾有特效這個事實漸漸瓦解了守舊勢力的抵制和各種偏見,傳播開來。歐洲各國開始向南美洲派遣科學考察隊(組)去尋找、認識、考察、調查金雞納樹林。隨著金雞納樹皮的需求量大增,原本生長在南美洲森林中的野生金雞納樹資源開始萎縮。歐洲人遂開始大規模引種栽培。其栽培地是南亞和東南亞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林場和種植園。歷經各種磨難和挫折,歐洲人的移植引種行動一步步取得成功。
作為藥材的金雞納大約于 17 世紀中葉傳入我國。清朝康熙皇帝用傳教士進獻的金雞納治愈瘧疾,是基督教在華傳播史和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1693 年,康熙皇帝突發高熱,痛苦異常,御醫醫治無效。來自法國的傳教士洪若翰、劉應向宮廷進獻了金雞納樹皮。大臣試藥后,康熙服用金雞納并痊愈。康熙稱金雞納樹皮為“神藥”,并重賞傳教士。據考證,廣東為我國大陸最早引種金雞納樹的省份,時間在 1929 年。民國期間,廣東金雞納樹引種主要以政府為主導,呈現多次、多路徑、多品種、多形式引種的復雜情形,最終雖取得育苗成功,卻因資金、戰爭、技術、人事等因素的影響,始終未實現規模化種植。
隨著化學時代的到來,藥物學和化學家們試圖提取出金雞納樹的有效成分。1811 年,葡萄牙伯納迪諾·A·戈麥斯最先從金雞納樹中成功分離出一種生物堿,命名“辛可寧”,后以金雞納素聞名。1820 年,法國化學家約瑟夫·佩爾蒂埃和約瑟·比內梅·卡方杜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奎寧和其他生物堿,開啟了以化學合成方法制成藥物的時代。奎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治療盟軍瘧疾病人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瘧原蟲耐藥性增大,這些抗瘧藥物的效能越來越低,直到青蒿素的出現,這種狀況才得到有效改變。

金雞納(孫英寶繪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