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揭示大中型食肉動物如何競爭和共存
近年來,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導致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對食肉動物種間關系構成重大挑戰。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自然保護地與生物多樣性學科研究團隊,利用紅外相機、DNA宏條形碼測序和物種占域模型等技術,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對大型食肉動物(狼、雪豹和歐亞猞猁)和中型食肉動物(兔猻、赤狐和藏狐)在空間選擇、活動節律和食性組成生態位的種內和種間共存和競爭關系進行了研究。
該研究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共布設有280臺紅外相機進行了超過5年的持續監測,在累計37192個紅外相機工作日獲得了14316張獨立的野生動物有效照片;采集分析了食肉動物糞便樣品480份,鑒定出雪豹、狼、猞猁、兔猻、赤狐和藏狐等食肉動物,及其被捕食的26種野外獵物或者家畜。
研究結果表明,大型食肉動物物種在活動時間或食性組成上有更多的重疊,中型食肉動物物種間有更高的食性組成重疊,而大型食肉動物和中型食肉動物物種間存在更高的活動時間重疊,特別是在狼和雪豹以及兔猻和藏狐之間觀察到較大的食性組成重疊,表明這些物種間在食物資源上存在重要的競爭關系。同時,研究認為,空間生態位的差異在促進大型食肉動物物種的共存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而空間和時間生態位的差異促進了中型食肉動物物種的共存,空間和營養生態位的差異有助于大型和中型食肉物種之間的共存。該項工作首次同時從時間、空間和營養生態位3個維度進行了大中型食肉動物的共存和競爭研究,并揭示了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大中型食肉動物物種的不同共存模式。
研究成果以“Different coexistence patterns between apex carnivores and mesocarnivores based on temporal, spatial, and dietary niche partitioning analysis in Qilian Mountain National Park, China”為題,于2024年9月發表在SCI期刊1區TOP期刊eLife上。eLife的編輯評估(eLife assessment)認為:“該論文在大的國家公園對食肉動物群落共存的競爭動態進行了重要的評估,可靠的數據和多種調查技術(紅外相機和DNA條形碼等)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空間差異是物種共存的主要策略,而物種在活動時間和食性上有一定程度的重疊。總之,該研究對國家公園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信息”。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等項目資助,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博士研究生叢微為論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員薛亞東和研究員張于光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張于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