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歸一只小猞猁
2021年9月21日,我發表了一篇文章《如何放歸一只雪豹》,講述了2021年3月11日自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救護一只成年雄性雪豹——凌蟄,并于3月16日成功放歸的事情。內容涉及到了救護和放歸工程中的各種考量和操作,讓公眾可以更加細致地了解貓科動物的救護工作,也能給同行們提供一些參考。不過,凌蟄畢竟是一只健康的成年個體,如果涉及到一只幼崽,那么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復雜。比如說,一只猞猁幼崽。
一、救 護
2021年4月6日,剛察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在剛察縣吉爾孟鄉牧民家中救護一只偷羊被捉的猞猁,于當晚將該猞猁送至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西寧野生動物園)。
問題1:為什么不直接放歸,而要送到“動物園”?
森林公安在現場通過微信與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系,雙方共同對猞猁的狀況進行了簡單判斷,有兩點狀況,促使我們做出了送到西寧的決定。一是,這只猞猁明顯瘦小,可能未成年或者極度饑餓;二是,這只猞猁右眼明顯發白,似有異常。
西寧野生動物園,掛牌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承擔著全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的職能。將猞猁送來進行全面的體檢是最穩妥的做法。如果確實符合放歸條件,不需要進行收容治療,救護中心可以如雪豹“凌蟄”一般,將之及時放歸,沒什么害處。如果不適宜放歸,也可以避免盲目放歸造成的動物死亡或其他危害。
擴展閱讀1:
猞猁或者雪豹這樣的貓科動物,通常5月份前后出生,幼崽2個月左右開始出窩活動,開始階段并不會遠離自己的家,“走丟”之類的事發生幾率不大。如果在野外遇到,不妨遠遠觀察一段時間,或許“媽媽”會出現帶走它們,條件允許,盡量不要直接抓走。
如果綜合判斷(條件允許咨詢專業人員)真的屬于找不到媽媽的,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幼崽(雪豹<1.5歲;猞猁<1歲;荒漠貓<6個月;兔猻<5個月),應當果斷收容救護,不應該任其在野外死亡。不到獨立年齡的幼崽在野外自由生長存活的可能性不是完全沒有,但是幾率非常低,“任其在野外生活”可以忽略不計。
關于“野生動物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結果,都應該任其自生自滅不需要救護”,類似的描述我是不認同的。人類保護野生動物歸根結底是為了維持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平衡和穩定,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存續。現在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也很大程度是因為人類的行為造成的,所以,人類有義務主動作為,救護、保護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救護,更應該是一種主動的作為。
二、體 檢
救護中心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金藝鵬教授團隊聯合檢查判定:該只猞猁為雄性,11月齡左右,右眼失明,體型消瘦(體重12kg)。由于耳尖毛簇形似天線,被命名為“天線寶寶”。
問題2:他為什么去偷羊?媽媽去哪了?
猞猁通常在1.5歲左右離開母親獨立生活,該猞猁因未知原因提前獨立生活,由于未知原因(可能是外傷)導致角膜水腫,嚴重后右眼失明。被救護前該猞猁幼崽捕獵能力不足,長期營養不良,不得已到牧民家偷羊被捉。
擴展閱讀2:
中大型貓科動物一般會主動回避人類,多次救護證明:到牧民家中偷食牛羊牲畜的個體,往往在“老”“弱”“病”“殘”中占一項或者多項。所以遇到這種個體,即便看起來狀況“不錯”,我們也會抱有審慎的態度。
關于為什么給救護的動物起名字,放歸雪豹那篇文章已經詳細解釋過,不再贅述。
三、治 療
針對檢查結果,救護中心開始開展針對性治療,一個月后體質恢復,體重達到18.5千克(12→18.5),右眼白色沉積物顯著減少。6月底,右眼基本恢復視力。救護中心討論天線寶寶放歸的可能性。
問題3:既然是一只幼崽,為什么還要考慮放歸?
的確,絕大部分救護的幼崽由于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會留在動物園進行人工繁育和保護教育,國內也從未有過將救護的猞猁幼崽飼養長大后成功放歸的先例。
但是,野生動物救護最完美的結局是讓動物重回野外自由生活,這也是救護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放歸野外必然是第一選擇。之所以很多個體不考慮放歸,而天線寶寶要考慮,有以下原因:
1. 猞猁在野外耐饑性較強,完全可以以鼠類、野兔等小型動物為食,不必需要過于復雜的捕獵技能,天線寶寶被救護時約11月齡,已經有過簡單的捕獵經驗,具備最基本的捕獵能力,并非毫無野外生存能力。
2. 天線寶寶經過積極治療,右眼視力恢復正常,如果后續發育正常,待其成長到獨立的年齡,就會完全擺脫“老”“弱”“病”“殘”的困境,有放歸成功的可能性。
擴展閱讀3:
在救護工作中要避免一些不專業的做法。常見的錯誤有:
1.把“放歸”當作唯一選擇。將不宜放歸的“老”“弱”“病”“殘”個體強行放歸。
2.不把“放歸”當作第一選擇。沒有充分的理由支撐,輕易選擇不放歸。
3.在還沒有做出系統評估前,妄言放歸或者不放歸。這一點在救護工作中很常見,經常看到“某地救護什么動物,將在飼養一段時間后放歸”的報道,很多收容救護的野生動物,不經過系統的檢查和評估,是無法斷言能不能放歸的。
四、飼 養
2022年4月,經過長達一年的飼養,天線寶寶身體指標發育正常,成長為一只健康強壯的雄性猞猁,體重達到31.2千克,未攜帶傳染病毒,身體健康,符合野外放歸條件。
問題4:為什么要飼養長達一年的時間?
按照猞猁1.5歲獨立來看,他應該在2021年11月份被放歸,但是放歸前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內容。雖然之前判斷他具備最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但是在動物園飼養半年后,其野外生存能力肯定是無法與正常猞猁相提并論的,11月已經入冬,到時候放歸失敗率相對會比較高。因此,開始討論的計劃是10月份,后受到疫情影響,只得推遲。
4月份,天氣轉暖,植物返青,野生動物們開始活躍,野外有大量猞猁的食物。恢復到0℃以上的氣溫也讓野外的生存壓力降低,因此救護中心選定在2022年4月份對其進行野化放歸。當時,天線寶寶不滿兩歲,已從一只幼崽成長為一只亞成體猞猁。
問題5:在動物園飼養一年之久,對人形成依賴,還能放歸嗎?
眾所周知,一般而言,野生動物飼養越久,放歸難度越大。經過長時間飼養的野生動物,放歸前需要對其“是否能夠正確處理與人類的關系”進行評估,太過于黏人,見人主動靠近、索食是不合適的,不能直接放歸。否則對人對動物都不安全。
日常飼養過程中,為減少人為因素干擾,避免猞猁對人類失去警惕性,影響其正常放歸,工作人員特意使用玻璃貼紙對其活動場玻璃參觀面進行遮擋,并在飼養過程中盡量避免與其進行友好互動。以此減少他對于人類的友好認知。
另外,在放歸前還設置了野化訓練的過程,其中一項就是讓天線寶寶不認識的工作人員充當他的飼養員,并在飼養過程中刻意表現一些不友好的行為,讓他反感。
擴展閱讀3:
成年野生猞猁的體重一般在20——30千克之間,天線寶寶在動物園衣食無憂,一歲半的時候體重就已經超過30千克,體型開始發福。之后,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開始調整他的飼料組成,加大他的活動量,想達到給他“減肥”的效果。經過四個多月的努力,也僅僅是維持住了他的體重,沒能讓他體重下降哪怕1斤。因此,他也被網友們親切地稱呼為“天胖兒”。
五、放 歸
2022年4月10日,救護中心最后一次為天線寶寶進行體檢,確認各項指標滿足放歸條件,在麻醉中為其佩戴衛星定位項圈。11日,將之運輸到位于西寧市大通縣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避難所”,開展預期1——14天的野化訓練。4月12日清晨,天線寶寶離開避難所,在避難所旁一公里的山頂停留數小時后,徑直離開進入深山,并未采食工作人員在附近投放的兔子和鴿子等食物。(感謝兔子,感謝鴿子。)
問題5:為什么不放回剛察縣,而選擇大通縣?
通常而言,放歸地點會盡量選擇靠近救護地點的合適環境中,沒有選擇救護時的剛察縣,而選擇了相鄰的大通縣主要是因為:
猞猁放歸地為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2013年12月經國務院審定批準建立,是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集物種與生態保護、水源涵養、科普宣傳、科學研究、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境內,與西寧市屬同一管轄區,業務屬于西寧市林草局管轄,便于野化訓練、放歸及后續工作開展。該地點人員及車輛干擾少,為野生猞猁自然棲息地,有野生猞猁種群,并有大量野兔、野鼠、鼠兔、鳥類、巖羊、旱獺等食物;擬放歸地周邊有河流,飲水方便;周邊有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護站點,如有意外發生,便于及時開展二次救護。
兩縣相鄰,放歸地距離救護地直線距離90公里,從宏觀角度看,對于天線寶寶而言,沒有什么區別,無論是地形、氣候還是物種組成。
問題6:避難所是什么?為什么要搭建避難所?
3月16日救護中心工作人員會同保護區工作人員為天線寶寶搭建避難所。避難所海拔3600m,當天氣溫低至零下5度,救護中心人員克服高寒缺氧的惡劣氣候,開展場地搭建工作,使用隨行攜帶三角鐵、鋼管、尼龍繩網等簡單的工具材料,利用放歸點一處廢棄羊圈建立了面積100㎡的避難所用于野化放歸。避難所能夠讓猞猁自由活動捕捉獵物,用軟尼龍網對周邊及頂部封閉,在猞猁適應場地野化過程中,可以成為很好的遮擋,猞猁想離開時,也便于它破壞軟網離開避難所。
預想中,天線寶寶將在避難所生活1-14天,一方面,記住這個投食點,在野外生存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借助該地補飼逐步適應野外生活;另一方面,這段時間內將由天線寶寶不熟悉的飼養員,每天通過敲打鐵盆、丟石頭等方式與其進行不友好的互動,讓其重新確認與人類的關系,避免放歸后過于親近人類。
問題7:為什么要佩戴衛星定位項圈?對他有沒有影響?
為了在放歸之后,及時掌握天線寶寶的生存狀況和活動軌跡,以便在發生各種意外情況后可以開展二次救護,救護中心聯系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學者,為其設計、訂制合適的衛星定位項圈。2022年4月10日,在最后一次體檢結束后,為天線寶寶佩戴衛星定位項圈。
衛星定位項圈重380g,僅占猞猁體重的1.2%,不會對其正常的運動和捕獵產生明顯影響。佩戴后,天線寶寶也未表現出情緒和行為異常。之后的衛星數據告訴了我們放歸后大半年天線寶寶在野外的生活狀況。最終電量不足的項圈自動脫落。
六、放 手
7月底,我們去天線寶寶定居的地方走訪,順便上山裝紅外相機,那天我看到了他。他隔著100多米的距離,和我對視了3分多鐘,在我嘗試靠近后,離開了。8點多我們下山離開后,晚上他從隱藏的灌木中出來,沿著我們下山的路下山,趟著我們趟過的河水過河,跑到高速公路邊的山坡上,望著我們離開的方向。這些,都是從衛星定位項圈傳回的位點信息看到的。
10月份開始,他頻繁向著不同的方向進行遠距離探索,或許會和我們之前推測的一樣,這個冬季他會離開定居的區域,去尋找更大的家域。
11月,項圈自動脫落,這一次,我們真的要和他說再見了。
寫在最后:
救護和放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希望每一只野生動物都能得到高質量的救護和放歸。天線寶寶,加油!
文章來源:公眾號-原罪與救贖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