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因為疫情變得有些特殊。
但有一點始終未變——“高考是人生路上的轉折點。”
這個說法,每個家境貧寒的學生都聽過。假如苦讀3年,能走上高考的考場奮力一搏,也還算幸運。但其實許多困難,在他們還沒走上高考考場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考場之外的難題
對于貧困地區的高中生來說,信息接觸不便、生活條件有限、教育資源欠缺等等問題,都是他們要面對的現實。
貧困是顯著,也是最基礎的那個。
因為高中教育尚未納入義務教育范疇,在不少貧困地區,高中三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就足以難倒一個家庭。
貴州男孩擁措家住在一個靠山的偏僻小村子里,到最近的集市也要走兩三里路。
擁措家里條件不好,父母為了能讓擁措讀書,每天辛苦勞作。
8歲那年,父親送擁措到寄宿制學校,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要努力學習,長大后走出這大山”。
擁措從語文老師那里學會的第一個成語是“笨鳥先飛”。同學睡懶覺的時候,擁措起早貪黑,見縫插針地做題、背單詞,伴著每天早起的太陽,拼了命地學。
“我的家庭條件讓我更有動力為夢想而奮斗,我相信,只要不斷努力,我一定可以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擁措寫道。
校園之外的困擾
“即使是生活在陰溝里的花兒,它的心依然是向往著陽光的。”這是正在讀高中的翠翠在作文里寫下的一句話。
翠翠小時候,父母鬧矛盾,母親拿走了家中的財物離家而去,留下父親和翠翠相依為命。
2年后,母親突然回家,把翠翠帶離父親身邊。但新家的氛圍并不友好,母親和后爸經常吵架甚至出手相向,沒多久母親再次離婚,翠翠便跟著母親住進了看不見光的出租屋。
“我自窮困中來,亦能脫離窮困。”貧困沒有打敗翠翠讀書的決心,她的夢想是考上大學,將來當個老師。
這些年,政府部門和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都在開展各種幫扶,減輕貧困地區高中生的讀書壓力。但物質生活的缺乏或許還能解決,因為貧困生活給這些高中生帶來的心理和精神影響,則短時間內很難消除。
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張大磊(化名),如今已經是貴州師范大學的學生。
他至今都記得這樣一個畫面:那是他剛剛去上大學沒多久,有一次在課堂上,他看到自己來自城市里的同學對一個學術觀點產生質疑,竟然與老師當眾爭論了很久。
他們爭論的學術觀點是什么,張大磊已經記不清了,但城市同學的自信和見識,他到現在都歷歷在目。
那一刻,這個來自山里的孩子,在震驚之余,忽然感受到深深的自卑。
造成這種自卑的原因,并不是物質上的匱乏,而是因物質匱乏而產生的心理創傷。
張大磊意識到,和城市同學相比,他缺失的,是一種稱之為底氣或者勇氣的很內在的東西。
夢想之外的力量
為了幫助更多像擁措、翠翠和張大磊這樣的貧困高中生找到“勇氣”,這些年不少公益組織和項目都在探索嘗試。
“春暉計劃,高中助學”就是其中的代表。除了相對簡單的給貧困高中生學雜費的資金支持外,春暉計劃還試圖找到一種更長遠有效的公益形式。
“陪伴”是他們這個項目的核心。
2009年,春暉計劃正式啟動,項目圍繞精神陪伴和全面發展進行,在受助學生的青春道路上試圖做到全程陪伴——從高中的成長陪伴基金、勵志講堂、成長營、社團活動、夏令營,到大學的春暉校友會、春暉論壇、公益志愿服務……
華東理工大學的唐余就是春暉夏令營的志愿者之一。
和其他志愿者相比,唐余和春暉的緣分更久遠,他在遵義余慶中學讀高中的時候,也是春暉計劃資助的學生之一。
高中時積極參加春暉中心舉辦的各項活動的他,到了大學后,義不容辭地加入到春暉夏日行動之中,陪伴更多像他當年一樣的春暉學子,一起成長。
截至2019年12月,項目已累計資助54所高中的3063名貧困高中生;累計開展超過80場夏令營,受益高中生超過3500人次;連續舉辦5期成長營,累計有335名師生參與。
在春暉計劃行動的幫助下,那些貧困中的少年開始體會“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他們在人與人的交流中,找到了自己追尋的路,并開始發出自己的光。
看到城市的同學和老師在課堂辯論學術觀點會自卑的張大磊,后來在上大學期間,從法學專業轉到了自己熱愛的漢語言文學,并開始擔任校文學社的社長。
在他寫給春暉計劃的信里,他寫道,“愿我們在今后的歲月里,初心不負,在不經意間就重逢于茫茫人海……”
春暉期待著與更多這樣的學子重逢!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