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完成喜馬拉雅邊境地區蕨類植物多樣性考察
我國喜馬拉雅山腹地的邊境區域保存著完整的天然植被,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關鍵屏障。為全面掌握喜馬拉雅邊境地區植物多樣性本底資料,在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應急任務(項目編號:2024QZKK0200)和西藏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XZ202501ZY0151)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團隊于2025年6-7月對滇藏邊境關鍵區域開展了系統的蕨類植物考察。
本次考察歷時36天,路線涵蓋中緬邊境的云南瀘水、福貢、貢山等縣,以及西藏察隅、墨脫、米林、朗縣、隆子、錯那、措美、洛扎和浪卡子等邊境縣市。考察區域地形復雜、氣候垂直分異顯著,團隊多次嘗試深入邊境最前沿,收集調查空白區域的數據。野外工作期間,高黎貢山的持續強降水,察隅和墨脫地區的蜱蟲、螞蟥、吸血蠓及毒蛇等對考察構成嚴峻挑戰,考察隊員同時克服了高原缺氧與長期野外作業的疲勞,最終圓滿完成既定目標。
團隊共采集標本1015號(云南段312號,西藏段703號)、3000余份;拍攝生態照片12500余張。考察記錄了一批喜馬拉雅地區的特色物種,包括:高黎貢山分布的烏木蕨(Blechnidium melanopus);墨脫闊葉林中局部密集生長的喜馬拉雅雙扇蕨(Dipteris wallichii);墨脫高海拔區域成片生長的黑稈蹄蓋蕨(Athyrium wallichianum)等,見圖1。
圖1 喜馬拉雅地區的特色物種
此次考察重點關注了蕨類植物在不同海拔梯度的變化規律。調查從墨脫雅魯藏布江600多米的江畔至洛扎5363米的蒙達拉山口。初步的觀察總結顯示,原生植被中蕨類多樣性在2200–2800米海拔段最為豐富,例如在海拔2670米的樹干上即記錄到假瘤蕨屬(Selliguea s.l.)4個物種共生的現象,見圖2。
圖2 同一樹干上的四種假瘤蕨屬物種
此外,團隊更新了多個物種的垂直分布紀錄,包括:3010米懸崖附生的松葉蕨(Psilotum nudum)、5090米巖縫中的稀葉珠蕨(Cryptogramma stelleri)、及5098米石隙分布的冷蕨(Cystopteris fragilis)等,見圖3。
圖3 蕨類植物垂直分布的新紀錄
本次考察全程采用昆明植物研究所自主研發的“e科考”平臺(EKK),通過移動端APP實時錄入采集數據與生境等信息,確保科學數據的準確性和可追溯性,累計完成2175條觀測記錄(含全部1015份標本數據)。
在野外考察中,團隊采集到600余號尚未能鑒定到種的標本,主要涉及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等蕨類植物大類群。這些標本的詳細形態研究和親緣關系分析將在后續室內工作中展開,預計將提供一批喜馬拉雅邊境地區蕨類植物新資料,進一步豐富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料。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