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微生物資訊 > 疫情資訊

何建宗:疫情以來首次往返內地和香港,內地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

媒體:觀察者網  作者:觀察者網   專業號:李明輝 2020-10-16 16:31:51

導讀: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封關”狀態也持續數月。 也許是去年以來“修例風波”街頭暴亂余波未了,再加上今年中央政府堅決實施香港國安法,香港一小撮反對派和“港獨”便借機將疫情與政治攪和在一起,屢屢散布荒謬言論,挑撥離間,制造不信任,企圖阻礙兩地合作抗疫及香港國安法的落實。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先生,近日因公務往返內地和香港,這是他自今年1月疫情暴發后首次來內地。觀察者網借此機會,邀請何老師做了一個簡短訪談。采訪時何老師返港不久,正在家中進行14天隔離,近日已結束隔離期。以下為全文內容。

觀察者網:何老師,您好,您本次往返內地和香港,是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嗎?疫情之下行程的變化,兩地通關、疫情隔離、管理有什么異同嗎?

何建宗:從今年1月份以來,我是首次回內地。因為公務需要,我在8月28日從上海入境,隔離以后到了北京、廣東等多個城市,對兩地抗疫策略和措施的差異有很大感受。這些差異與兩地體制不同有很大關系,對于我們研究“一國兩制”的學者來說也很有啟示。

內地抗疫的一個最重要概念,是“閉環”,以嚴密管控、龐大的資源投入和有效的社區力量作支撐。“閉環”的核心要素,是任何人自境外入境以后,從檢測、分流、隔離到結束隔離都不能與社區有任何接觸。我踏入上海浦東機場開始,無論是排隊接受檢疫人員詢問,到采集鼻咽拭子進行檢測,再到機場內上海各個區的登記柜臺,最后分派到隔離酒店,整個流程都與外界或社區零接觸。上海人辦事專業,個別城市對港澳入境人士過度反應的態度,也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中央在疫情初已定性為阻擊戰,因此整個抗疫工作都強調集中所有組織和資源,統一調度;所有民眾都必須服從指揮。當一個地方出現疫情時,中央也會調動其他地方的力量去支援。武漢能在一個多月內把疫情控制住,就是全國支援的最佳例子。

反觀香港,我們未能如內地一般實行閉環管理,也沒有像內地那樣強大的社區力量去執行嚴厲的封鎖措施。我們的居家隔離是可以與家人同住的,他們可以自由外出,訪客也可以自由出入。

因為去年“修例運動”余波未了,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較低,也曾發生惡意抹黑內地支援香港醫護人員的劣行。但無論如何,特區政府沒有法理依據、也缺乏社區資源去執行像內地一樣的閉環措施。

可能內地民眾也必須認識體制上的一些差異:用內地的視角來看,香港處理疫情有點拖拉,未能清零;但以香港比較接近西式的治理模式來看,現在每天十個左右病例,包含本地和輸入個案,與西方國家比已經是很好的成績。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強求香港長期實現病例清零才可以與內地通關,或許并不切實際。只要我們認為檢測結果是科學的,我想憑陰性檢測結果往來內地與香港應該沒什么問題。

何建宗:疫情以來首次往返內地和香港,內地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

香港于2月8日起正式“封關”,內地抵港人士須接受強制檢疫14天;稍早前的通知是強制隔離措施延長至10月7日。

觀察者網:您這次在內地轉了好幾個城市,參加了什么項目或活動嗎,交流情況如何?一圈轉下來,有沒有較深的感受?

何建宗:我主要是來參加一些有關港澳問題的會議,到訪了幾個大學,講講香港國安法實施后的最新情況;另外,在廣州參加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屬下的“內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舉辦的大灣區青年活動。

頂著疫情往返兩地,最大的感受就是,內地在疫情控制方面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但香港是收得慢、放得也慢。這次內地朋友跟我說得最多的,便是為什么現在內地幾十天沒有本地病例、但香港還是繼續對我們執行2月以來的來港檢疫14天的措施。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是說不通的。把現在內地的抗疫成績跟今年2月份相比,或者跟當前歐美國家的情況相比,都不可能得出風險程度一樣、同樣需要隔離14天的結論。

觀察者網:那您返回香港后,還是需要隔離流程吧?此前,香港約有180萬市民自愿接受核酸檢測,稍后林鄭稱第三波疫情已得到控制。其實,關于核酸檢測引發不少紛爭,其中更冒出荒謬傳言,不知您現在回頭看這波疫情的處理過程,有些什么感觸?在內地,人們分析美國疫情防控問題時,時常會指出社會的反智主義和政治干擾因素,您擔心類似狀況在香港也出現嗎,或者說出現醞釀這些情況的土壤?

何建宗:我現在正在香港居家隔離,還有幾天就結束了,所以是實地了解了兩地抗疫措施的差異。香港的檢疫人士首先是自己坐公交回家的,檢疫期內需要帶電子手環,手環與手機的APP連接,如果離開住所的話,理論上系統是可以偵察到的。但由于香港沒有社區力量去執行檢疫,只能靠政府人員抽查,所以基本依靠檢疫者自律。

香港也有像美國那樣的民粹主義,有共同點也有差異。共同之處是,兩地都有人罔顧事實,將無法控制疫情的責任推卸給中國內地。事實上,從2月開始已經沒有內地游客可以去美國,過去半年通過內地關口輸入香港的個案是零。我過去的文章中經常說,抗疫要做到科學為本,避免“仇恨為本”和“驚嚇為本”,但很不幸的是,香港和美國都有借著抗疫散布仇恨的情況。只不過兩地的差異在于,香港人對內地的了解始終比美國人深入得多,內地支援隊的專業和出色的表現也使香港人留下深刻印象。

觀察者網:8月,澳門和珠海、廣東全省陸續恢復兩地自由行;9月23日起內地恢復辦理澳門自由行旅游簽證。說實話這很難不讓人想到香港的狀況,同為特區,同樣是內地居民旅游觀光的目的地,近年來、尤其是去年修例風波到今年疫情,香港旅游業打擊頗大,整體經濟狀況也大不如前,一方面對比港澳防疫反應,另一方面是后疫情時代的經濟產業發展,您如何看待港澳兩地的差別?未來香港在這些方面的前景預期如何?

何建宗:毫無疑問,澳門的抗疫成效比香港好,至今只有46個案例。澳門地方和人口都較香港少,市民同質性較高,政府在抗疫中占主導地位,威望也更大,并且在疫情初期就與內地專家比如鐘南山院士合作。相較而言,香港政府比較弱勢,抗疫由專家主導,但他們對內地了解有限,傾向于不惜代價限制市民活動的方式來壓低病例,策略相對被動。誰都明白督促市民留在家中不要聚會,永遠不會錯,問題是抗疫必須做到真正能收能放,在醫療資源充足的前提下,盡快讓市民恢復正常生活。

其實,粵港澳健康碼談了很久,一直是只聞樓梯響。我最擔心的,是以香港的抗疫進展,很可能在兩地部分通關數星期以后,內地或香港又在秋冬季迎來新一波疫情而重新封關。香港和內地體制不一樣,只要我們相信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強求一個地方在數據上長期清零才能通關,似乎不切實際。

何建宗:疫情以來首次往返內地和香港,內地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

早在7月,香港旅游業者前往政府總部外請愿,呼吁政府盡快推出“健康碼”。圖自港媒

觀察者網:前面聊了疫情相關話題,接下來想向您請教香港近來的政治討論。首先當然是嫌犯棄保潛逃問題,本來應該是罕見情況,如今卻時常見諸報端,部分嫌疑人成群結隊逃走,還有人在網絡為此“聲張合理性”,不得不令人懷疑是否會損害香港司法的權威及外界對其信心?

何建宗:這批犯人首先是逃犯,所犯罪行包括制造炸彈等重罪,不是正當守法的社會運動參與者。部分香港媒體、政客和市民到處聲援他們,甚至鼓勵家屬控訴特區政府,完全是顛倒黑白,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可能支持這批人潛逃。這些逃犯中有觸犯國安法,也有觸犯其他法律的。我相信,經過這次事件,日后法官在批準與“修例風波”有關的疑犯保釋申請時,會更加審慎。

觀察者網:其中一個狀況是,不少嫌疑人逃往臺灣,近期也傳出消息稱這些人到了臺灣后音信全無,其實從去年以來港臺之間頗多矛盾,不知您對此有什么想法?

何建宗:臺灣借香港刑事案件進行炒作政治的情況,近來有惡化趨勢。比如,促使政府推動修訂逃犯條例的謀殺案主角陳同佳,在表達愿意回臺自首后,臺灣當局無視過去曾與港方移交疑犯的具體經驗,用各種借口為疑犯的自首行為設置障礙。

一些因修例暴動被控而逃亡臺灣的疑犯可以獲得臺當局收留,而在臺灣發生的謀殺案的主犯愿意回臺受審卻受到諸多刁難。這對于一個標榜法治的社會而言,是極大諷刺。我相信,如果這種政治操作持續下去的話,也將引起臺灣民眾的反感。

觀察者網:日前,香港教育界的行動也引發關注。首先是,通識教科書刪改“三權分立”等內容,為此林鄭公開表明香港沒有三權分立。我們比較感興趣的是,此事有望成為香港教育改革起點嗎?一是組織架構,其實內地民眾也逐漸了解到,香港教育局、考評局、教協等各部門間的統籌協調甚少,教育局權限有限,“教協”內部、學校教師中不少是泛民甚至港獨,比如近日教育局稱正在制定國安法相關教材和課程,能有效落地嗎?二是教育政策,未來改變的突破點是什么,如何推動?

何建宗:有關“三權分立”的討論,我覺得香港社會普遍對基本法認識還相當有限、甚至浮于表面。如果要正本清源,需要有更好的準備和論述。“三權分立”論在香港根深蒂固,是很多教科書的內容,不少終審法院判詞也提到過,因此我提議要有更充足的法理、歷史和政治學資料佐證來進行駁斥,無需操之過急,更應該避免演變成罵戰,讓反對派人士乘機炒作。

至于國安法教育,這是法定要求,因此特區政府沒有做不做的選項,只有在如何開展教育方面進行研究。教育局親自制定教材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將其上升為指定教材,而不是讓老師自由選擇用不用、教不教。

至于通識教育,主要是幾大問題,比如作為升大學的必修科目,缺乏指定教材,以及讓年輕人過早接觸政治等。我覺得,把必修科改為選修科的話,改動太大,影響課程完整性和大學錄取制度。要改善的話,應該在保留必修科的前提下,由教育局制定指定教材,并將政治類比較敏感、容易誤導青少年的部分單元取消,例如“今日中國”,并減少通識科課時,以語文和科學知識訓練代替。最近,有智庫提出將通識科的評級改為合格與不合格,這也是可行方向之一。

【采訪、整理/朱敏潔】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閱讀 1637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