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常新的昆明,咋把“顏值”變“產值”?
圓通櫻潮、宜良山后櫻花谷、黑龍潭公園杜鵑花海、豐澤植物園“莫奈花園”……入春以來,昆明多個賞花景點一躍成為國內各大旅游和社交平臺的“網紅”,吸引大量省內外的游客前來“尋香”,在人們感受美好春光的同時,也催生了蓬勃發展的“賞花經濟”。
日前召開的昆明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提出,精心策劃和培育“觀鷗季、賞花季、食菌季、市場游”等特色旅游產品,豐富文化體育旅游產品供給,更好適應文旅消費新趨勢、新需求。昆明作為全球三大新興花卉產區之一,賞花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如何讓“賞花經濟”流量變“留量”,讓“顏值”變“產值”?這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昆明櫻花
搜索量居全國前十
“賞花經濟”是指以賞花、踏青為主題的春季特色旅游項目,其本質屬于體驗經濟,為游客提供新鮮、舒適、愉快的情緒價值,借賞花將風景、物產、歷史和人文融為一體,創造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場景,將物質財富和精神感受有機結合,進而延伸相關產業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隨著清明小長假落下帷幕,“賞花游”一度成為全國文旅市場的“熱詞”。4月6日,多個在線旅游平臺發布數據:攜程數據顯示,清明假期的賞花類景區門票訂單同比呈現391%的漲幅;飛豬數據顯示,假期國風賞花熱度同比增長近3倍;美團、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櫻花相關搜索量環比增長146%,昆明位居全國前十。今年清明假期,云南省內的周邊游預訂量同比增長超一倍,昆明成為云南省內的熱門旅游目的地之一。
“我在滇源生活了60多年,還是頭一次見到這里來這么多人。”今年3月以來,隨著“昆明有個油畫般的莫奈花園”相關推文在全國各大社交和旅游平臺轉發,位于盤龍區滇源街道的豐澤植物園每天都會迎來上萬名游客。看到蜂擁而至的游客,66歲的村民劉春華感慨,沒想到看個花還有那么大的“魔力”。
“昆明真的有長在水里的花”“這是一幅會動的油畫”“這個美得有點不真實了”……憧憬著網絡熱門詞條對豐澤植物園的美好描述,大量游客從市區驅車六七十公里、耗費一個多小時來到實地驗證,他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并把美圖和視頻發到社交網絡,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豐澤植物園的旅游人氣持續火爆。
在豐澤植物園內拍攝“莫奈油畫”的最佳機位,是網紅博主們自己發現的。滇源街道文化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劉祖紅介紹,那塊可以躺在水上的長條木板,其實是園內工作人員平時用于喂魚和打撈浮萍的操作臺。在3月櫻花盛開的時候,豐澤植物園日均游客量突破2萬人,為了拍攝一張“躺在水中油畫上”的畫面,人們往往需要排隊兩個多小時。
劉春華介紹,看到客流如織,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很多村民開始在路邊擺起攤位售賣蔬菜、蜂蜜等土特產,往往蔬菜很快銷售一空,顧客催著村民去地里現摘。
眾多游客前來打卡賞花,也帶火了滇源一帶20多家農家樂的生意。“我們的農家樂主打魚類和生態蔬菜等菜品,非常受游客歡迎。”劉祖紅介紹,在人流高峰期時,滇源街道的一家農家樂一天就要接待80多桌游客。
以花為媒
釋放經濟新活力
除賞花這道“主菜”之外,昆明還結合社會各類資源作為“配菜”,以“花海”帶熱相關產業新經濟業態,賦予賞花新的經濟與文化內涵,做好文旅消費的“一桌好菜”。
三四月,正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櫻花更是眾多游客的心頭好。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賞花盛事,“圓通櫻潮”2017年正式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昆明新十六景”之一。著名詩人、學者李廣田在《花潮》一文中寫道:“如果誰沒有到圓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點時間,去湊個熱鬧。”
今年,昆明以賞花為媒,通過體驗不同趣味性活動沉浸式感受各地賞花活動帶來的文化盛宴,先后打造“喜樂圓通”元宵游園會、昆明市第二十四屆櫻花節暨云南省第九屆“圓通櫻潮”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主題活動。除了賞花,還串聯逛、吃、購、行等業態,打造踏春游園、非遺體驗、文藝展演、主題集市等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動,并推出櫻花節主題文創雪糕、櫻花旅拍等文旅產品,變“走馬觀花”為沉浸式體驗,擴大“賞花經濟”的影響和效應。
隨著櫻花落潮,4月的賞花主角將被藍花楹替代,不出意外,昆明這場“花事”又會爆了。據官方統計,在2023年第五屆昆明藍花楹文化藝術節&消費季舉辦的45天時間內,相關話題全網曝光量突破10億次,前來昆明欣賞藍花楹開放盛景的市民、游客達60萬人次。今年4月中旬,第六屆藍花楹文化藝術節又將如期而至。
“如今人們熱衷賞花游,不再滿足于觀賞和拍照,而是逐步向餐飲、娛樂等多元消費體驗延伸。”五華區蓮華街道宣傳委員徐紅介紹,第六屆藍花楹文化藝術節將“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文化盛宴”作為活動主題,除了延續往年的藍花楹主題IP文創巴士、青年文創大賽等,還將圍繞時尚、音樂、健康、藝術等四大主題,舉辦云南映象孔雀舞、民族舞、時尚婚紗秀等20余場活動,提升游客游玩的體驗感。此外,作為游客擺造型的拍照利器,藍花楹文創雪糕也將再添新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藍花楹文化藝術節的主辦方將積極推動跨界整合,與華為公司等品牌方合作,共同打造集娛樂、休閑、消費體驗為一體的活動和產品,實現藍花楹IP、餐飲、服務體驗聯動的節慶活動產業鏈延伸,將教場中路1.4公里長藍花楹大道打造成為昆明的“鮮花旅游目的地”之一。
串珠成鏈
實現“一路生花”
今年3月,昆明發布3條“昆明花旅”賞花線路,分別是“藍色夢幻之旅”“花香國際之旅”“詩情花藝之旅”,解鎖春日新“玩法”。其中,“藍色夢幻之旅”以觀賞藍花楹為主,包括教場中路、盤龍江畔、彩云里景觀露臺等;“花香國際之旅”涵蓋寶豐濕地、昆明世博園、昆明植物園、斗南花卉市場等地,呈現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花卉世界;在“詩情花藝之旅”中,游客可欣賞景潤公園的莫奈花園、金殿杜鵑園的芍藥與牡丹、黑龍潭公園的流蘇樹以及大觀公園的花卉盛宴。
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傳推廣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3條賞花路線幾乎囊括了全市主要的賞花景點,寶豐濕地、植物園等景點更是自帶標簽和流量,把這些景區串聯成旅游線路可實現聯動發展,目前各景區也正在積極推出‘賞花+市集’‘賞花+國潮’‘賞花+游園’‘賞花+演藝’等新業態,打造更多的消費新場景。”
“以賞櫻為代表的‘賞花經濟’在這個春天涌動發展,體現了消費活力的進一步提振。”美團研究院副院長厲基巍表示,消費者以花之名,奔赴一地旅行,將帶動當地的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多種業態提升,對促進消費具有顯著帶動作用。
作為一座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的城市,來到昆明,就是走進“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的獨特體驗地。越來越多的游客也期待,“走馬觀花”式的賞花游能向融入自然、賞玩結合的“沉浸式”深度游轉變。對此,昆明也在積極探索。
“豐澤植物園的櫻花雖然已過花期,但現在園內的牡丹、芍藥等鮮花還在盛放期。同時,我們還擁有甸尾水杉、大哨森林戶外露營地等旅游資源,可謂一年四季都適合旅游。”劉祖紅透露,目前,滇源街道正積極整合轄區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延長賞花經濟鏈條,借助豐澤植物園打響旅游知名度,通過舉辦三月龍頭節、苗族花山節等當地傳統節慶活動,進一步吸引游客,助推鄉村振興。
一年一度的昆明藍花楹文化藝術節已成為昆明賞花的“城市名片”。五華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諸玲娟透露,目前,五華區正以打造“翠湖大文創”區域公共品牌為重點,推出以四季特點為主題的“翠湖四時”主題文化藝術節,即“春有圓通櫻潮、夏有荷塘月色、秋有金色銀杏、冬有人與鷗歡”,讓游客一年四季到五華區都有自然風光欣賞,五華區也將拓展賞花經濟空間,用豐富業態滿足群眾日益多元的需求。
困局
“曇花一現” 制約賞花經濟發展
常言道,花無百日紅,總有花謝時。受制于短暫花期,很容易出現“忙時人山人海,閑時門可羅雀”的景象,賞花熱也容易隨著花期而“曇花一現”。
盡管昆明已打造出眾多賞花游的新消費場景,拉長產業鏈條,釋放賞花經濟新活力,取得不俗成效,但由于傳統的賞花游產品比較單一,游客來得快去得也快,還是存在開發程度較低、活動創意不強、景區配套設施不完善、市場自發性較低、缺乏頂層制度設計和產業規劃引領等問題。花開有期,如何做好賞花經濟的長遠文章,讓“流量”變成“留量”,著實需要下功夫動一番腦筋。
以市場自發性較低為例,以消費者身份致電昆明當地多家旅行社了解到,目前昆明旅游市場并沒有推出專門針對本地賞花的旅游路線或旅行團。昆明康輝旅行社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如果專門去賞花,現在可以選擇跟團去大理或者羅平,如果在昆明本地賞花,建議自由行。
多個旅游平臺查詢數據顯示,“賞花攻略”“春季好去處”等關鍵詞在熱搜排行中居高不下,自然景區類景點的搜索量隨之飆升,全國熱門賞花目的地排行榜中,昆明榜上有名,但依然以傳統景區為主。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專業運營機構較少、配套不完善,這導致了賞花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嚴重,產業鏈短,中高端旅游產品供應不足。
此外,目前賞花經濟活動創意不強。盡管有藍花楹文化藝術節這樣比較成熟的“賞花+文化”的創意活動,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昆明大多數景區以賞花為主,缺少產業融合,活動呈現形式不夠豐富,精神文化內涵相對單一,缺乏有效的串聯和規模效應。即便有一些創意活動,還是落入“年年歲歲花相似”的“怪圈”,極容易讓游客產生審美疲勞。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麗江文化旅游學院特聘教授、經濟學博士曹榮光表示,隨著“賞花經濟”的熱度不斷攀升,加之其投入的成本較低,可以預見的是必然導致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取得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同時,“賞花經濟”往往“靠花吃花”,賞花游往往也只是徒步拍照,缺少豐富的文娛活動供人們消遣,缺少“二次消費”,難以發揮花產業的最大值。
破局
“賞花+”讓“流量”變成“留量”
花開有期,如何做好賞花經濟的長遠文章,讓“流量”變成“留量”?
曹榮光建議,有關部門可以根據昆明的氣候特點,合理規劃四季花卉的種植,確保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花卉盛開,從而分散賞花高峰期的人流。要避免盲目跟風,因地制宜結合文化、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資源稟賦創新發展“賞花經濟”,要不斷創新相關文旅產品,讓游客有“常來常新”之感。同時,以全域旅游視角,片區式、抱團式、跨區域發展,讓游客獲得“一年四季花常在、四季年年各不同”的新體驗。
昆明的賞花經濟目前主要集中在花卉觀賞上,產業融合度和精神文化內涵相對單一,如何破局?曹榮光建議延伸花卉產業鏈,比如,除了傳統的花卉觀賞,發展花卉種植、花卉深加工、花卉藝術品等產業鏈下游產品,增加產業附加值。嘗試跨產業合作,不斷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打造“賞花+”,比如“賞花+采摘”“賞花+露營”“賞花+非遺”“賞花+體育”“賞花+cosplay”“賞花+美食”等多元消費場景,讓游客的一日游變成多日游,充分釋放“賞花經濟”的潛力。在賞花的“主菜”之外,拓展賞花游的新消費場景,比如鼓勵游客體驗采摘、養殖、耕種等多種農業活動,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夠獲得勞動的樂趣,真正實現以花為媒,助力“春日經濟”。
全國各地賞花經濟發展勢如破竹,昆明如何脫穎而出?曹榮光建議,結合昆明氣候和花卉特點,策劃一系列花卉主題的節慶活動,如花卉文化節、花卉嘉年華等,吸引更多游客參與。深化花卉產業與旅游的結合,開發花卉歷史文化路線,展示昆明歷史上花卉的重要地位和相關人文故事。打造花卉主題文化街區,在昆明老街等歷史文化街區中融入花卉元素,如花卉主題雕塑、壁畫等,增強游客的文化體驗。創新消費場景,開設花卉主題餐廳與住宿,提供獨特的花卉餐飲和住宿體驗。
“昆明四季可看花,擁有發展賞花游的先決條件,而利用好先天資源優勢,也離不開布局規劃,延長賞花經濟產業鏈條。”云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晏雄建議,昆明要在豐富賞花活動內容上下功夫,可設計專屬標志logo、吉祥物以及系列文創產品,同時加強與餐飲、酒店、農副產品、旅拍等業態合作,促進賞花旅游產品市場化,進一步完善消費業態,滿足游客的吃、住、游、購、娛需求,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由“游客”向“留客”轉變。
晏雄表示,采用創新的營銷策略,借助社交媒體、網絡紅人等新型營銷渠道,提高賞花經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還可借助AI、VR等新技術,在機場、高鐵、商業中心等人流密集的場所打造無處不在的賞花場景,為延續賞花經濟熱度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
撰文:李思嫻 王姍
攝影:李海曦 劉凱達 趙偉 楊艷輝
制圖:張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