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生態蝶變新樣本
近日,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5處提名地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被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以分期申報的方式,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從長江口到鴨綠江口的一個系列遺產項目。
世界自然遺產是全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共同財富,它代表著這個星球上最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景觀,其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珍貴的庇護。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兩期遺產地均位于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這深刻證明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向世界昭示了中國正在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發展之路上穩步前行。為了讓這份寶貴遺產代代相傳,應推進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持續提升其生態完整性水平,使其成為增進人民福祉的堅實保障。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串聯多個候鳥關鍵棲息地,顯著加強了自然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這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的創新之舉。遺產地第一期、第二期共7處遺產地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同時連接了從北極的繁殖地到南半球的越冬地,共同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EAAF)上約10%、超過500萬只的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棲息地,其中包含至少45種全球瀕危鳥類,組成了完整的棲息地網絡。同時,它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第一處濱海濕地類型、以候鳥及其棲息地為突出普遍價值的系列遺產地,具有顯著的地理、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差異,在科學研究和生態保護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治理也經歷了從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串聯起了更多的候鳥關鍵棲息地,為黃渤海生態區進入系統治理搭建起了更廣闊的舞臺,但是不同省市、保護地管理機構的生態治理水平并不相同,如何發揮系統治理的協同性尤為重要。因此,未來在開展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功能的過程中,應根據各棲息地氣候條件、候鳥種類和數量差異、候鳥遷飛節律特征,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努力實踐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
無論是自然遺產景觀多樣性,還是遷飛鳥類多樣性,都無疑能夠高質量滿足民眾精神需求。民眾近距離且深度接觸自然遺產后,會更加了解遺產具有的突出普遍價值,提升生態保護的理念與意識。與此同時,這將有助于厘清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發現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
比如,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遺成功后,其核心區域條子泥濕地聯合北京林業大學積極推動遷徙候鳥保護,為候鳥打造了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棲息地——“720”高潮位棲息地,并修建了多樣的科普宣教設施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力求增強游客體驗。據統計,2023年條子泥濕地景區游客接待量超過120萬人,2024年8月在固定高潮位棲息地監測到創紀錄的18.8萬只水鳥,實現了水鳥監測數量和游客人數雙增長,這生動體現了高水平保護促進當地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同時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愿望。
獲評世界遺產,能夠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注入巨大推力;合理利用自然遺產,方能帶來可持續的綠色產業發展。合理利用自然遺產,需要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制度和產業發展制度,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以整體性、系統性高水平保護為前提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認清自身資源特點和優勢,適度開展生態旅游,打造高品質的自然教育活動,充分彰顯世界遺產的時代價值;需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加強遺產地智慧化監測,打造“互聯網 文旅”平臺,拓展自然遺產的開發利用空間,從多方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2024.09.24-02版)
作者:賈亦飛
微信號:cwcawx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東營黃河口的東方白鸛(胡友文/攝)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