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狐:青藏高原上的博吉瓦瑪
藏狐(Vulpes ferrilata) ,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帶。中型狐類,體長50-65厘米,體重四千克,尾長15-30厘米。背部為棕黃色,兩側及尾巴為銀灰或灰藍色。棲息于高原地帶。喜獨居。通常在旱獺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鳥類和水果為食。
藏名音譯:博吉瓦瑪
中文學名:藏狐
別稱:沙狐、狐貍、草狐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真獸亞綱
目:食肉目
亞目:犬形亞目
科:犬科
屬:狐屬
形態特征
個體大小與赤狐相似,但尾比赤狐的明顯短,長度過頭體長之半,雖尾毛蓬松,亦遠不如赤狐,且尾毛也短。四 肢、耳殼比赤狐的稍短。通體色彩鮮艷,整個上體包括前頭,耳背呈現黃色或黃棕色,體背無黑色或暗褐色針毛。體側為均勻的灰白色,與黃色或棕黃色的上背和白色的腹部個有明顯分界線。尾背靠基段2/3的長度毛色與體側的相一致。尾端一段污白色或白色。整個下體從下唇開始往后一直到尾基,包括四肢內側為白色。四肢外側淡黃色,一般上段黃色稍顯,下面趨淡。據說藏狐冬季毛被色調較夏季的稍深,體背棕黃色更顯。面積變窄,其中散雜有較長的黑色針毛,而體側的灰白色毛區相對擴大。近尾基背面也呈現有較明顯的黑色。頭骨吻部狹長,兩個第二上前臼齒間外側吻寬通常少于21毫米。雄性頭骨之顴弓后部較雌性的更加向外擴張。額骨中央稍下陷。矢狀脊不明顯。人字脊顯著。陰莖骨形狀前窄后寬,長約42.2-48.7毫米之間,老年體的陰莖骨體后部凹陷。除龜頭的骨體呈實心狀外,其余部位則為槽狀。
生態特性
系典型的高原種類,分布高度多在3400米以上。往往喜在開闊的環境活動、覓食,亦常在日間出沒。若旅行于青藏大草原上,經常可以看到藏狐在沿著公路、山間緩坡尋食或休息。當其聞到聲響或見有行人時,即迅速往前逃遁,或邊跑邊回頭疑望。藏狐大多利用旱獺的洞穴來作為自己的居住場所。據在青藏公路溫泉兵站附近的觀察,洞口四周堆有大量從洞穴深處挖掘出來的泥和亂石。在不驚動它們的前提下觀察,可以看到藏狐整天都有活動,它們不時地出入洞穴,并不十分畏人。其食物主要是高原上的各種鼠兔(Ochotona spp.)、高原兔(Lepus oiostolus),有時也捕食一些鳥類如雪雀(Montifringilla spp.)、地鴉(Pseudopodoces spp.)、山鶉(Perdix spp.)、角百靈(Eremophila spp.)等。每年1—2月為交配期,孕期60—70天,每胎2—6仔。
分布
在西藏分布較為廣泛,僅藏東南的森林中末見其足跡。本種在青海、甘肅、云南及四川西部也有分布。
物種現狀
藏狐在西藏的數量比較多,分布區面積約62萬km2,其分布密度最高為0.9175只/km2,最低為0.0003只/km2。據調查統計,全區藏狐數量為37125—10414只(1989年)。
物種價值
藏狐在防治草原有害類動物也起有一定作用。藏狐主食鼠類,對農牧業十分有利,亦為益獸。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