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對角羚之父”葛玉修:世界第一個拍攝到普氏原羚的人
在青藏高原,有一種獨有且極度瀕危的羚羊,當地牧民稱之為“灘黃羊”,國際上稱之為“普氏原羚”。曾獲得綠色年度中國人物的葛玉修,是世界上第一個拍到照片的人,他堅持稱這種羚羊為“中華對角羚”。
圖一:葛玉修拍攝的普氏原羚。受訪者供圖
6月4日,葛玉修接受記者專訪,講述了他與青藏高原動物的不解情緣。
初識普氏原羚
“我到青海已經51年了,我是1970年12月到青海當兵,拍野生動物25年,就是喜歡。”葛玉修說。
1995年,葛玉修聽說有普氏原羚這個物種。
“當時我一個大專班的同學跟我說,你拍的鳥不錯,青海湖有一種羚羊數量很少,沒有照片,你最好能拍到它。”葛玉修說,“我就查了很多資料,沒有照片,唯一的一張圖是手工繪制的,下面就記載是普氏原羚,全世界只有二百多只。過去它分布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和內蒙古,現在只有青海有,分布在青海湖周邊。”
當時普氏原羚僅存不到300只,被列為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極度瀕危物種。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又一次去青海湖拍攝天鵝。在布哈河口,遇到了7只黃褐色像羊一樣的動物,排成一線在草原上奔馳。
同行的青海湖保護區干部大喊“普氏原羚”,葛玉修趕忙舉起相機抓拍下來。后經專家認定,這張照片填補了“普氏原羚”圖片的空白,葛玉修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個拍攝到普氏原羚的人。
“當時是膠片拍的,這是掃描件,雖然不清楚,但這張照片上過二十多次中央電視臺,也上過美國、英國的電視臺。這是中國第一張,也是世界第一張普氏原羚的照片,我一不小心成了拍到普氏原羚的第一人。”葛玉修說。
臥在雪中拍攝野生動物的葛玉修。受訪者供圖
推廣“中華對角羚”的稱呼
這些年,隨著人們保護意識的增加,普氏原羚的種群數量恢復到2000多只。但葛玉修一直有個心結,因為普氏原羚是以外國人的名字命名的,他覺得,這種只有中國有分布的羚羊應該有個中國名字。
“普氏原羚”是因被沙俄時期自然博物學家普熱爾瓦爾斯基在1875年首次發現而命名。普熱爾瓦爾斯基還是一名職業情報軍官,以探險的名義先后4次來中國,曾竊取了大量政治、經濟、文化情報,繪制過進攻中國的路線圖,殺害過40名藏族同胞。
“我說中國的物種叫作外國的名字,當地人都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哀。”葛玉修說。
了解這段歷史后,2004年8月,葛玉修征求了有關專家的意見,在周圍朋友的支持鼓勵下,撰文呼吁,賦予普氏原羚一個中國名字——“中華對角羚”。“你看它的角非常對稱,是羚羊里邊長得最漂亮的一種。所以,我叫它中華對角羚。”
這些年,葛玉修一直在為保護普氏原羚而努力,也一直推廣“中華對角羚”這個稱呼。從2006年開始,他連續向青海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建立中華對角羚專屬保護區》、《將中華對角羚定為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吉祥物》、《關于加強中華對角羚宣傳、保護、利用》等8份決策參考。
2006年,第五屆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組委會采納了葛玉修的建議,將中華對角羚確定為“環湖賽”吉祥物,制作成卡通“多吉”形象;2007年12月,第一個“中華對角羚特護區”在青海湖北岸剛察縣建立。
鑒于葛玉修對挽救、保護中華對角羚的貢獻,2009年12月,他被剛察縣政府聘請為“中華對角羚保護站榮譽站長”,他也被很多人親切地成為“中華對角羚”之父。
拍攝中多次遇狼
一年冬天清晨5點半左右,葛玉修來到青海湖東岸中華對角羚的一處棲息地潛伏,不知不覺睡著了。
“當時,一陣陣‘嗷嗷’把我驚醒,是狼嚎。我曾在附近看見過一只被狼吃剩的羊的殘骸,心里也害怕。當時前面一個黑點,后面五個黑點追。100米左右,我看清了前面是一只羚羊,后面是五只野狼。”葛玉修說,當時群狼緊追著中華對角羚從他潛伏沙丘處30米的地方一閃而過,雖然是冬天,他的汗濕透了透衣服。
“我可比羚羊好抓多了。”多年以后,再度回憶起來,葛玉修還是后怕,“是那只中華對角羚救了我,打那以后,我就把中華對角羚視為自己的保護神。”
與狼遭遇并非只有這一次。
2006年1月9日,葛玉修去玉樹拍攝返程。汽車剛越過海拔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埡口,突然發現不遠處兩只野狼正從山下跑來,葛玉修決定下車拍攝。狼看到有人下車,也沒有驚慌失措,不慌不忙地往前走。葛玉修一路追趕,距離最近的時候只有80米左右。前幾年,他還在海拔4300米的果洛州瑪多縣拍到了狐貍和七匹狼同框。
葛玉修拍攝的狼。受訪者供圖
葛玉修對狼其實抱有敬畏之心。
“狼在青海高海拔地區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在人類的打壓下, 依然頑強生存。狼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從生態學角度來說,狼可以控制食草動物的數量,起著維護草原和森林生態平衡的作用,而且狼追捕的多是老弱病殘,對食草動物本身也起著提升種群素質的作用。”葛玉修說。
建議將黑頸鶴作為國鳥
葛玉修還有一個民間頭銜——“青海湖鳥王”。“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為鳥而生的人,與鳥兒注定的緣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部“海鷗”雙鏡頭相機,帶領葛玉修走上攝影之路。1995年,葛玉修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鳥島,就被萬鳥歡歌的場面所震撼。
“青海湖中間有一個島,我最長待過七天七夜,沒有喝一口熱水,只吃壓縮干糧和餅子,喝礦泉水。那是1995年,沒有手機,就是死在島上也沒人知道。我在那收養了七只小斑頭雁,它們失去了媽媽,我離開的時候,它們送我了三次。”葛玉修至今對七只小斑頭雁念念不忘。
在青海湖島上拍攝時,葛玉修收養了七只小斑頭雁。受訪者供圖
這些年,除了推廣“中華對角羚”之外,他還在積極地建議將黑頸鶴列為國鳥。
黑頸鶴屬于我國一級保護物種,是世界上15種鶴類當中,唯一只在中國境內遷徙生息,終身生活在中國高原的稀有大型禽類。為拍黑頸鶴,葛玉修曾在距西寧850公里、海拔4300米的玉樹州隆寶灘陷進沼澤地,差點喪命。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青海省的省鳥,分布區域比較廣泛,占中國面積的53%,在七個省區有分布。我建議把黑頸鶴作為國鳥,去年兩會上,一些政協委員把我這個建議作為提案提交。”葛玉修說,有人建議丹頂鶴做國鳥,但是丹頂鶴的拉丁學名翻譯過來是“日本鶴”。
“我們對自己國家的野驢、羚羊、黑頸鶴,遠沒有對非洲的斑馬、獵豹、長頸鹿熟悉的多,電視上看到的都是外國的野生動物,如數家珍,但對咱自己的動物了解的很少。是咱中國缺錢嗎?是咱缺少優秀的攝像師嗎?都不是,我覺得過去是重視不夠,以至于大家對它們不了解。連這個物種都不知道,怎么保護它?這也是一種悲哀。”葛玉修說。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