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聯合發現天坑成為苔蘚植物優良生存避難所的環境機制
近日,我所聯合重慶師范大學、廣西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保護區管理中心、新加坡植物園等多家單位共同開展合作研究,揭示了天坑苔蘚植物多樣性的形成及其環境驅動機制。
天坑是廣泛分布于中國南部地區的一種典型喀斯特負地形,其形成于地下河對碳酸鹽巖層數萬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獨特的負地形與微環境使其成為許多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然而,天坑作為避難所的內在維持機制尚未清楚。該研究選取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原生天坑(藍家灣天坑)為研究對象,并以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的苔蘚植物為切入點,揭示該天坑獨特的苔蘚物種多樣性以及分布格局,并首次系統闡明天坑內“冷-濕島”微氣候如何通過環境過濾作用塑造天坑垂直帶苔蘚群落物種多樣性組成與群落結構變化。
藍家灣天坑
該研究還發現,天坑內的“冷-濕島”效應不僅為苔蘚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還可能為其它瀕危植物和微生物提供避難所,尤其在喀斯特石漠化加劇和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該效應對維持地區及局部區域高物種多樣性具有重要價值。研究人員建議,未來應加強對天坑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重點維持其微氣候,鞏固天坑作為地區生物多樣性避難所的功能,以應對氣候變暖與區域干熱化對物種多樣性的威脅。
9種環境因子在藍家灣天坑垂直帶上的變化
該項研究成果以“Bryophyte divers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drivers in the forest along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a mature tiankeng, China”為題發表于國際期刊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JCR 1區,中科院2區) 上,我所為第一單位,我所資源地理研究中心植物多樣性團隊唐啟明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重慶師范大學劉艷教授、我所韋玉梅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廣西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保護區管理中心羅亞進、新加坡植物園Boon-Chuan Ho研究員和溫州大學金鑫杰博士為共同作者。該研究得到廣西弄崗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能力提升項目(No. Guike 23-026-2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32360056)、廣西自然科學基金(No. 2020GXNSFBA297044)等項目的支持。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