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金絲猴竟然是雜交而來的
1903 年,英國人亨利·布列里(Henry Brelich)從貴州梵凈山獵人手中獲得的一張猴子的皮張,這個皮張以灰色為主,又雜有金黃色和白色,于是將該皮張送到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英國動物學家奧菲爾德.托馬斯(Oldfield Thomas)發現這是一種新的仰鼻猴,并將其進行了科學命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種加詞brelichi使用的就是發現者的姓氏,直譯為布列里仰鼻猴,即黔金絲猴。由于皮張的損壞,奧菲爾德·托馬斯只能描述皮張背部的毛皮顏色。因此,在1903年發表的論文中僅給出了一張黔金絲猴的背部手繪圖。
圖片引自論文Exhibition of a skin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monkey
世界獨生子
和滇金絲猴的科學發現一樣,黔金絲猴在命名之后就沒有了任何消息。直到1963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彭鴻綬等到梵凈山進行科學考察,獲得了黔金絲猴的標本。1967年和1970年,貴州江口縣金盞坪和盤溪地區的村民捕獲了兩只黔金絲猴活體,人們才知道這個物種依舊生存于世。1981年我國科研人員對梵凈山開展綜合考察期間,首次追蹤到黔金絲猴的群體。之后,針對黔金絲猴的科學研究工作逐步展開。
黔金絲猴僅分布于貴州西北部梵凈山海拔1400-2100 米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混交林,有著與川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和滇金絲猴(Rhinopithecus bieti)類似的以小家庭群為基本繁殖單元構成的重層社會。黔金絲猴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截至目前已發現采食的植物有100余種,采食植物的部位有葉、葉芽、花芽、葉柄、枝皮、果實及種子,也捕食昆蟲等無脊椎動物、鳥蛋等。由于黔金絲猴分布區極其狹窄且數量稀少,瀕危程度超越了國寶大熊貓,因此又被稱為“世界獨生子”。
黔金絲猴 圖片引自《看中國:動物“野”有趣》,攝影:丁寬亮
入選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
2022年1月,國際靈長類學會第二十八屆大會在厄瓜多爾舉行。在此次大會上,由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靈長類專家組、國際靈長類學會等推出了最新版的全世界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名單。2022年版《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中出現了2種分布在我國的靈長類動物,分別是黔金絲猴和天行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之前入選過全世界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名單的中國靈長類還有海南長臂猿(Nomascus hainanus)、東黑冠長臂猿(Nomascus nasutus)、白頭葉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滇金絲猴。
黔金絲猴曾入選2002年版《全世界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因此這個物種已經是第2次入選全世界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名單了。黔金絲猴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布區狹窄,且種群數量呈顯著下降趨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022年3月27日的物種紅色名錄更新中,將黔金絲猴的瀕危等級從瀕危級(EN)調整為極度瀕危級(CR),并表明其成體僅為200只左右,已接近滅絕的邊緣。
雜交起源
2023年6月2日,一項來自于云南大學于黎研究員團隊的關于靈長類物種形成機制的科研成果在Science上在線發表。作為靈長類基因組計劃的項目之一,于黎研究員團隊對金絲猴所有五個物種的共106個樣本全基因組數據進行了群體遺傳學分析。結果顯示,黔金絲猴基因組擁有源于川金絲猴祖先群和滇金絲猴/緬甸金絲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祖先群這兩個譜系的混合遺傳組分,它們相當于黔金絲猴的雙親。在大約187萬年前,川金絲猴的祖先群和滇金絲猴/緬甸金絲猴的祖先群之間曾發生過古老雜交事件,產生了最初的黔金絲猴祖先群,并且其基因組里有70%的比例是來自于川金絲猴祖先群,30%的比例來自于滇金絲猴/緬甸金絲猴的祖先群。
黔金絲猴的雜交起源 圖片引自論文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
該科研成果揭示了黔金絲猴的雜交起源和其獨特的黑灰色-金黃色“馬賽克式”鑲嵌毛色產生的分子機制。與其它仰鼻猴相比,黔金絲猴的毛色較為特殊,既有金黃色毛發、又有黑灰色毛發,我們戲稱其毛色為“馬賽克式”鑲嵌顏色。于黎研究員團隊找到了黔金絲猴與特殊鑲嵌型毛色形成相關的基因,提出黔金絲猴獨特的毛色性狀很可能促進了其繼續獨立演化,也就是這些具有“馬賽克式”鑲嵌毛色的黔金絲猴祖先群會優先選擇跟自己毛發顏色一樣的個體做配偶,最終演化為一個穩定、獨立的新物種。這篇論文首次在哺乳動物靈長類中報道的雜交物種形成及其機制,揭示了其在靈長類物種形成和表型多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極大增加了人們對物種形成機制的理解和對物種多樣性起源和演化的認識。
棲息地危機四伏
為了保護黔金絲猴,我國政府于1986年成立了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9平方公里。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只有16.6%(69.6平方公里)的地區有適合黔金絲猴生存。盡管黔金絲猴的偷獵已經基本消失,但是自2018年以來,為超過140萬游客修建的道路、商店、住宿和空中纜車等設施,將適宜的棲息地區域分為兩個孤立的區域:北部區域41.1平方公里,南部區域28.5平方公里,這嚴重影響了黔金絲猴的生存。近期的實地調查表明,在南部地區已經沒有黔金絲猴分布。在北部地區中,剩余的適合棲息地的總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
黔金絲猴僅分布于貴州西北部梵凈山,種群數量在1993年的統計約為655-873只;2009年的種群數量統計結果約有750只;2013年的數量統計結果為661-710只;2020的一篇論文結果表明,通過適宜棲息地面積估算,黔金絲猴的種群數量估算僅為125-336只。黔金絲猴是分布區極其狹小且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的物種。棲息地分割、高度破碎化、森林砍伐、人類活動和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是導致黔金絲猴成為極度瀕危物種的主要原因。
極度瀕危的物種
鑒于黔金絲猴的現狀,科研人員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以恢復黔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和擴大適宜的棲息地面積:
(1)在保護區北部實施有針對性的森林重建計劃,對零散的棲息地進行連接和打通恢復;
(2)聘請當地村民在整個保護區種植落葉和常綠闊葉混交林樹木;
(3)建議暫停擴大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旅游基礎設施,限制游客人數。
仰鼻猴的分布范圍十分狹小,僅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以及越南北部和緬甸東北部局部區域。5種仰鼻猴中,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和怒江金絲猴均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極度瀕危級(CR),川金絲猴、滇金絲猴被評估為瀕危級(EN)。黔金絲猴這個分布區極其狹小且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的物種,已接近滅絕的邊緣。同樣處于極度瀕危等級(CR)的越南金絲猴(Rhinopithecus avunculus)和緬甸金絲猴,與黔金絲猴具有類似的境遇和滅絕風險。跨國界的保護、棲息地的修復、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杜絕偷獵等措施的實施,都會對這些脆弱的物種帶來繼續生存的機會。
世界上的五種仰鼻猴 圖片引自論文:金絲猴社會生態學研究進展,繪圖:許寧、劉東
主要參考文獻:
章譽興, 吳宏, 于黎.2023. 雜交物種形成促進哺乳動物多樣性演化—以金絲猴(Rhinopithecus)為例. 遺傳, 45(6): 461―463
楊天友,崔多英,牛克鋒. 2023. 梵凈山黔金絲猴研究現狀與保護策略. 野生動物學報, 44(3):695-704
Xiao-Guang Qi, et al. 2023. Adaptations to a cold climate promoted social evolution in Asian colobine primates. Science, 380, eabl8621
Wu H, Wang ZF, …, Yu L. 2023. 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 Science, 380(6648): eabl4997.
李保國等. 2022.中國瀕危物種生存狀況報告——中國靈長類動物瀕危狀況評估報告2022.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
Guo Yanqing,Ren Baoping,Dai Qiang,et al. 2020. Habitat estimates reveal that there are fewer than 400 Guizhou snub-nosed monkeys,Rhinopithecus brelichi,remaining in the wild.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24:e01181
向左甫.2020.金絲猴社會生態學研究進展.生命科學,32 (7) :692-703
任仁眉, 嚴康慧, 蘇彥捷, 等. 金絲猴的社會——野外研究. 2000.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潘有福,趙彥禹,鄭翔,張志敏,陳忠杰,徐丹. 2018. 黔金絲猴研究進展. 生物學雜志,
35(2):92-96
郭艷清,周俊,宋先華,鄧懷慶,邱陽,石磊,周江.2017.貴州省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黔金絲猴的種群數量.獸類學報,37 (1) : 104-108
楊業勤. 2015. 黔金絲猴研究回顧. 人與生物圈,3:26-30
聶帥國, 向左甫, 李明.2009.黔金絲猴食性及社會結構的初步研究.獸類學報,29(3):326-331
Oldfield Thomas. 1903. Exhibition of a skin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monkey Rhinopithecus brelichi.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224-225
薦書——《看中國:動物“野”有趣》
本文擴展自“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著譯書系——《看中國:動物“野”有趣》”,如果您對野生動物抱有濃厚的興趣,或者希望深入了解中國豐富的野生動物的現狀和未來,那么《看中國》絕對是您不容錯過的一本書。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來源:
文字作者:孫 忻
責任編輯:陳 遲
發稿審校:張勁碩
微信號:cwcawx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