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嚴明”的白馬雞,和歌聲優美的鵲鸝,你更喜歡誰?
自然界中的鳥類是一群獨特的生物,它們的先祖從恐龍大滅絕時代堅持了過來。憑借飛行能力,遍布五大洲,就連最遙遠的南極,也有企鵝這種特殊的鳥類存在,可見這個家族是多么的獨特。而在高原地區,也生活著眾多的鳥類,過著與眾不同的生活。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兩種特殊的鳥類,一種是高原上的“鳥類白馬王子”——白馬雞,一種是唱歌小王子——鵲鸝。
“雞中白馬王子”——白馬雞
白馬雞是雞屬種最有辨識度的一種,在高原地區也稱之為雪稚,曾經在西藏、青海等地區廣泛分布,數量較多。可惜后來被大量獵殺,導致數量急速下降,如今成為了二級保護動物,看著讓人心疼。
首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白馬雞的外貌,免得大家不知道它長什么模樣。白馬雞體型是雞屬中最大的一類,體長可以超過1米,看起來非常健壯。外表以白色羽毛為主,頭上有黑色短絨毛,臉頰微紅,眼圈和鳥喙周圍是鮮艷的紅色。
身后的尾巴非常的飄逸,烏黑靚麗、又長又順,黑色的蓬松羽毛就像是鳳凰的尾巴。在太陽照射下,還會泛起金屬的光澤,熠熠生輝。整體感覺身材高大、強壯有力,就像雞中的白馬王子一樣。
它們主要棲息在高原地區的針闊混交林中,一般群居生活。白馬雞走路的模樣非常優雅、自信,鳴叫起來也異常高亢,猶如一個高傲的王子,昂首挺胸往前走。一只白馬雞尚且如此,三百只白馬雞一起行動的時候更加壯觀了。
如果你到它們的棲息地旅游,有幸看到上百只昂首挺胸的白馬雞集體外出覓食,一定會驚訝于它們的集體意識。看似上百只雞漫無目的,沒有組織性,但經過上千年的演化,它們種群中是有嚴格紀律的,并且等級分明,有自己的行軍規律,堪稱鳥類中的“正規軍”。
不過這只能算是古代的正規軍,在種群中時常會出現身份低微的白馬雞蹲伏、躲閃,不敢直視統領的場面。集體生活的白馬雞在外出覓食時,通常會配置一名觀察力強,警惕性高的“哨兵”,一般在集群位置較高的地方觀察四周動向。
一旦方向有天敵出現,就會發出警報聲——雞鳴,然后帶頭朝安全的地方逃跑。等到周圍安全下來之后,這只哨雞才會停下來繼續觀察。要是出現了緊急情況,來不及跑,也會選擇飛行逃避,同時鳴叫。有它在,雞群的安全就能得到充足的保障。
和飛越千萬里的候鳥遷徙不同,白馬雞主要以垂直遷移為主,夏天的時候在三千米的高原覓食,等天冷了就跑到兩千多米的的地方覓食。主要是飛行能力不行,所以才選擇這種比較靈巧的方式。
至于吃的方面,白馬雞更加奇特,雛鳥時期吃蝗蟲、蚯蚓等“肉食”,成年后就會轉變食性,以農田里的青稞小麥等植物素食為主。要是你到西藏游玩的話,估計能發現成群的白馬雞在農田里偷吃哦!
其實曾經的白馬雞過得并沒有現在滋潤,有段時間出現過白馬雞繁殖期間離開群體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為了減少聚集暴露的可能。當時的偷獵情況比較嚴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繁殖的安全,這可苦了白馬雞了。
不過現在好了,近幾年法規的實行,讓白馬雞種群數量回升了一些,所以繁殖期間又重新在集體中進行了,是一個好消息。
唱歌小王子——鵲鸝
鵲鸝和黃鸝同屬,兩者是近親,不過在體型上兩者差距比較大。黃鸝渾身金黃,體型優美。而鵲鸝的毛色比較素,以黑白為主,背部有銀白色背羽。最有特點的是它們的紅色尾巴,非常有辨識度。
成年后的鵲鸝體型中等,體長超過28厘米,主要生活在廣東一帶的山地森林中。對棲息地的要求比較高,必須是沒有經過開發,森林植被比較完整的常綠闊針混交林中。而且這種鳥類數量不多,在我國屬于二級保護動物,很難在野外發現了。
鵲鸝屬于遷徙候鳥,一般在春天的時候從泰國遷徙地飛回來。它們的求偶儀式也非常的優雅,繁殖季節在樹枝間唱跳,成對出入,忘情地追逐嬉戲,叫聲清脆悅耳。屬于雜食性鳥類,既吃蟲也吃漿果。
據統計,目前鵲鸝的成年個體數量大約只有兩千只左右,且分布太廣,雄雌成鳥很難聚集,導致數量還在進一步減少,看著讓人揪心。
總結
白馬雞和鵲鸝都是特別的鳥類,并且屬于珍稀保護動物,前者還好,至少在法規出臺之后,種群現狀有所好轉。而后者的生存狀態令人堪憂,不知道何時才能發展起來。
你更喜歡哪種鳥類呢?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