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廬山:毛澤東同志廬山詩書故事
毛澤東同志廬山詩書故事
©原創(chuàng)
毛澤東同志是一位在20世紀影響過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的人物。毛澤東不僅是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他還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對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精湛的理解,對中國古典詩詞、書法藝術(shù)造詣尤深。他一生讀書之多、之廣、之深、之活,無人能出其右。
毛澤東同志一生樂山。從少年時代的岳麓山,革命走上了井岡山,到延安的寶塔山。而到了晚年,則三上了廬山。從1959年到1970年間,他老人家先后三次上廬山,在廬山生活了137天,留下了喜愛看書、讀報、寫詩的故事。下面,我們通過千百年來廬山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大家講講主席在廬山讀書、寫詩的詩書故事。
毛主席的借書單
說起毛主席在廬山讀書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廬山圖書館。廬山圖書館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廬山的牯嶺公共圖書館,已有110多年的歷史。廬山圖書館收藏眾多珍貴的館藏圖書,也收藏著悠然歲月的歷史痕跡。在廬山圖書館的借書檔案里,至今還保留有毛澤東同志的借書記錄。
毛澤東一生愛讀書,尤其喜歡讀《楚辭》、《明史》和志書。1959年6月底一到廬山,也許是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廬山,加之又有每到一地先看志書的嗜好,毛澤東主席就安排秘書到圖書館借閱有關(guān)廬山的志書。當時任廬山會議接待辦公室文娛組組長、江西省文化局副局長林敏同志立即聯(lián)系廬山圖書館工作人員,從館藏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所編的十幾種版本“廬山志”書中,挑選了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吳宗慈編纂的《廬山志十二卷》呈送到毛澤東案頭。
《廬山志》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志書家吳宗慈的巔峰之作。廬山早在東晉開始就有志書出現(xiàn),歷朝歷代出版的志書不下幾十種,而吳宗慈所修的志書是其中最完整、最詳實的一本。當時的廬山圖書館就珍藏了為數(shù)不多的幾套。
盛夏的廬山之夜,開完會的毛澤東主席坐在沙發(fā)上,看起了廬山圖書館送來的一套館藏吳氏《廬山志》,不時在志書頗寬的天頭上作詳盡的眉批。當毛澤東讀到朱熹在南康郡(今廬山市)上任的第一天,就“下轎伊始問志書”的典故后,興趣盎然地對工作人員說:“我們要以史為鑒,才能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大家知道,對讀書人來講,書籍的閱讀量非常大,區(qū)區(qū)十幾本《廬山志》滿足不了毛澤東主席。沒過幾天,毛主席又給江西省省長邵式平下達借書任務(wù)。邵式平立刻又派人到廬山圖書館找來吳宗慈在民國36年編纂的《廬山續(xù)志稿》。毛澤東讀后,贊賞地說:“這部續(xù)志很好,把蔣介石的廬山談話都記錄下來了,對現(xiàn)代歷史研究有參考價值。”
后來的幾天,毛澤東讀《廬山志》,后來,又把《楚辭》搬出來精心研究。熟悉毛澤東的人都知道,他對《楚辭》簡直到了狂愛的程度。他把楚辭的鼻祖屈原的作品視為心靈的知己。早在1951年7月,毛澤東邀請老朋友周世釗、蔣竹如到中南海家中做客,就對兩位學者一次次稱贊《離騷》“有一讀的價值”。后來,他干脆叫秘書把各種版本的《楚辭》和屈原著作50余部收集起來。在處理繁忙的政務(wù)之余,他專心致志地一邊啃這些經(jīng)典書籍,一邊思考問題。在廬山,主席經(jīng)常工作讀書到很晚,每天晚上,書桌前的這盞落地臺燈直到凌晨兩點才熄滅。
殷蔭元同志是地道的廬山人,也是當年給毛澤東借閱《廬山志》的工作人員。根據(jù)他的回憶,直到廬山會議結(jié)束,他去還志書時才發(fā)現(xiàn),毛澤東竟在志書上密密麻麻地作了批注。他說:“我順便翻了一下,我看見主席有些批注,主席還打了橫杠,還有批語,廬山黨委樓紹明書記就說毛主席借閱的這些書,要跟圖書館館長說一下,這些書單獨放,不要放在一起,他知道這個書的價值,非常貴重。”
如今,廬山圖書館還保存有毛主席在廬山會議期間的借書單和閱讀過的書籍,包括《廬山志》、《昭明文選》、《魯迅全集》、《安徒生童話》等,內(nèi)容極廣,極為珍貴。
筆走龍蛇《七律·登廬山》
1959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廬山,站在襟江帶湖的廬山頂峰,縱目遠眺,山顏水色,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云海彌漫的景致,極富浪漫主義氣質(zhì)的詩人毛澤東神馳目極,手心相應(yīng),涌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的豪邁之情,為廬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一首《登廬山》讓建于1953年的廬山北山登山公路充滿詩韻色彩,令眾多游客向而往之,欲親身體驗一番。廬山北山登山公路或隱于山澗,或立于陡巖,或掩于叢林,或飄浮云霧間;置身其中,或可遠眺長江,或可俯瞰鄱湖;它時而舒展,時而陡急,時而蜿蜒,時而平直,宛如一條舞動的綢帶,飄逸在崇山峻嶺之間,如同騰飛的巨龍,直沖廬山之巔。
毛主席的這首詩以景寫意,虛實結(jié)合,動靜相應(yīng),既寫登高望遠的景致,也寫極目遠眺的情懷。廬山的雄偉突兀,長江的恢宏壯闊,透過詩人豐富的情思、雄健的筆力,顯得氣勢磅礴,意氣昂揚。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熱情繼續(xù)高漲,但國際國內(nèi)出現(xiàn)了極大的困難。國內(nèi),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災(zāi)害,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出現(xiàn)“極左”問題,黨在工作中出現(xiàn)失誤。在詩中,毛澤東針對當時國際國內(nèi)的斗爭形勢,表現(xiàn)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決心與勇氣。
《七律·登廬山》原稿的頷聯(lián)與正式發(fā)表的有一句不同:正式發(fā)表的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原稿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膚揮汗灑江天”。此詩發(fā)表后有一種傳說,即首聯(lián)末句“躍上蔥蘢四百旋”中的四百旋不是約數(shù),而是確數(shù)。據(jù)傳一路登山所歷的399個彎道,是他老人家親自用火柴棒記數(shù)確定的。
傳說畢竟是傳說。實際上主席登山那天天氣特別晴朗,周圍景物的能見度非常高。頗具詩人氣質(zhì)的毛澤東,搖下駕駛室的窗玻璃,探首在登山公路上環(huán)視,不時向司機小高詢問這路轉(zhuǎn)景移的登山公路到底有多少彎道?小高多次登山,曾經(jīng)數(shù)過,告知四百有余,四百旋由此得來。“躍上蔥蘢四百旋”中的這個細節(jié),不外乎說明毛澤東有幾分較真,更有幾分童趣。
毛主席的秘書李銳曾在《廬山會議實錄》記述:《登廬山》還有小序: 1959年6月29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看過此詩,建議刪去小序,毛主席采納了他的建議。迄今為止,幾乎所有有關(guān)毛澤東詩詞的書籍在解析《七律·登廬山》時,都引用了這段話作為佐證。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翦伯贊說:“毛澤東同志的《登廬山》,以廬山的雄偉突兀,長江的恢宏壯闊,透過詩人豐富的情思、雄健的筆力,顯得氣勢磅礴,意氣昂揚。”毛澤東詩詞在中國人民之中廣為流傳并深受喜愛。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毛主席的這首詩寫于1961年9月9日,首次發(fā)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詩詞》。1964年1月4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刊載了這首“題照詩”。4月1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郭沫若的《“無限風光在險峰”——讀毛主席〈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并刊登了李進的“廬山仙人洞照”。
毛澤東主席曾創(chuàng)作過兩首“題照詩”:一首是《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另一首是寫于1961年2月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所謂“題照詩”,是為照片題寫的詩作,類似于題畫詩。題畫詩多為“以詩論畫”或“論畫詩”,詩與畫是姊妹藝術(shù),有“詩是無形畫,畫是無聲詩”之說。
墨跡手稿留遺篇
談及毛澤東同志在廬山的詩書佳話,不可不說其登峰造極的毛體書法藝術(shù)。
中國歷代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是毛澤東研習書法取之不盡的寶庫。他青少年時曾臨寫過晉唐楷書和魏碑,使他有扎實的功底。歷代書法中對毛澤東影響較大的是唐代僧人懷素。懷素的書法如筆走龍蛇,飛轉(zhuǎn)圓動,神采飛揚。毛澤東的書法博采眾長,氣勢磅礴,縱橫瀟灑,斜正呼應(yīng),錯落有致,一氣呵成,成為獨具一格的“毛體”書法。
在廬山的100多天里,毛澤東主席還留下來為數(shù)眾多的書法佳作。除了最為外界知曉的為:《七律·登廬山》、《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毛澤東在廬山還手書了李白的《廬山謠》、蘇軾的《題西林壁》等書法名篇。
最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9月16日,廬山黨委書記樓紹明,通過汪東興,想請毛澤東主席寫幾首詩詞,留作廬山最珍貴的紀念。毛澤東同志獲知廬山地方黨委的要求和想法欣然命筆,手書了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的四句,并題小序:登廬山,望長江,書此以贈廬山黨委諸同志。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黨和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人為基層黨委題詞、贈字不多見,這幅題字成為廬山改革、發(fā)展、奮進的動力。
為了紀念毛澤東主席在廬山詩書佳話,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廬山管理局在廬山毛澤東故居也就是蘆林一號別墅旁打造了一處新的人文景觀“毛澤東廬山詩碑園”,成為毛澤東詩詞與書法融入廬山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也成為來山游客重要的旅游打卡地。
版權(quán)聲明: 1.依據(jù)《服務(wù)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zhuǎn)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quán)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luò)服務(wù)提供者,服務(wù)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wù)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luò)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權(quán)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quán)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