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保護動態

法治之光,照亮綠色未來① | 十年耕耘,砥礪前行——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環境法治公益項目回顧與展望

媒體:原創  作者:環境保護基金會   專業號:環境保護基金會 2025-09-17 12:16:55

近年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始終堅持以法為綱,守護綠水青山,攜手社會各界開啟了一系列環境法治專題公益活動,從公益訴訟到法治培訓,法治為自然筑起紅線,為未來點亮明燈。2025年9月,基金會推出“法治之光,照亮綠色未來”為主題,開展環境法治專題宣傳,推動法治精神與生態保護融合,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注入法治力量。

一、起步:奠定我會環境法治公益項目基礎

十年耕耘,砥礪前行。自2015年新《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以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重要理念,全面投身于環境法治公益事業。我們逐步構建起以“能力建設、多元協同、機制創新”為核心的中國環境法治公益平臺,系統推進環境法治項目從理念倡導走向實踐深化。歷經“起步、轉型、發展、拓展”四個階段的扎實積累,基金會不斷凝聚社會力量,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走出了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環境法治公益之路。

2015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簡稱“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因其在理念、制度與懲戒力度上均實現歷史性突破,被譽為“史上最嚴環保法”。該法確立了“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并引入了“按日計罰”等嚴厲措施,顯著提高了違法成本。同時,它進一步強化了政府與企業責任,拓寬了公眾參與途徑,并歷史性地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賦予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為生態環境保護奠定了堅實的法治根基。

2015年起,基金會以新《環保法》實施為契機,在愛心企業寧波華瑞興邦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支持下設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專項基金”,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環境公益訴訟工作。到2018年1月共獲得立案14起,截止目前,已結案14起。該專項基金的設立和開展,在維護公眾的環境權益、保護生態環境、震懾環境違法企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中我會訴凱發新泉水務(揚州)有限公司水污染公益訴訟案入選2018年最高法發布的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十個典型案例。

自2015年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以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正式有法可依,一批符合法定條件的環保社會組織開始積極運用民事公益訴訟手段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與生態效益。然而,在實踐中,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費用支持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特別是生態環境損害鑒定所需的高額成本,成為制約訴訟有效開展的關鍵瓶頸。由于這類案件專業性強、技術門檻高,損害評估與因果認定過程復雜、周期長,相關鑒定費用往往較為昂貴,這在客觀上限制了環保社會組織的參與意愿和能力。

為切實緩解這一現實困境,在經過充分調研與前期籌備的基礎上,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在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英國)北京代表處的支持下,于2017年設立了“環境損害鑒定公益基金”。該基金專注于資助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因鑒定費用未能落實而影響案件審理的情形,為人民法院、原告方及相關參與主體提供關鍵性的資金支持。該項目直指環境公益訴訟實踐中的核心痛點,增強了訴訟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尤其為實踐中的環保組織和司法系統提供了堅實的底層支撐,助力更多環境公益訴訟順利推進。

二、轉型:推動環境法律各參與方能力提升

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后,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雖然在立法上取得重要突破,但在實踐中并未出現預期中的井噴式增長,反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經深入調研與分析,我們發現,導致該現象的原因不僅包括社會組織難以承擔高額的鑒定費用,更體現在多方面專業能力的系統缺失:許多環保組織缺乏環境法律實務經驗和專業知識,難以有效提起和推進公益訴訟;同時,基層法院中審理環境資源案件的法官、相關法務人員,以及環保行政部門、重點企業的環保管理者,也普遍對此類案件的程序規則和實操經驗了解有限。此外,當時行業內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與交流機制,使得各方無法及時獲取和交換環境公益訴訟相關的知識、經驗與最佳實踐。

為應對以上挑戰,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啟動了環境法律能力提升項目(一期和二期),旨在系統增強與環境公益訴訟密切相關的一線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兩期項目累計培訓近700人,學員來自環保民間組織、基層人民法院、檢察院、企業、律師事務所、環保行政機關、環保科研機構及高校等多個領域,初步構建起跨部門、多層次的環境法治人才網絡,為中國環境公益訴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2018年,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英國)北京代表處合作,共同設立了“環保民間組織能力建設基金”。該基金旨在資助在中國境內合法注冊的環保社會組織,重點支持其在環境法律能力方面的提升,資助范圍包括但不限于聘用法律專業人才、組織系統性培訓以及開展生態環境法治類公益項目。該項目通過強化環保社會組織的機構建設與團隊專業水平,尤其注重提升其環境法律實務能力,從而鼓勵并推動環保民間組織更深入、更有效地參與環境保護實踐。

自此,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逐步從單一項目執行方轉型為綜合性的環境法治賦能平臺,通過“環境法律能力提升項目”和“環保民間組織能力建設基金”等機制,為環境法律多元參與方提供資金支持、培訓交流與能力建設服務,有效促進了環境法治社會共治格局的形成。

三、發展:搭建平臺,構建多方協同機制

2018年,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整合多年積累的項目資源——包括2015年設立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專項基金”、2017年發起的“環境損害鑒定公益基金”、2018年實施的“環境法律能力提升項目”及“環保民間組織能力建設基金”——聯合多方合作伙伴,正式啟動“中國環境法治公益平臺項目”。該項目致力于與生態環境社會組織及其他環境法治參與方共同推動能力建設,通過在污染防治、氣候變化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安全等重點領域中法律工具的深入理解與運用,進一步提升環保社會組織的專業作用,共同構建有利于社會組織成長的健康環境法治生態圈。

在此期間,“中國環境法治公益平臺項目”聚焦“黃河大保護”“長江大保護”“守護自然保護地”及“環境法律能力建設”等關鍵方向,資助了40多家環保社會組織,顯著增強了其運用法律手段參與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專業能力與實施效果;通過系統開展能力提升與培訓交流,為環保組織、律師、法官、檢察官等群體組織多期培訓,覆蓋超過900人次,切實提升了各方法治理論水平、實務技能與跨部門協作能力,逐步形成環境法治保障合力;同時,基金會還舉辦高端研討會、出版《中國環境法治叢書》,并開發103節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在線課程,以多樣化方式推動環境法律知識的普及與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為我國環境法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與公眾參與支撐。

此外,基金會成功搭建起一個涵蓋法官、檢察官、律師、環境法學學者及環保社會組織的多層次交流平臺,通過舉辦環境法治研討會、法官與檢察官專題研修、律師實務培訓等活動,積極促進環境司法、行政執法與公益組織之間的深度對話與協同合作,持續強化環境法治領域的整體合力。

四、拓展:環境法治的多元實踐與國際交流

近年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持續推進環境法治公益項目的拓展與深化,聚焦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協同保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高效使用、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建言等前沿議題,積極引導多元專業力量參與法治實踐,全面提升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

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2021年,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應“協同推動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等相關工作”。為響應國家政策,基金會發起“環保社會組織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能力建設支持計劃”,資助12家環保組織開展相關活動,有效提升其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治理的能力,促進跨領域融合與跨區域合作,構建起基金會與地方組織之間資源互通、能力共建的協作網絡。

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是黨的二十大三中全會部署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關鍵立法舉措。基金會依托“青山公益助力環境立法法典化若干問題研究資助計劃”,資助8家高校法學院圍繞生態環境法典草案開展深度研究,支持學術機構、社會團體等參與立法建議,促進社會各界在法典公開征求意見階段依法有序參與討論,為推動形成系統、科學、完善的生態環境法典貢獻民間智慧。

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管理方面,基金會作為專業資金管理機構,依法接收來自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賠償金,設立專項基金實行嚴格專款專用。資金已重點投入河北省隆化縣無責任主體礦山跡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有效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實現生態修復功能;同時用于支持環境損害鑒定,彌補實踐中的鑒定資金缺口。基金會通過科學管理和精準使用,探索出賠償金高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模式,獲得媒體與社會廣泛認可。未來希望能夠繼續發揮平臺優勢,整合小額賠償金形成規模效應,切實服務于環境治理與公共利益維護。

在國際交流方面,基金會積極拓展中國環境法治公益平臺項目的國際影響力,邀請5家受資助環保組織代表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主辦“凝聚環保社會組織力量,以環境法治手段助力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圓桌對話,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民間組織在氣候法治與行動中的優秀成果。此外,聯合貴州省民政廳及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成功舉辦“共筑綠色公益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邊會,匯聚高校、律協、企業及社會組織代表,圍繞“法治護航生態未來”展開對話,探討環境法治各參與方在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實踐路徑。上述活動獲中國環境報、中國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報道,有效提升了中國環境法治實踐的國際能見度和話語權。

展望未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將繼續秉持“用最嚴格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以“能力建設”為核心,持續完善中國環境法治公益平臺功能,進一步推動環境司法專業化、執法規范化與社會參與機制化。我們將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積極引入國際先進環境法治理念與實踐經驗,助力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十年耕耘,法治筑基;砥礪前行,初心不忘。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愿與社會各界攜手,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力量與智慧,共同推進中國環境法治體系的健全與實施,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持續貢獻堅實的法治公益力量。

閱讀 68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