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在這兩個地方建水下監測點,今后有望通過手機識別江豚核心棲息地
長江日報6月5日訊“科研人員準備在白沙洲和天興洲建一個水下江豚聲學監測點,今后,民眾有望通過手機軟件就能識別江豚的核心棲息地。”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下午,由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發起的2021第一屆“全民愛豚月——助力江豚重返武漢”啟動儀式上,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秘書長王克雄博士介紹。
工作人員正在安裝江豚水下聲監測器。
“之所以將每年6月定為‘全民愛豚月’,是因為6月份是野外長江江豚繁殖活動最為活躍的月份,江豚母子在長達兩三個月的時間會形影不離,這和人類很像,也最需要人類呵護。”
去年8月份開始,在武漢長江段主城區頻繁發現江豚甚至母子江豚的身影,王克雄分析,主要由于三個原因:大雨漲水、十年禁漁人類活動減少、社會各界對江豚的關注度提升。
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武漢市是長江中游的最大城市,是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因此,武漢市政府2020年10月發布了《推進長江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十大舉措”以推進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希望借助長江江豚自然種群的回歸,促進武漢市長江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使武漢成為一座經濟繁榮、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現代化新城。
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長江流域現有種群數量共約1012余頭江豚,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郝玉江博士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建立10個長江江豚保護區和遷地保護區,其中湖北省就有3個。此外,中科院水生所江豚繁育保護基地位于武漢市。
“本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內出生并存活的淘淘、E波、YYC,三頭人工繁殖的小江豚也將過生日。”郝玉江介紹,這些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區、保護基地對全國長江江豚的保護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促進武漢江段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恢復江豚的自然棲息生境是促進江豚重返武漢中心城區的根本措施。”
王克雄介紹,在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等單位的支持下,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將依托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團隊,在2021年開展“江豚重返武漢”系列活動,比如,每個季度在陽邏等長江段做一次綜合考察,即將在白沙洲和天興洲重點水域布放聲像監測設備,支持江豚研究保護——為江豚買魚吃,以及啟動“江豚杯”公益賽、讓江豚科普走進校園系列活動等。(長江日報記者陳潔 通訊員孫慧)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