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濕地植物科普——紅花石蒜
9月,舂陵江邊的紅花石蒜遍布山野,肆意綻放,花如龍爪伸展,根莖修長挺拔,妖嬈艷麗,鮮紅似火。

紅花石蒜別名曼珠沙華、彼岸花。最早的記載見于唐代,被稱作“無義草”、“龍爪花”。它是《法華經》中的四(華)花之一,“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嘆;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亂墜天花,有四花,分別為: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珠沙華、摩訶曼珠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法華經·卷一》。
民間也有許多關于此花的傳說。相傳它是自愿投入地獄的花朵,被眾魔遣回,但仍徘徊于黃泉路上,眾魔不忍,遂同意讓它開在此路上,給離開人界的靈魂以指引與安慰。于是,它成為了盛開于黃泉路上、忘川河邊唯一的風景。其花開時看不到葉,有葉時看不到花,花葉不相見,生生兩相錯,花香之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當靈魂渡過忘川,便忘卻生前種種,曾經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往生者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

紅花石蒜(學名:Lycoris radiata var. radiata)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莖肥厚。葉線形,于花期后自基部抽生。花葶高30-60厘米,傘形花序頂生,花鮮紅,花筒較短,花被片狹倒披針形,向外翻卷,雄蕊及花柱伸出,姿態秀麗,花期7月~9月,盛開在七月,生長于夏日。分植鱗莖繁殖,通常3-4年分栽一次。
原產于中國和日本,世界各地廣為栽培。是優良的宿根草本花卉,園林中常用作背陰處綠化,可作花壇或花徑材料,亦是美麗的切花。鱗莖有毒,入藥有催吐、祛痰、消腫、止痛之效。
形態特征
鱗莖近球形,外有紫褐色薄膜,直徑1-3厘米。秋季出葉,葉狹帶狀,長約15厘米,寬約0.5厘米,頂端鈍,深綠色,中間有粉綠色帶。夏秋之交,花莖破土而出,傘形花序頂生,花莖高約30厘米;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3.5厘米,寬約0.5厘米;有花4-7朵;花鮮紅色;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約3厘米,寬約0.5厘米,強度皺縮和反卷,花被筒綠色,長約0.5厘米;雄蕊顯著伸出于花被外,比花被長1倍左右。花期8-9月,果期10月。
鱗莖廣橢圓形,長4-5cm,直徑2.5-4cm,上端有長約3cm的葉基,基部生多數白色須根;表面由2-3層黑棕色干枯膜質鱗片包被,內部有10多層白色富粘性的肉質鱗片,生于短縮的鱗莖盤上,中心有黃白色的芽。氣特異,味極苦。

生長環境
耐寒性強,喜半陰,喜濕潤,也耐干旱。各類土壤均能生長,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質土最好。有夏季休眠習性。冬季葉叢青翠,生機勃勃。野生品種生長于陰森潮濕地,其著生地為紅壤,能忍受的高溫極限為日平均溫度24℃;習慣于偏酸性土壤,極易繁殖。
藥物特性
鱗莖中含多種生物堿,主要的有高石蒜堿、石蒜倫堿、多花水仙堿、石蒜胺堿、石蒜堿、偽石蒜堿和雪花蓮胺堿。還含雨石蒜堿、去甲雨石蒜堿、去甲基高石蒜堿、小星蒜堿、表雪花蓮胺堿、條紋堿和網球花定等生物堿。此外,含淀粉約20%;又含兩種有抑制植物生長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葉和花瓣中含糖類和糖甙。
性味:辛,溫,有毒。主治:祛痰,利尿,解毒,催吐。治喉風,水腫腹水,癰疽腫毒,疔瘡,瘰疬、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黃疸。
花語
中國花語:“優美純潔”代表美麗、動人,又有“惡魔的溫柔”寓意。
日本花語:“悲傷回憶”
朝鮮花語:“相互思念”。又有“分離、傷心、不吉祥、死亡之美”的意思。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