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之聲 | 邊緣分布種群遷地保育及擴繁造林工程,看惠州這樣做→
考洲洋位于粵東地區南海北部的內灣,是紅海灣向內陸延伸的溺谷灣,水域水深較淺,沿岸灘涂資源豐富。該區域紅海欖、欖李、銀葉樹均為我國大陸現存分布最北端的天然種群,在保持紅樹林遺傳多樣性、研究紅樹林傳播機制和實施耐寒紅樹林引種選育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惠州市于2014-2016年,在惠東縣稔山鎮和黃埠鎮開展了邊緣分布欖李、銀葉樹種群遷地保育及擴繁造林工程,以“保育鄉土物種、整治立地條件、恢復鄉土植被”為特色,搶救性保留種質資源,維持了欖李和銀葉樹的種質資源和遺傳多樣性,為其耐寒機制的探討、北移引種擴繁方面的利用提供了可能性,確保紅樹植物資源可持續發展。
具體做法
遷地保育邊緣分布的珍稀小種群紅樹植物
在短期內無法將欖李和銀葉樹分布點納入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的前提下,本項目采用人工收集種源、育苗擴繁、建立種質資源圃、構建人工混交林的手段,在2年內將欖李、銀葉樹種群保留于惠東縣紅樹林育苗場中,并在水動力適宜的潮間帶灘涂上將欖李、銀葉樹種群與鄉土樹種條帶狀混交造林,維持其種質資源和遺傳多樣性。
擴大邊緣分布紅樹植物種群的規模
本項目依托考洲洋的海灣整治工程,輔以清理圍網、清淤堆填抬升灘地、木樁鞏固駁岸、恢復水動力條件、圍網阻攔漂浮垃圾等工程措施,結合同期構建的惠州沿海鄉土紅樹植物種質資源圃運行,使考洲洋周邊本土紅樹植物的分布范圍擴大,種群數量成倍增加。
具體成效
本項目于2013~2015年間,在欖李、銀葉樹種群中收集繁殖體(核果)4000多枚,培育了1000多株幼苗,并在2016年進行幼苗遷地保育,在黃埠大橋下的人工紅樹林中構建了鄉土紅樹植物混合林8.5公頃。連續多年的后續監測顯示幼苗成活后長勢良好,現已開花結果正常繁殖,提升了當地紅樹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經驗啟示
本項目以“邊緣分布珍稀小種群紅樹植物保育與遷地保護、鄉土樹種混合造林”為主要特色,符合當前我國紅樹林保育工作倡導的“鼓勵利用本地種新造林,保護珍稀紅樹植物小種群生境并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種”技術原則,采取就近、遷地、鄉土化、多樣化的技術方法,可供廣東省以及我國范圍內其他需要開展提升紅樹林質量、保護紅樹林種質資源的區域,開展同類型紅樹林保育與恢復工程時參考借鑒。
來源:廣東省濕地保護協會
發布:廣東林業融媒體團隊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