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會開幕式討論環節發言觀點摘編(二)
2023 8.28-30 國合會2023年年會
8月28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23年年會在北京開幕。年會主題為“綠色賦能高質量發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合會委員、特邀顧問和專題政策研究組組長等代表在開幕式討論環節發言。
薛瀾
——
國合會委員、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
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席院長、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第一,目前中國的經濟面臨不小的挑戰。從國際上,地緣政治確實有很多新的比較嚴重的情況。在這種環境下,我特別希望我們不管是從專家的層面還是從各個政府的層面,都能夠把環境問題、氣候問題看成是一個“地面”,在任何情況下大家都要堅持在這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不能脫鉤,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放松對“雙碳”目標的堅持。
第二點,氣候過沖。它的產生背后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多重風險,包括資源各方面和國際沖突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低碳和化石能源發展要同時考慮,這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逆全球化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么樣能夠保持對氣候過沖問題的高度關注。我正好參加了氣候過沖委員會的工作,在這方面也做了報告,在9月份會在紐約正式對外發布。這里我們特別強調的是,減排的努力一定要繼續堅持,但同時也要考慮到氣候過沖出現以后可能對我們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所以適應性方面要做更多的準備,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剛才李曉江委員談到了,尤其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有很多貧困地區山區,在應對各種極端天氣的時候其實挑戰也很大。我參加過河南前年“7·20”洪災的調查,我這些年一直在做應急管理工作。今年發生的水災顯示很多地方應急管理能力還需要大大加強,而且很多的基礎設施原來是按照應對50年或者100年一遇的災害建設的,但現在的情況大有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大國家的投入,加大政策的支持,把應急管理能力,把韌性的城市、韌性的鄉村建設提高到更高的地位。
第三點,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很多,前面有很多委員提到了,具體包括融資等方面的問題。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更多的政策鼓勵。政策措施需要更多的“胡蘿卜”,“大棒”則要非常慎重使用。最近看到歐洲碳邊境調節機制等等,其實這樣帶有一定懲罰性的措施未見得是最好的方式,我覺得在這方面也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探討、關注。
龔克
——
國合會數字化與綠色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
專題政策研究中方組長、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前任主席、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前面的發言里面特別重視了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相互協同。現在全世界都在經歷,或者都在談論著兩種轉型,一個是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要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我想這是一個使命,或者是價值觀推動轉型。另外,我們正在經歷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巨大數字化新興生產力推動的經濟社會的轉型,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轉型。
但是我們在觀察到數字化在很多方面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數字化并不是自然而然地推動實現低碳和零碳的轉型,所以我認為我們下一步應該更加進一步地重視怎么用政策、管制和市場,使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這樣一個巨大的數字化的新興生產力來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
德爾貝克
——
國合會委員、
歐洲投資銀行氣候政策和國際碳市場首任主席
我想從歐盟的《歐洲綠色新政》的角度提出幾點看法,因為它和我們今天探討的很多議題是相似的。因此,我的評論將圍繞探討能源以及碳含量開展,同時我將介紹我們在能源領域能源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這個角度也關乎可再生能源。在今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上我們也希望能把可再生能源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為現在可再生能源過多地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我們必須將這一領域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因此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非常受歡迎。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已經有了很多好的經濟效益,與之相關的風險和債務是主要問題。
補貼是絕對正確的,但它也是基于市場的激勵機制。我認為歐盟和中國在碳市場和碳定價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碳邊境調節機制最終也會成為討論的一個重要部分。碳邊境調節機制實際上是邀請全球各國進行綠色生產,并不是具有懲罰性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政策,這些政策對于擴大可再生能源,更新電網和提升電網儲能非常重要。正如我們所說,它們對于我們下一步工作中提升需求系統和供應系統中的靈活性非常關鍵。
最后一個與能源領域相關的議題,是煤炭的逐步減少和淘汰。這對于實現氣候目標是絕對必要的。我們在歐盟了解到,這不僅僅是需求問題,還將推動依賴煤炭的地區的轉型。在這一點上,地方政策很重要。歐洲也有一些非常依賴煤炭的地區,地區政策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需求來制定和設計。所以我們非常愿意分享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從煤炭向更可持續的能源過渡。
張紅軍
——
國合會委員、
能源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霍蘭德奈特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建議一,把國合會這種國際合作機制擴展到其他領域。31年前,在當時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先生、副局長解振華先生的倡導和主持下,中國建立了國合會。多年來,國合會在促進國際交流、創造中國實踐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很多國際組織在中國開展工作的時候,往往都把國合會作為首選的合作伙伴,國合會秘書處的工作人員也都非常敬業和專業,給各個委員、特邀顧問和課題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鑒于國合會的成功經驗,在這里我想提一個建議,能否在合適的時候向中央和國務院建議在其他領域建立類似國合會的這種合作機制,比如教育國合會、衛生國合會、文化國合會等,我相信國合會的成功也能夠在其他領域得到復制,這是我的第一個建議。
建議二,為國際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工作培育更大的合作空間,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近年來,國際地緣政治形勢十分復雜,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也難以有實質性的改變。以中美關系為例,在未來五年、十年可能大都會處在所謂“大約在冬季”的狀況。如果在某一個時間出現某種變化或者改善,也可能是漫長冬天的幾個晴天,比如說最近美國解除了對中國27家企業的制裁,這可以說是小階段的艷陽天,但距離春天的來臨可能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近年來,國際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工作也碰到了一些技術性和操作性的困難,在其所在的國家也遇到了不少壓力,經常被問到你們為什么要去中國工作。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這些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還一直堅持,甚至擴展在中國的工作,這是一種堅守。有些機構正在申請在中國注冊辦公室,這是一種執著。建議生態環境部對國際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導,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也批準有關機構的注冊申請。多一個朋友多一分力,我們的環境發展事業、應對氣候變化事業需要更大的朋友圈,需要更多的人一道努力。國際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包括我所服務的能源基金會,愿為大家共同的事業貢獻我們的力量。
廷德爾
——
國合會委員、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環境總司司長
我希望與國合會的研究工作尋求協同效應,分享經合組織的分析和良好的政策實踐,并學習中國的政策經驗。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重要大國來說,在處理環境問題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令人欣慰的是,盡管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中國的承諾是堅定的。事實上,中國正在取得長足的進步。
此前魏仲加首席顧問提到的系統的工作方式非常重要。系統的工作方式在各項報告中被不斷提及。一個綜合和系統的方法來處理三重危機是絕對必要的。重要的是,不要試圖用各自的政策方法來單獨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這樣會有矛盾的風險,如果不一起解決所有危機,就無法解決其中一個危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非常支持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議題被納入整體。
解振華特使講話時談到一點,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務實的舉措上,以實現與碳和氣候有關的承諾。經合組織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從碳定價和稅收開始,支持各國向凈零排放過渡。但是,我們不僅限于此,還研究了各種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法,并在今年早些時候啟動的一項倡議中予以體現。這項工作與國合會的研究類似,其重點是確定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的差距和缺陷。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加強全范圍排放的信息收集。減緩氣候變化和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可以根據個別國家的情況采用或調整,并促進相互學習。
蘭博蒂尼
——
國合會委員、
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特使、原總干事
首先我想強調國合會工作的系統性整合非常重要。我們有兩個平行但又相互關聯的全球目標,一個是凈零排放以應對氣候變化,另一個是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并達成自然向好。兩項工作都迫在眉睫。每次我們談論氣候時,我們都在參與自然議程,反之亦然。但我們的討論也超出了氣候和自然,還關乎糧食安全、水安全以及人類健康。
第二點,呼應莫睿思提到的自然金融的重要意義。我們需要達成“昆蒙框架”融資承諾。我認為國合會完全有能力就這一系列問題提供建議,組織討論并推動進展,包括凈零性質的官方發展援助指導方針和逐步取消有害補貼等問題。我們在這些問題上沒有取得足夠的進展,需要大家的幫助。要找到前進的道路就必須建立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高度完整的融資機制。
王金南
——
國合會委員、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各位委員可能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非常熟悉。聯合國環境署曾經在2015年還是2016年出版過一本出版物,中文名比較長,英文名非常簡潔,Green is gold,書名叫《綠色的就是金子》,國際人士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時候比我們理解得深刻,非常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思想的內涵。
我個人理解,一個文明需要一個產業來支撐,我們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它都是有相應的典型的農業、工業來支撐。我們步入一個生態文明的時代,需要思考這個產業的基礎是什么。最近我自己的一個研究團隊,花了大概兩三年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提出這么一個觀點:為了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支撐美麗中國建設,支撐清潔美麗地球的建設,我們要大力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這是一個新的概念,我們在國內不同層面上做了研究。
我們是這么定義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它的目標。以自然資本生態資源為核心,以生態系統過程為主要生產力,這與傳統的一、二、三產業生產力是不一樣的。通過生態保護、修復、建設、交易、開發、經營等方式,將自然生態產品所蘊涵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這個價值總量粗淺來看,聯合國統計署都在推進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即GEP。當然它是潛在的價值,不是所有的已經實現的價值。這是提出一個新的概念。
這個產業跟傳統一、二、三產業完全不一樣。一、二、三產業從產業發展過程當中可以看到,它純粹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第四產業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甚至某種程度來說,是為了給自然生態系統一個“棲息地”和一個空間而需要去做的產業。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跟大家共享。
我們這個研究團隊出版了一本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我們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專門建立了生態產品與自然資本聯合實驗室。所以在這里我建議,這一屆國合會下一年度研究當中,有沒有可能對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戰略想法進行研究。我們目前已經在國家層面上,在中國工程院設立了項目,省級層面我們在江蘇省,地市級層面上我們在浙江湖州市,縣級層面上我們在北京密云區、浙江磐安縣,選擇了國家、省、地、市、縣四個層面的試點和案例研究,希望通過這個研究為生態文明、為高質量發展,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一個產業支撐。
索爾海姆
——
國合會委員、
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
幾乎每個人都說,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問題,并且不僅僅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決定人類存亡的問題。好消息是,世界各國領導人都同意這一觀點。盧拉總統、莫迪總理和歐盟主席都認為氣候變化是核心問題,需要緊急處理。科學界也有這樣的共識,商界在這方面也達成了共識。但現在問題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問題在于缺乏全球性的環境運動。我們有很多人在推進工作,但這還不是一個全民的運動。現在仍然有更多的人反對氣候行動,而不是支持氣候行動。因此我們需要考慮如何說服各國人民,就像我們之前說服政策制定者、商界人士等一樣。對此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點,我們要關注中國的公正轉型。在中國這意味著所有的環境決策應該對河南的農民、陜西的煤礦工人以及東北的煤礦工人都是有益處的,不能僅僅是對上海、深圳這些非常時髦的地方有好處,而必須對所有的地方都應該是公正公平的。同樣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是公正的轉型。
第二點,我們要確保人民能夠感受到益處。環境問題帶來的后果會讓人們遭受很多痛苦,但如果完成綠色轉型則會有很大提升。未來的世界空氣將更加清潔,有更加發達的公共交通,人民生活水平更高,有更健康的食物,人們將享有更好的生活。中國在污染防治方面取得這么大的成功是因為人民已經從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獲得巨大益處。
第三點,我們要考慮我們使用的“語言”。我和大家一樣,參加了很多的國際會議,長時間的演講讓人昏昏欲睡。如果和中產階級、工人以及漁民等發表這些演講,他們也許根本不在意具體的講話內容。我們要以人民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宣傳,尤其不要用專業的術語,要不人們就會覺得好像我們在輕視他們,這樣的話他們就無法領會到我們傳達的信息的嚴肅性和緊迫性。
在這次精彩的會議結束時,我們將提出許多問題和解決方案。讓我們共同考慮如何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更多的環境保護運動。
本文系國合會秘書處根據上述嘉賓在國合會2023年年會開幕式(8月28日)上的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