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中國植物學會科技工作者在全國兩會建言獻策(持續更新)
近日全國兩會在京隆重召開,中國植物學會多位科技工作者出席會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積極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力量。代表、委員們這樣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種康:推動原創研究核心問題在評價體系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繼續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當前的評價體系中,人才“帽子”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開展原創性研究的動力。評價體系如果存在問題,就會導致大家不管一個問題是否真正有原創意義,對于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大家擔心失敗,都不敢去做,長此下去,何來原創?種康建議,在年輕人的培養上,需要綜合各方面的項目類型,科技管理部門需要思考如何能夠統一不同的渠道,支持一些重點的項目,而不是把項目變成“帽子”;推動原創性或是‘無人區’的研究,需要有正確判斷力或較高標準判斷力的一群科學家,形成了良好的評價體系,構建推動原創性研究的評價生態環境;必須有源頭理論和前沿技術或是‘底層技術’開展研發,在農業科技發展中,要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把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數學算法等各個學科最前沿的技術原理思路用到解決農業瓶頸問題上,推動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
相關鏈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種康:加快培育耐鹽堿飼草品種,以科技創新加速推進鹽堿地利用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支持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加強鹽堿地綜合治理。我國現有具有農業開發利用潛力的鹽堿荒地約1.11億畝,如全面改良現有可以利用的鹽堿化耕地和鹽堿荒地,在充分保障農業用水和排水條件下,預期可年增糧食產能4650萬噸以上,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種康建議國家出臺政策,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等典型鹽堿區域推廣“以種適地”東營模式;針對不同鹽堿地類型和水土條件,提出不同片區穩定且可持續的鹽堿地差異化利用方案及全國鹽堿地產能擴增系統性規劃,鼓勵企業會同地方政府和科研機構共同推動草業和牧業協同的產業發展戰略;制定“以水定地”的鹽堿地綜合開發和治理規劃,明確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政策,為相關科研工作提供必要資源保障;加強耐鹽堿飼草分子育種研究,重視耐鹽堿生物育種創新、布局耐鹽堿育種科技創新專項、完善相關基礎科學研究布局,補齊集約化養殖飼草供給短板。
相關鏈接: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加快培育耐鹽堿飼草品種,以科技創新加速推進鹽堿地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種康:加強“科普中國”行動實施措施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隨著科普宣傳業態多元化發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科普內容質量良莠不齊,仍然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學普及工作高質量發展。高校是國家科普和科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高校沒有建立常態性科普教師隊伍的占比42%,有科普團隊且定期開展活動的高校只有23.5%,與外部科普單位開展合作的高校僅13%左右。種康建議,一是將科普實績納入高校教師和科技工作者隊伍考核評價體系,二是加大對從事科普工作高校教師和科技工作者的資金支持,三是鼓勵高校聯合開發高質量科普資源,四是建議國家科技項目管理部門對承擔科技任務的科學家提出科普的剛性要求。
相關鏈接: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加快培育耐鹽堿飼草品種,以科技創新加速推進鹽堿地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曹曉風:基因編輯動物安全評價指南需提速落實
近幾年,國際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快速發展。我國相繼發布了《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安全評價指南(試行)》《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基因編輯植物產業化前的安全評價有了明確的政策法規依據。而在基因編輯動物政策方面,農業農村部已啟動《農業用基因編輯動物安全評價指南》制定工作,并在2023年6月進行意見征集,但由于指南尚未正式發布,目前基因編輯動物的研發單位只能按照轉基因動物進行安全評價和申報。曹曉風建議,盡早正式發布基因編輯動物安全評價指南,助力企業規劃相關的產業化路徑;基因編輯動物的安全評價應基于個案分析的原則,簡化安全評價的數據要求,并優化申報流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研發單位減負;應啟動對基因編輯動物安全評價后向產業化應用過程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為基因編輯動物的產業化做好準備,在政策層面為基因編輯動物產業化指明方向并營造良好的環境。
相關鏈接:
全國人大代表 任海:保留自然保護地內高質量的永久基本農田
目前全國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已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的監管制度也已初步建立。然而,生態保護紅線與永久基本農田仍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任海建議,一是保留自然保護地內高質量的永久基本農田,不改變其生產空間屬性,不調出自然保護地,科學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做到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并對相應地塊適用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管控;二是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的監測和研究,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建立科學的生態效益評估體系,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讓國際認可中國30%的生態保護紅線區面積,在“一帶一路”國家推廣,為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3030目標”提供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支撐;三是建立自然保護地內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協調機制,建議國務院建立包括生態保護紅線相關部門在內的協調機制,由自然資源部統一協調。
相關鏈接:
全國政協委員 孔宏智:科學開發食物資源,打造特色產品金字招牌,踐行“大食物觀”
我國生物資源和食物來源豐富,馴化和引種進一步豐富食物的多樣性。隨著農業科技特別是栽培養殖馴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外好的品種被引入,形成了“新土特產”。還有更多的、尚未形成規模的、非常小眾的食物類型或品種,具有很好的利用價值和市場前景,但尚未得到馴化和改良。隨著大食物理念的不斷普及,它們都會得到大家的關注。孔宏智建議,加強基礎研究,鼓勵地方院校和科研單位對地方食物資源進行系統清查和研究,解決能不能吃和如何吃的問題;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特色品種,或轉移轉化相關科研人員成果,培育形成新的種養模式和經濟生長點;對已經形成規模的土特產品,鼓勵以市場為導向、品質為根本,做出或者擦亮其金字招牌,拓展銷售渠道和范圍,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加強監管,處理好野生資源利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引種馴化和生物安全防控之間的關系;推進大食物觀、大農業觀與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和美鄉村建設有效銜接。
全國政協委員 劉寶:讓廢菌包變廢為寶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發展食用菌產業是實現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但目前廢菌包污染成為食用菌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風險制約因素,對食用菌廢菌包進行依法、依規、科學的無害化處理刻不容緩。劉寶建議,地方政府、企業和食用菌栽培戶共同努力,形成一種長效廢菌包治理機制,對食用菌廢菌包進行再利用及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無害化處理;加強科學技術支撐,設立廢菌包綜合利用研發專項,鼓勵科研單位和環保企業對食用菌廢菌包再利用及無害化處理技術進行研究,解決食用菌廢菌包再利用問題;加快相關管理制度及標準制定步伐,出臺食用菌廢菌包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管理辦法和執行標準,推進其綜合利用法治化、標準化進程;設立食用菌廢菌包的綜合治理項目,優先立項審批廢棄菌袋和菌糠綜合利用項目,研究農戶廢菌包的環保處理政策,確保廢菌包再利用或無害化處理。
相關鏈接:
全國政協委員 戚益軍: 提高耕地自主經營效益 促進共同富裕
糧食安全(或食物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國食物生產和供應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仍面臨種植結構不合理、經營效益不高、補貼政策不精準、農民收入有限等問題,亟需通過制度、技術、平臺等方面綜合施策,多措并舉創新經營模式,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共同富裕。戚益軍建議,在優化種植結構方面,要以大食物觀為引導,注重食物在多樣性、多元化、高附加值上的高質量供給;在滿足糧食生產補貼“三位一體”方面,應當“畝產論英雄”,按照畝均產量和地力保護的達標情況進行補貼,提高補貼資金扶持的精準性和瞄準性;在提高農戶生產科技含量方面,要積極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廣糧-經-飼-養的復合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在構建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方面,要聚焦“誰來種地”問題,打造村集體、農戶、企業利益聯結體,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機制。
相關鏈接:
全國政協委員 林金星:加大國家儲備林建設
樹木的生長周期非常長,林農經營山林,面臨著投入大、不能獲得短期獲得經濟利益等問題。如果國家政策不穩定,對山林經營和樹木生長都會造成影響。調研發現,將林農、村集體手中山林收為國有非常困難,既要考慮國家投入,又要考慮林農利益。林金星建議,在政策方面,應該通過調研對原有的辦法進行調整和修訂;收儲后,還需在國家層面上給予更大的支持,加大對經營撫育、病蟲害防治等的投資,同時鼓勵各地的建設單位也能給予支持;此外,國家還需抬高國家儲備林建設主體標準,保證國家儲備林建設主體即有投資實力,又有管理實力,將國有儲備林建設好。
相關鏈接:
全國政協委員 林金星: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利益。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支持發展油茶等特色油料。然而調研發現,發展油茶產業還存在周期長、成本高、品牌建設不夠等問題。林金星建議,發改委、財政部等上層領導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對油茶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從國家層面出臺油茶基本收購價,增強油茶產業發展底氣;將油茶產業品牌做大,打通產業鏈,拉動前端種植,支持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品牌建設,通過龍頭示范帶動,推動油茶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生態化穩步發展。
相關鏈接:
全國政協委員達瓦頓珠: 為高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與春青稞不同,冬青稞10月播種,次年7月收獲,收獲后還可以再復種一季飼草。通過改良冬青稞,可以優化調整西藏的種植結構,既可以實現糧食增產,同時還可改善耕地質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冬季植被的覆蓋度,為野生禽類提供冬季食物,防止水土流失,實現了“人有糧,禽有草,地有肥,鳥有食”。2023年,西藏自治區糧食產量達到108萬噸,主要為青稞的貢獻,目前全區已經實現了復種面積超過18萬畝。達瓦頓珠表示,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到位,未來要培育適應海拔3800米以上地區種植的耐寒、早熟冬青稞新品種,探索不同生態區域最佳的復種模式,為高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實現糧食生產和生態保護同步推行,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相關鏈接: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