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兵就永遠是個兵!葛玉修將軍人精神凝入新書《嗨中華對角羚》
雖然已經退伍,但用葛玉修的話來講,他永遠都是一個兵。現在,有著48年的黨齡、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的他已經從工作崗位退休,但軍人精神始終伴隨著他的生活。2021年的八一建軍節,葛玉修有一份特殊的禮物向軍人致敬——他以軍人不放棄、不妥協的精神寫就的新書《嗨!中華對角羚》。

和筆者一樣,很多人都習慣稱葛玉修為老師,不僅是因為他年長、性格活潑又可愛、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知識、或者攝影技術高超等,更重要的是他內在的那種精氣神兒——連續20多年風雪無阻從不動搖不斷為野生動物發聲的精神——為人師表,毫不為過。

如果非要為葛老師準備這本書定一個時間界限的話,我想應該從1995年開始說起。那時主要拍攝鳥類的葛老師,初聽說中華對角羚的名字,那時候這個全球僅存于青海湖周邊的野生羚羊還被廣泛的稱為普氏原羚,數量稀少,公眾鮮少有知。

中華對角羚的珍稀、瀕危并且缺乏影像紀錄,成功引起了有著軍人內核的葛老師的好奇心和挑戰欲。結緣,自此開始。
雖然有心拍攝,但將這群警惕機敏、膽小易驚且善奔跑和跳躍的高原精靈清晰的納入取景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葛老師有心尋覓,但拍下來的往往是芝麻粒大小的遠景,根本辨識不出來。即便提前在高海拔青海的嚴寒下提前埋伏數小時蹲守等候,終于近距離發現了中華對角羚的身影,但卻因為當時的攝影器材不堪天寒地凍,無法快速完成聚焦,機會稍縱即逝。
吃了很多苦,但這對當過兵的葛老師來說都不算什么。另葛老師難以忘懷的是第一次清晰拍下中華對角羚身影那刻。“那是一只孤獨衰老、喪失求偶競爭力的雄性羚羊,快門的咔嚓聲,就像扣動了槍的扳機。這只首次被人類攝像機清晰拍攝下來的羚羊,眼神茫然,似乎看不到自己種群的未來。”
這次拍攝,讓葛老師從愛好攝影,開始更多的轉向野生動物保護。不斷的走訪牧民去了解中華對角羚的生活習性,為掛死在鐵絲網上的它們吶喊呼吁希望降低鐵絲網高度不要帶尖刺,聯系全國政協委員建議采用中華對角羚這一具有中國特寫且更加形象的名稱,不要使用100多年前俄國情報人員普施瓦爾斯基的命名,把攝影作品帶到香港、北京等全國各地展示,到大學、到論壇、到企業,甚至到監獄,發表演講,給各方各面的人介紹中華對角羚,告訴大家為什么要保護,怎樣保護……為了宣傳中華對角羚,葛老師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攝影反倒成為他做野生動物保護的一種輔助手段。

野保是一條漫長的路,葛老師已經走了25年。曾經在野外遇到過狼、大冬天掉進過青海湖的冰窟窿、遭到過“不務正業”的質疑……現在,葛老師把這些故事,點點滴滴都寫進了書里,用真實和樸素的語言,講述給每一位讀者。恰如中國綠發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在收到葛老師贈予的新書時的感慨:真好。
葛老師說:我有很多朋友一直不斷的幫助我,有我的領導、同事,有普通的牧民和藏族同胞,還有中國綠發會等公益組織,我會和中華對角羚一起,繼續走下去。
“書是小開本,攜帶方便,費用也比較減省,里面有我多年拍下來的中華對角羚的美麗影像,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喜歡,通過喜歡加入到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動中來。”
最重要的是,葛老師強調,青海的網圍欄高度在大家不懈的努力和呼吁下,高度已經從1.5米下降到1.2米,上面的刺絲也已經拆除了50多萬米,現在中華對角羚數量已經從原來的的200來只恢復到近3000只。
“看到未來”是葛老師在書中單獨設立的一個章節。
這無疑是最美的一章。
文/tammy 審/gyx 編/青鴦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