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政府生物多樣性 > 綜合動態

【出彩新職業】我在城市里修復“地球之腎”

媒體:網絡  作者:內詳   專業號:海珠濕地 2023-01-12 10:49:59

“濕地修復的過程有點像‘開盲盒’,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成果會是什么樣。”近日,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正高級工程師范存祥,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坦言。

202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正式發布,134個綠色職業中,就包括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這個職業有什么特別之處?

十年光陰,陪伴海珠濕地從萬畝果園到成為“城央綠肺”,讓范存祥對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體會。在他看來,“作為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一個基本線就是要敬畏大自然,做生態系統的啟動者,而不是操縱者。”

 

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正高級工程師范存祥(央廣網記者 王倩 攝)

“開盲盒”

風和日麗的下午,走進海珠濕地,一處小島上棲息著一群鷺鳥,這里便是廣州城區內的“鷺鳥天堂”,也是范存祥和同事們修復濕地的成果之一。

范存祥告訴記者,在開始修復濕地之前,他們通常會對這片區域調研和評估,調用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環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及時評估生態系統是否受到了破壞或者威脅,再采取合適的方法來修復它。修復的方法包括土方處理、地形處理、苗木搭配等工程技術手段。”

如今的鷺鳥島,常年棲息著三、四百只鷺鳥(央廣網記者 王倩 攝)

鳥類尤其是水鳥,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如何吸引鷺鳥來棲息?2014年,在修復鷺鳥島時,范存祥和他的同事們就從鷺鳥的生活習性出發,打造了棲息地、繁殖地、覓食區等鷺鳥需要的生境。

“我們當時在島上種了烏桕,還有落羽杉,但是被淘汰了,幾棵小葉榕只有兩棵活了,但是后來萌發出來的構樹形成了比較自然的輪廓線,這就是一個自然篩選的過程。”范存祥表示,現在鷺鳥島的密閉度達到了90%,枝條相互搭錯在一起,更方便鷺鳥搭窩。

鷺鳥們平常不待在樹上,它們很喜歡找平坦的地方曬太陽發呆,于是他們還在鷺鳥島的背面做了一塊1000平方米的浮島。“鷺鳥們都很喜歡去,像‘拉個凳子、圍著個桌子’,就可以圍在一起聊天啦。”

做好這一切之后,濕地修復工程技術人員就需要有長足的耐心去等待,并給予小島長期的輔助和管理,讓生態系統慢慢按照自己預期的目標演化下去。“就像蓋房子一樣,我們搭了框架之后,里面的‘軟裝’,就交由大自然尋找它最合適的生態。”

范存祥介紹,經過三年左右的時間,島上能記錄到的鷺鳥種類就有二十幾種了。如今,這里已經穩定棲息了三、四百只鷺鳥。

“這個島原來目標是小白鷺,后來被蒼鷺占領了這個島。”范存祥笑稱,“就有點‘開盲盒’的感覺。”

由于鷺鳥島棲息的鳥過多,2020年他們還啟動了湖心島的修復工作,希望能分流一些鷺鳥,為鷺鳥提供更大空間的生境。

困惑與驚喜

2012年,廣州在全國首次采用“只征不轉”方式,將一片萬畝果園修復成一座占地1100公頃的城央最大濕地公園。

2012年剛建立的海珠濕地(央廣網發 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 供圖)

在這樣一個超大城市中做濕地保護修復工作,與一般的濕地修復相比有何不同?

“差異確實非常大,目前也沒有非常標準的技術手段或標準規范可以參考。”他解釋,一是恢復目標不同,二是恢復手段或者效果會受到人為干擾,三是城市對自然的需求多樣化。

“海珠濕地原來是萬畝果園,我們要在保留果樹的基礎上實現生態服務功能,如何做心里確實沒底。”回憶起10年前從水務系統轉到海珠濕地時的情形,范存祥感慨道。

于是,他就從自己最擅長的“水文章”入手,將海珠湖與珠江連通實現水循環,慢慢啟動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逐漸探索出珠三角河涌濕地、城市內湖濕地與半自然果林鑲嵌交混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

海珠濕地是國內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濕地(央廣網記者 王倩 攝)

“當初是誤打誤撞,但是在城市里有這么好的工作環境,確實很吸引我。”范存祥表示,工作當中他也會面臨很多困惑,“比如有一年外來物種特別猖獗,做了很多年的工作,一夜之間可能就被打回原形了。”

這些經歷也讓他明白,從事這份職業需要擁有的一個底線思維就是:盡力做好這項工作的同時,也要接受大自然殘酷的一面。

當然,這份工作也給范存祥帶來了很多驚喜。

2021年,海珠濕地發現了兩個昆蟲新物種:海珠斯螢葉甲和海珠琺軸甲,豐富了中國昆蟲區系數據,也從側面反映了海珠濕地生態環境狀況得到巨大改善。

在范存祥眼中,驚喜不局限于昆蟲。“海珠湖里那些鴨子,從2016年過來后就一直沒走過,在最初幾年沒有實現有效繁殖;但是現在一年可以繁殖兩次,慢慢擴大到兩、三百只,這是一個出乎意料的自然現象。”

海珠湖里游來游去的鴨子(央廣網記者 王倩 攝)

此外,海珠濕地每年都會發現很多以前沒有來過的物種,目前海珠濕地鳥類種數已從72種增加到187種,都是他眼中的“驚喜”。

“未知”的吸引力

在范存祥看來,從事濕地保護修復工作,起步階段就需要8至10年,需要長期和各個專業的老師學習,不斷補自己的短板。

他謙虛地說,“我也不敢確定自己短板都已經補齊了,只能說了解多一點,心里會有底氣一點。”

但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他會經常發現一些超出自己知識面的事情,從中逐漸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吸引力。

比如,珠江里的本地物種占比很少,但是海珠湖的生態系統里,本地物種占比非常高。“海珠湖沒有受到外圍珠江大環境的影響,還能保持獨立運作,其實挺不容易的,我想這些未解的地方,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海珠濕地藏著的“未知”持續吸引著范存祥(央廣網記者 王倩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現如今,人們也在追求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范存祥認為,這些都與濕地保護修復的理念相通,將為這份職業帶來更多的發展前景。

“讓大自然去選擇它應該有的形態,這才能讓我們人類慢慢學會欣賞自然賜予的驚喜。”范存祥說。

 

轉載自:央廣網報道

閱讀 455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