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發現大熊貓化石!
近日,湖南湘西龍山縣一處約120米深落水洞底部發現有大熊貓化石,引發關注。
10月13日,曾參與化石現場采集的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部部長、助理研究員童光輝告訴記者,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此次化石的發現,豐富了我們對古大熊貓地理分布的認識,對研究大熊貓物種分布有重要意義。未來,這些化石將會展出,當地博物館也會對大熊貓化石進行科學復原,讓人們看到湖南古大熊貓的更多樣貌。
探險隊野外探洞
意外發現大熊貓化石
大熊貓化石的發現源于一次洞穴探險。童光輝告訴記者,今年8月,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在進行洞穴探險時意外發現,在龍山縣八面山一處無名洞穴內,疑似有大型獸類化石。
探險隊人員隨即將情況反饋給湖南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該局將此情況上報給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保護與監督處,后轉交至湖南省地質遺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設于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下稱“湖南化石辦”)。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進口,表面形態與漏斗相似。8月的湖南炎熱少雨,落水洞洞穴較為干燥,有少量流水,洞穴底部還有一些淤泥。即便如此,此次化石采集工作的難度也不小。據童光輝介紹,“化石在落水洞底部,洞深達120多米,下去非常困難。雖然我們已經做過很多化石采集的野外工作,也進過很多溶洞,但還是第一次做這種垂直探洞”。
因此,相關部門邀請了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協助科研人員下洞,并為科研人員提供安全保障。下洞前,探險隊隊員對科研人員進行了簡單培訓,當時有8名探險隊隊員陪同童光輝及另一位研究人員下洞。
垂直下洞120余米
化石采集難度大
“洞底沒有信號,也沒有光線,只能靠頭燈照明。洞穴也非常狹窄低矮,存在受傷風險。洞底空氣濕度比較大,氧氣還充足,應該是有一些巖層的裂隙可以通風。”童光輝回憶當時的情況,“到達洞穴底部后,我們還要通過一個很狹小的支洞,才能到達化石所在的洞穴大廳。”
“畢竟是第一次垂直下洞,洞穴又這么深,多少還是會害怕。用單繩下洞就花了1個多小時,體力消耗非常大。但當看到化石的那一刻,就忘記了害怕和疲憊,變得非常興奮。”童光輝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從事古生物研究多年,化石是可遇不可求的寶貴研究材料。而這也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自1958年建館以來,首次采集到的大熊貓化石。
經過6個多小時的采集,科研人員將大熊貓化石帶離現場。據童光輝介紹,化石中有一個完整的下頜骨,可以明顯分辨出是大熊貓標志性的兩個犬齒。通過下頜骨等判斷,此次采集到的化石至少包含三只大熊貓個體。后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其中大部分化石會留在當地保管,下頜骨等少數重要標本將帶回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用于研究。
未來將復原化石
呈現湖南古大熊貓樣貌
據悉,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童光輝告訴記者,此次化石的發現,豐富了我們對古大熊貓地理分布的認識,對研究大熊貓物種分布有重要意義。
“根據清史記載,湖南湘西地區曾有大熊貓出沒,這次我們找到了實物證據。此外,化石表面會有一些洞穴沉積物沉積,通過對沉積物的研究,我們可以確定當時的古氣候,還有助于研究氣候變化對大熊貓分布的影響等。”
童光輝補充道,目前尚未對化石做年代學研究,暫未確定化石的具體年代,后續將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未來,這些化石將會展出,當地博物館也會對大熊貓化石進行科學復原,讓人們看到湖南古大熊貓的更多樣貌。
(長沙晚報)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