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心公園里 鴛鴦還挺忙
今年夏天,北京動物園在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組團野化放歸了24只小鴛鴦。時隔四個多月,它們過得怎么樣?在北京動物園研究員崔多英博士和同事的持續追蹤觀察中,這些鴛鴦野外適應狀況良好。借助8只鴛鴦身上佩戴的GPS定位背包,研究人員還看到了發生在鴛鴦身上的有趣故事。
綠心公園里,鴛鴦們飛得很賣力
崔多英攝
上 班
白天晚上“兩點一線”
北京動物園2009年啟動了野化放歸項目,已連續十余年在北京地區野化放歸人工育幼的鴛鴦330只,讓鴛鴦這種罕見“旅鳥”成為常見鳥,并在北京地區建立穩定的繁殖種群。本市野外種群數量常年保持在500至600只左右。
7月8日,北京動物園鴛鴦保護項目組將24只人工繁育的小鴛鴦放飛進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福澤湖,它們年齡均在45天左右,屬于青年鴛鴦,具備飛行和野外生存能力。
福澤湖植被良好,水草和水生軟體動物、魚蝦、蛙類數量較多,可為鴛鴦提供足夠食物。24只鴛鴦全部佩戴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提供的金屬環志和彩色旗標。其中8只佩戴GPS全球衛星定位追蹤器,技術人員24小時持續追蹤和記錄,并每月前往信號所在地進行一至兩次實地觀察監測。
野化放歸初期,小鴛鴦們對野外棲息地的適應和存活情況良好,活動軌跡相對固定,白天和晚上各選取一個地點,很像兩點一線的“上班族”。
晚上,它們會在福澤湖附近夜宿,這是它們野化放歸最開始的地點。白天,GPS信號則會出現在綠心公園生態保育核心區。“真的是天性使然,它們很快就找到了綠心公園里生態最好、人為干擾最少的地方。”崔多英說,生態保育核心區周圍建起一圈高約兩米的圍欄,是小動物們撒歡兒的“自留地”。“當然鴛鴦們也沒有那么整齊劃一,也有飛去別處探索的時候,但經過大數據統計,還是以這兩個地方為主要活動地點。”
一只鴛鴦雌鳥正在檢查人工巢箱
郊 游
連夜“游”了一趟順義
讓技術人員覺得不可思議的一件事,發生在9月22日。當天夜里,GPS定位顯示,2號鴛鴦“郊游”到了順義。這是野化放歸的鴛鴦首次進行長距離探索并成功返回綠心公園的行為。
監測顯示,9月22日晚7時左右,2號鴛鴦從綠心公園西南部出發,向北連續飛行了34.49公里,23日凌晨2時出現在潮白河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凌晨3時向西飛行4.52公里至潮白河支流小中河,凌晨5時向南返回至綠心公園核心保育區月牙泡,全程共計74.39公里。
崔多英分析說,估計當時2號受到了驚嚇,于是自己或是帶著一群鴛鴦拔腿就跑,不管不顧一口氣飛了30多公里。然而到了順義之后,可能沒有找到合適的地點留宿,就決定返航。“對于鴛鴦來說,單程飛行30多公里,體能絕對沒問題,飛出去還能回到綠心公園,說明它們對環境空間的認知和記憶力非常強,豐富了我們對這個物種的了解。”
出 差
武清呆了十幾天又回來了
3號鴛鴦也“不老實”。10月20日,3號鴛鴦往東南方向飛行,信號落到了30多公里外的天津武清。崔多英分析,10月20日北京出現了降溫天氣,可能是這個原因讓3號鴛鴦往南遷徙。3號鴛鴦的信號在武清一呆就是十幾天,崔多英開心地以為3號鴛鴦可能要繼續南遷,還原鴛鴦作為遷徙鳥類的本性了。可本月初,3號的信號又回到了城市綠心公園邊上的大運河森林公園。
實地觀察發現,經過一個多月的探索和適應,部分鴛鴦已在大運河森林公園營造了新的棲息地。
令研究人員傷心的是,4號鴛鴦“出事兒”了。有一次,大家發現4號鴛鴦的信號長時間不移動。崔多英和同事順著信號努力尋找,但最終因為信號所在位置太偏僻,地形極其復雜,最終沒能找到這只個體。在尋訪過程中,有村民說附近曾有黃鼠狼出沒。研究人員推測,4號鴛鴦可能是被地面天敵捕獵遭遇不測了。
“上班”的,“郊游”的,“出差”的……小鴛鴦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野外生活,象征著本次野外放歸非常成功。小鴛鴦們在副中心能夠順利安家,自得其樂,也證明這里的生物多樣性日趨完善,生態系統逐漸“活起來”。
編輯、校對:魏 瑤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