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對角羚代言人”葛玉修:野生動物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
因受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的邀請要給媒體做一場分享,葛玉修早早地就來到會議室等候。他安靜地坐在會議室后方的角落里,抱著公文包,里面裝有他為大家準備的野生動物卡片。這些由他拍攝的印在卡片上的瀕危野生動物照片是他走到哪兒都會隨身帶著的“紀念品”,他將這些卡片分發給每一位聽眾,在大家對這些動物的好奇中開啟了他的分享。
葛玉修被生態環境部聘請為特邀觀察員,圖為葛玉修與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小山”“小水”合影
受訪者 供圖
在電腦投影下,一張張或是飛翔、奔跑或是捕食的瀕危野生動物影像展現在大家面前,他滿懷激情地分享青海野生動物保護的點滴故事,很難想象,眼前的這位分享者已是68歲的花甲老人了。1995年至今的26年里,葛玉修用鏡頭記錄了青海境內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變遷。他250多次到了青海湖,23次前往三江源,14次深入可可西里無人區,拍攝各類動物照片10萬余幅,撰寫反映野生動物及生存環境的文章150余篇,在全國各地進行“聚焦野生動物,關注生態環境”公益演講560余場。
葛玉修是“綠色中國2010-2011年度人物”,今年又被生態環境部聘為特邀觀察員。他說:“野生動物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是由許多復雜的生態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生態環境不好,野生動物就會減少,生態環境好了,野生動物就會增多。”
與攝影結緣
今年是葛玉修到青海的51年,也是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第48年。 他1970年從山東曹縣入伍來到青海,在青海省軍區服役24年。最初接觸攝影始于1978年,這是他軍旅生涯的第8年頭,由于在部隊的出色表現,葛玉修從普通兵逐步提升為連隊指導員,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到相機,開始拍攝反映部隊生活的照片。1979年夏天,連隊出黑板報時,幾個戰士被黑板報的版面所吸引,圍看議論,神態各異,葛玉修按下快門把這幅反映軍旅生活的照片投到《青海日報》,沒想到照片被采用了,這使葛玉修受到了很大鼓舞。部隊退役后,葛玉修利用工作之余,繼續執著于攝影。
1995年,他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鳥島,就被那碧水藍天下萬鳥鳴飛的場面所震撼,在不足0.5平方公里的鳥島上,棲息著10萬多只候鳥。他一下子就迷上了這座鳥類的王國,從此,在拍攝中已“出道”的葛玉修開始專注野生動物攝影。

青海湖畔正在棲息的鳥 葛玉修 攝
在拍攝觀察中,葛玉修嘗試理解鳥兒的情感世界,他一邊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展示著他拍攝的照片,一邊講解說:棕頭鷗雌雄如影相隨的靈動飛舞;斑頭雁啄下絨毛,墊在窩內以保持孵化溫度,守護雛雁破殼而出;鸕鶿將半消化的食物存在喉下囊袋里,任雛鳥伸進頭去吞食……
002年,他牽頭辦起了青海省第一個生態民間網站“青海青”,讓人們了解關愛野生動物,傳遞環保理念,用影像保護自然。葛玉修識鳥、愛鳥、護鳥的行為,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社會的肯定,媒體贊譽他為“青海湖鳥王”,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請他為特聘專家。
成為中華對角羚代言人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在去青海湖拍攝的路上,在布哈河口,偶遇7只黃褐色像羊一樣的動物,排成一線在草原上奔馳。“葛老師,普氏原羚!”同行的青海湖保護區干部大聲喊道。葛玉修趕忙舉起相機抓拍下來,后經專家認定,正是這張照片,填補了“普氏原羚”圖片的空白,葛玉修成為中國第一個拍攝到普氏原羚的人。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 葛玉修 攝
當時普氏原羚僅存不到300只,是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極度瀕危物種。拍攝到普氏原羚的興奮之余,也使葛玉修下定決心,要挽救這一極度瀕危物種。從此以后,開始了他漫長的環境保護之旅。葛玉修對“普氏原羚”進行了長時期觀察、拍攝,查閱資料,追蹤研究。從青海湖畔走訪牧民,到科研院所請教專家,了解“普氏原羚”的生活習性、活動規律、分布狀況,比較系統地掌握了該物種的前世今生。葛玉修利用開會、出差的機會,十余次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請教于普氏原羚方面的專家、學者,反映情況,提出保護意見和建議,同時,他還參與了中外專家對該物種的野外考察。
葛玉修在追蹤研究中了解到, “普氏原羚” 是因被沙俄時期自然博物學家普熱爾瓦爾斯基在1875年首次發現而命名。然而,普熱爾瓦爾斯基還是一名職業情報軍官,披著探險隊的外衣先后4次來到中國,不僅竊取了大量政治、經濟、文化情報,繪制了進攻中國的路線圖,大肆掠奪我國西夏文物、動物標本,還兇殘殺害40名藏族同胞。
“中國的物種,叫著對中國有罪惡的外國人的名字,連當地人都不知道,這是一種民族的悲哀。”葛玉修認為,在愛國主義情懷的驅動下,考慮到普氏原羚為我國所獨有,其雄性長著一雙與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對彎的黑色環棱狀犄角,征求了有關專家的意見,于2004年8月,撰文呼吁普氏原羚應有一個中國名字——“中華對角羚”。
2006年開始,葛玉修連續向青海省葛玉修連續向青海省委、省政府發出《建立中華對角羚專屬保護區》《將中華對角羚定為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吉祥物》《關于加強中華對角羚宣傳、保護、利用》等8份決策參考。他也多次向青海省委、省政府、省政協領導匯報羚情,一次又一次向林業、環保、旅游等機關部門和媒體反映情況。
葛玉修說:“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野生動物是生態環境的指向標,尤其要把珍稀野生動物的保護放到突出地位。中華對角羚應作為青海動物多樣性的標志之一。” 在葛玉修的全力呼吁下,2006年,第五屆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組委會,采納了葛玉修的建議,將中華對角羚確定為“環湖賽”吉祥物,制作成卡通“多吉”形象,擴大了中華對角羚在國際上的影響;第一個“中華對角羚特護區”于2007年12月在青海湖北岸剛察縣建立;2009年9月17日,第一個“中華對角羚保護站”在剛察縣哈爾蓋鎮掛牌成立。
為生態環境保護發聲
如今,世界瀕危動物普氏原羚(中華對角羚),種群數量已經得到較大恢復。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獲悉,上世紀 90 年代普氏原羚僅剩 300 只,經過多年的保護,數量已超過 2000 只。多年與葛玉修一起拍攝中華對角羚的邢合順說:“他是真的把野生動物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正因為如此,野生動物不僅僅是葛老師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今天,在眾多關心、愛護中華對角羚的熱心人士幫助下,這一瀕危物種的數量逐漸增加,正在擺脫瀕危消亡的危險,我們應該記住,有一位老人一直在陪伴著他們。”
由于葛玉修對挽救、保護中華對角羚的貢獻,2009年12月被剛察縣政府聘請為“中華對角羚保護站榮譽站長”;2016年7月,青海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聘請他為“資深會員、中華對角羚代言人”,當選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被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評為“綠色中國2010-2011年度人物”。 今年“六五環境日”當天,他又被生態環境部聘為特邀觀察員。通過對一種瀕危物種的認知和保護,葛玉修意識到,所有的野生動物都需要關注和保護。從守望一種野生動物,到守望青海高原上的所有野生動物,做力所能及的事,通過自己去帶動周圍的人,引起人們對整個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和重視,葛玉修說這就是他窮盡畢生精力所要做的事情。
6月的青海湖畔,“半池清水半池魚”的湟魚洄游產卵奇觀正在上演,僅存于青海湖周邊的瀕危物種普氏原羚也在此棲息。
“若干年后,就是我走不動了,拍不成了,即便我坐在沙發上,也會享受沙灘的美好,即使躺在床上,我也能感受到草原的遼闊。那些美好的往事、美妙的記憶,都將成為我一生遙遠的冥想。”葛玉修說。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