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鱟保育日一濱海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正式開展
為?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促進雷州半島濱海濕地和珍稀動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2023年6月17日至18日在湛江市硇洲島西埠村,廣東海洋協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和湛江市黑石嶼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組織主辦了第五屆國際鱟保育日廣東專場“國際鱟保育日主題活動——濱海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顒友埩水數卣嚓P主管部門、省內外相關科研院所和學校、以及動物保護和生態環境領域相關企業和民間機構等代表,包括湛江市自然資源局、湛江市農業農村局、湛江市生態環境局、湛江市科普中心、硇州鎮西埠村村委、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大學、北部灣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州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湛江幼兒師范??茖W校、南港小學、湛江市愛鳥會、巴斯夫一體化基地(廣東)有限公司、湛江市溢鑫源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以珍稀瀕危物種中華鱟保護為切入點,在具體而微的農村基層推動濱海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為《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的實施打造中國樣板,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參與國際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來自科學理論指導的基層社區實踐經驗。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產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態環境和獨特別致的景觀文化。由于人類活動、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等原因,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日益加劇,人類活動改變了75%的陸地表面,影響了66%的海洋環境,從而導致25%的物種正在遭受滅絕威脅(IPBES, 2019)。生物多樣性喪失被認為是全球三大環境危機之一(UNEP, 2021)。
鱟(hòu)亦稱馬蹄蟹(horseshoe crabs),隸屬于節肢動物門(Arfhropoda),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鱟科(Limulidae),鱟是肢口綱現僅存的動物。其最早的化石記錄可追溯至4 億多年前的奧陶紀,在地球的出現早于恐龍,歷經地球上無數次大的變動,其形態結構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故被稱為“海洋活化石”。地球上現存鱟依據形態和分布特點可分為2亞科3屬4種。鱟亞科(Tachypleinae)有2屬:東方鱟屬(Tachypleus)和蝎鱟屬(Carcinoscorpinu),其中東方鱟屬有中華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巨鱟(Tachypleusn gigas)2種,蝎鱟屬僅有圓尾蝎鱟(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1種。美洲鱟亞科(Limulinae)僅有美洲鱟屬(Limulus),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s)1種。
鱟是十分寶貴的自然資源,在科研、經濟、生態等方面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其中,鱟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血液上。鱟血呈淺藍色,其蘊含著許多功能特殊的生化活性物質,目前在醫學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是以其血液為原材料制備鱟試劑。與其他內毒素檢測方法相比,鱟試劑法具有快速、簡便、靈敏、重復性好的特點,被世界各國列入藥典。2020年版《中國藥典》記載共計671種藥品和注射用水等必須采用鱟試劑法檢驗,是鱟試劑應用最為廣泛的一個領域。全球用于制備鱟試劑的生物資源主要來源于分布在中國東南沿岸的中華鱟和分布在美國西海岸的美洲鱟。面對全球內毒素檢測市場巨大需求,中華鱟重要性堪比國家戰略生物資源。
據資料記載我國鱟資源曾經占世界上中華鱟總蘊藏量的95%以上,曾大量分布于東南沿海漫長岸線近岸海域中,最北達舟山群島,最南分布于北部灣海域。與之形成驚人對比的則是近些年中我國鱟資源急劇減少已經到了瀕臨枯竭程度,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中華鱟為瀕危物種,2021年2月鱟被正式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然而當前中華鱟種群資源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前期單純依賴捕撈野生自然鱟資源的傳統模式已然走到了盡頭,鱟保護生物學基礎研究不足和公眾認識薄弱成為當前中華鱟保護的掣肘難題。
隨著北部灣地區經濟發展,沿海資源開發利用活動愈加頻繁,給濱海濕地重要物種和棲息地帶來巨大壓力,包括圍填海工程占據大面積濱海濕地、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破壞珍稀瀕危物種野生種群、不合理的漁業作業消耗大量自然資源等。北部灣濱海濕地物種和生態面臨多種多樣且嚴重程度不一的人類活動威脅,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物種增加、天然棲息地衰退、生態服務功能減弱等狀況。郭清揚等研究表明中華鱟幼鱟可作為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程度指示物種,建議以中華鱟為旗艦物種開展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宣傳。
中華鱟資源具有流動性、開放性、共享性等漁業資源典型特征,近30年來中華鱟資源快速下降既是“公地悲劇”的典型表現,也是我國漁業管理復雜與困難的一個典型縮影。由于目前我國中華鱟已然“瀕危”,必須盡快采取資源養護行動,以促進種群的恢復。
近年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頡曉勇博士帶領中華鱟保護科研團隊開展了鱟人工繁育、資源調查、識別致危因素、鱟育幼生境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公開發表于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水產學報、中國水產科學、海洋學報、生態學報、漁業科學進展等學術期刊。其中“中國南海北部近海鱟資源調查及北部灣潮間帶中華鱟幼鱟潛在棲息地評估”公開發表于《生物多樣性》期刊2023年第5期,對中國南海北部近海海域成鱟及北部灣潮間帶幼鱟資源進行調查, 探討了鱟資源分布現狀及種群規模, 并利用MaxEnt模型對北部灣中國沿岸中華鱟幼鱟潛在棲息地進行研究,以期為鱟棲息地保護和種群資源恢復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自2022年第四個國際鱟保育日在黑石嶼正式成立國內首個“鱟保護社區”以來,愛鱟護鱟人士共同探索基于沿海漁村群眾為主體的鱟保護模式,“黑石嶼兒童社”在聚焦社區兒童成長的同時,立足沿海鄉村教育第一線傳播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經由兒童真誠熱情的傳播鱟保護知識給漁民家長,要求漁民家長們無論多忙于生產都要切實做到救鱟護鱟,當地漁民家庭形成了平日里自覺自發的救鱟護鱟行為習慣,成為漁村社區最基礎有效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形式。通過在黑石嶼民宿里營造公益的社區兒童空間,為西埠村及周邊社區兒童組織公益活動。策劃并開展了植物探秘、潮間帶觀察導賞、海洋垃圾與環保凈灘、守護中華鱟等環境教育活動和自然手作、海洋垃圾環保手作等DIY手工活動,組建《我的島我的村我的家》歷史人文營,讓社區兒童能夠有機會了解自己的家鄉海島,能夠關注和愛護自然環境,進而培養孩子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比如通過請漁民給兒童們在海邊現場上魚蝦蟹課,用雷州本地話講魚蝦蟹等海洋生物的本土知識,講很多漁民自己經歷相關故事,每每聽來都有種魯迅筆下手捏鋼叉的少年閏土的感覺。聽著孩子們和漁民的互動,感受這些在地的鄉土知識和生活氣息,以及這些人與自然與物種之間發生的經歷故事,也是彼此生存/生活智慧的碰撞,在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傳播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漁民們從而更加愿意主動加入中華鱟保護行動中來。
本次濱海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活動還加入了亮眼的新元素。湛江幼兒師范??茖W校藝術系的師生團隊開展了一些列精彩的舞臺活動,首先進行了有關鱟保護的書畫作品展示,對每一幅作品的創作構思及表達意圖進行的詳細的闡述;其次進行了有獎知識問答環節,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鱟的歷史、社會價值以及保護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舞臺展示結束后,到了臺下互動環節,藝術系教師李賢康通過鋼琴伴奏進行現場兒歌教學,歌曲名字是《守鱟未來》,也是李賢康老師為了這次鱟保護活動精心創作。朗朗上口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詞使得孩子們深深地投入其中;教唱環節結束后,藝術系美術教育專業的同學利用專業優勢帶領孩子們在十余個水桶的表面畫出了不同鱟的圖案,意在表達時刻不忘鱟的保護這一重要使命?,F場的互動環節非常精彩,啟發眾多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們對鱟保護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學們紛紛表示,在將來的學習生活中,要多多傳播鱟保護的知識給同學們、家長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社會上更多的公益人士加入到鱟的保護行動中來,相信不久的將來,鱟的棲息地再次遍布在祖國的東南沿海。
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未來中國應當繼續發揮好COP15主席國的引領作用,依托“二十大”確立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藍圖,做好國內生物多樣性治理工作,推動《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落實。中華鱟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后續需要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教基地,建立全社會廣泛參與的伙伴關系,與“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合作展開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聯合研究,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治理提供中華鱟保護細分領域的科技理論與實踐經驗支撐。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