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快將擁有“全路線疫苗”
南都訊 我國按五條路線齊頭并進推進新冠疫苗的研發部署,正在結出豐碩成果,為抗擊新冠疫情提供更多組合和選項:霧化吸入、鼻噴式疫苗正在申請緊急使用;正式批準了兩款滅活疫苗緊急使用的年齡范圍擴大到3歲以上;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HO細胞)已獲準上市;我國研發的mRNA疫苗在全球范圍開始三期臨床,研發線路早已提前布局,而且突破了嚴苛的儲運瓶頸……
“成熟、安全、有效的疫苗,是傳染病預防手段中,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案。我國多頭并進的疫苗研發思路,讓我們在防控疫情時有了更多武器,也能通過不同方案的組合來對新冠病毒的傳染進行有效的防控”。
廣州市預防醫學會首席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鳴告訴南都記者,目前我國和世界上其他新冠疫苗研發的靶標區,均是針對病毒S蛋白或S蛋白中的“受體結合區域(RBD)”這一關鍵位點進行開發。新冠病毒傳播能力及致病性產生重要影響的變異株的變異點位,也主要集中在這個被稱為RBD的區域中。盡管已經觀察到了疫苗對變異株的保護作用有所降低,但目前疫苗對已知的病毒變異株還是有保護作用。
6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子健表示,從這次廣東疫情來看,確診病例里面沒接種過疫苗的人群,轉為重癥或發生重癥的比例顯著高于接種疫苗者,表明接種以后對變異毒株仍然有保護作用。
很快,我國將成為擁有最齊全“全路線疫苗”的國家,滅活、重組亞單位、腺病毒載體、mRNA疫苗整個疫苗開發矩陣將清晰完整。“疫苗研發是一個耗費很大的領域,而我國同時多路線并舉的疫苗開發,則等于是給疫情防控提供了不同種類的‘武器’,讓我國防控方案制定更加靈活且有針對性”,多線路研發的優點就是有保底,而且線路之間互相補充。”
王鳴表示,我國乃至全球醫學界都在觀察新冠病毒的變異動向,一旦變異超過了現有疫苗保護力覆蓋范圍,也能迅速著手進行新的疫苗研發工作。
我國疫苗研發進展
1
滅活疫苗研發 我國優勢極大
截至目前,我國仍然是世界上在新冠滅活疫苗這一技術路線的研發、應用方面走得最前的國家。不僅已有三款獲批國內緊急應用,其中兩款還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批準。而且,我國也是世界范圍內第一個針對3歲至17歲少年兒童群體,應急使用該類疫苗的國家。
應該說,滅活疫苗雖然屬于歷史比較悠久的疫苗開發技術路線,但其制作工藝傳統、簡單,適合進行快速研發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我國是率先分離出新冠毒株的國家,而滅活疫苗的研發,則高度依賴病毒毒株的分離。”
王鳴表示,在疫苗的不同研發方案上,滅活疫苗屬于比較傳統的第一代研發技術。“其原理就是將病原體用物理、化學方法進行殺滅,保留抗原性,去掉致病性和繁殖力。隨后接種入體內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滅活疫苗較廣泛應用于成人及兒童的免疫接種,比如脊灰疫苗、流感疫苗、甲肝疫苗等。
王鳴說,也正是基于我國對滅活疫苗的研發走在前列,加上滅活疫苗的應用基礎良好,不良反應甚至低于業已上市的其他疫苗,所以我們才有底氣率先將這一類疫苗應用于少年兒童,進行應急接種。
2
二代疫苗已在我國上市應用
第二代技術路線疫苗,就是重組亞單位(或稱重組蛋白)疫苗,目前我國也已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徑,并有對應的疫苗產品獲批上市。“我國批準上市的3針次重組亞單位疫苗,就是第二代疫苗的典型代表”,王鳴說。
這一類疫苗的原理,就是將病毒起抗原作用的關鍵基因片段提取出來,和生物載體結合,然后植入到特定的細胞里。當細胞增殖時,在細胞內的基因片段也隨之合成相應的抗原蛋白,隨后利用生物學技術對抗原蛋白進行提取、純化,就制成了疫苗。
二代疫苗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它比一代路線更具有特異性,生物安全性更有保障(因為亞單位里只有起抗原作用的蛋白),而且此類疫苗的不良反應更多集中在局部腫痛等一般性問題上。
但它的不足同樣存在,那就是單針次引發的免疫反應是比較有限的,所以即便是在疫苗中增加了其他輔助物質如佐劑的情況下,它的接種次數會比較多。
“目前,我國的滅活疫苗只要接種兩針次,腺病毒載體疫苗則僅需一針次,而重組亞單位疫苗則需接種三針,才能完成全部接種程序。”
3
第三代疫苗已突破低溫儲運瓶頸
由陳薇院士率領團隊研發推進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以及mRNA疫苗,在技術上則屬于第三代疫苗。
腺病毒載體疫苗,具有產量大,更新速度快,運輸保存條件相對寬松等優點。而且拿到病毒變異的關鍵基因序列,就可以動手開始疫苗研發工作。我國業已上市的康希諾疫苗,和正處于緊急審批狀態的鼻噴疫苗,也都是這一類疫苗。
至于mRNA疫苗,也是第三代疫苗技術開發出來的疫苗。mRNA疫苗擁有腺病毒疫苗同樣的精準、生物安全性。只要掌握關鍵的病毒基因片段序列,可以在實驗室內進行片段合成。所以產量龐大,短時間可開發出新一代疫苗。但mRNA疫苗缺點也比較突出,保存條件要求比較高。目前上市的兩款疫苗,一款儲運要求為零下70攝氏度,一款則要求零下20攝氏度。
我國的mRNA疫苗開發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方面其三期臨床正在國外有序推進,另一方面突破了低溫儲運的技術瓶頸,可攝氏2-8度運輸與貯存。
焦點
新冠病毒主要變異株多達上千種
為什么說我國疫苗對變異毒株依然有效
王鳴表示,“新冠病毒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單鏈RNA病毒,其病毒變異是非常普遍的生物學現象,現階段我們觀察到的主要變異株,就多達上千種。”
基因突變主要會影響病毒的三個方面:傳染性、致病性(導致疾病的嚴重程度)、免疫逃逸能力(對宿主已經建立的特異免疫反應的躲避能力)。“而帶有免疫逃逸能力的突變產生的多少取決于兩個因素:時間和病毒數量”。
王鳴解釋說,時間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是病毒在宿主個體里停留的時間,久病不愈的感染者體內出現突變的概率會比正常感染者要高得多;第二是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時間,越長流行越容易發生突變。
變異的另一個決定因素是病毒數量,病毒越多越容易產生突變。它同樣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在宿主個體里的數量,通俗點理解為感染者攜帶病毒的數量。其次則是被感染宿主的數量,疫情越失控,感染人數越龐大,越容易導致變異。
“正是基于此,我國一發現疫情苗頭,就會立即實行嚴格防控,以期最快速撲滅疫情,避免在時間、數量兩個維度為病毒變異提供溫床。積極防控,最終的效果,就是走在病毒感染的前面,也是走在病毒變異的前面,杜絕更厲害的變異株出現。”
也正是因為不同研發線路新冠病毒疫苗各具優勢及不足,目前還沒有一款疫苗能夠滿足全球所有國家、所有人群的免疫需要。但多路線疫苗研發,則能起到優勢互補,為構筑免疫屏障提供更多組合方案,并從中選擇最優的防控策略。據悉,現階段,不少歐美國家就已經開始腺病毒載體疫苗組合滅活疫苗的方式開展試驗,其免疫保護效果有觀察到明顯提升。
至于大家擔心的現有疫苗對于變異株的免疫效果會否有效的問題。王鳴表示,目前我國開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其瞄準的都是新冠肺炎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區域”(RBD)進行的開發。而當前的重要變異株,如近來熱點關注的德爾塔變異株等,其重要的變異位點也都主要在這個區域內發生。所以目前的新冠疫苗對上述的重要變異株仍有保護作用,盡管已經觀察到了有所降低。”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