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真的有龍王嗎?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熱鬧喜慶的正月十五到來,
熊貓君在這里給大家拜個晚年,
細細想來,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現(xiàn)實不存在的動物。但象征強權、吉祥,擁有呼風喚雨的力量讓它穩(wěn)坐“顯眼包”之位。可“龍”究竟從何而來?其起源仍眾說紛紜,有星象說、動物說、自然現(xiàn)象說、圖騰說等等。
因吉祥寓意,龍在服裝、建筑等物件中常常被引用為裝飾。
圖1 釘金繡九龍圖圓屏?Emma;圖2 泉州關帝廟屋頂上裝飾 ?Xiao;
圖3 日本京都,雙龍紋?VK;圖4 新加坡牛車水,新年裝飾?小七
1987年,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被發(fā)現(xiàn),距今約6500年。天文考古學家馮時經過考證,認為遺址中的北斗龍虎圖是中國乃至世界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天文星象圖。他根據(jù)甲骨文、金文時期的“龍”字對應,最終引證龍來源于天上的蒼龍星象,最初是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組成,分別對應蒼龍的身體部位[1]。
也有人認為,龍的形象來源于蛇、鱷魚、馬、豬等物種。動物學家楊鐘健以及學者何新在20世紀末公布的研究認為龍的原型是大型爬行類動物,主要是鱷魚(水龍)及巨蜥(山龍)[2]。
龍形玉佩?Xiao
而有人則認為,兩棲爬行動物不符合龍會“通天”的特征,主張龍來源于風[3]、云[4]、虹[5]、閃電[6]等自然現(xiàn)象。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龍是一種圖騰,是氏族聯(lián)合的產物,體現(xiàn)著部落的神崇拜。各個氏族部落在打仗時將自己馬匹、鹿、狼等部落圖騰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聯(lián)合形象,它包容又強大,戰(zhàn)無不勝[7]。東漢學者王符就認為,龍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虎掌、鷹爪、魚鱗、蛇身,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也稱作九不像)[8]。
海里的“九不像”
在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信仰中,有叫做“那伽(naga)”的神,一說是與迦樓羅(金翅大鵬,Garuda)永恒斗爭的長角蛇神,也有一說為有犄角的巨龍。在柬埔寨的傳說里,釋迦摩尼于菩提樹下即將坐化時忽遇暴雨,那伽為其遮風擋雨助其完成坐化(即是東南亞國家在佛陀背后塑的“七頭蛇”)。在泰國的傳說里,那伽則居住在湄公河底,掌控著河流和降水。而在中國,你也許也聽說過——四海龍王,它們掌管著風雨。
佛陀與七頭那伽塑像 ?Thanapat Kamparn, pexels
我們可以從這些傳說中看出的是,東方之“龍”似乎與水密不可分,人們向其求取風調雨順。
若你潛游廣闊的海洋,可能找不到四海龍王,但“九不像”卻真實存在!由于它長相古怪,不僅吻部特長,似龍嘴,而體形修長且有著一層層骨環(huán),有些像神話中的龍,加之它長期生活在海中,故得“海龍”之名。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巨藻間的草海龍
(Phyllopteryx taeniolatus)
? naturepl.com / Alex Mustard / WWF
草海龍(Phyllopteryx taeniolatus)
左圖 ?Jack Morelli / iNaturalist Australia;
中圖 ?Justin Chan / iNaturalist Canada;
右圖 ?sk8rken / iNaturalist Australia
海龍是硬骨魚綱海龍科的魚類(我們常聽說的海馬,也是海龍科海馬屬的一類輻鰭魚哦!也就是說海龍和海馬是“表親”。以及,中國所有的野生海馬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人叫它楊枝魚;或者因其形狀像馬鞭,又稱它為馬鞭魚;也因為其身體上的花紋像銅錢,還有錢串子之稱。海龍看起來皆有馬、魚、蛇的特征,甚至還有幾分像植物的“葉片”。
短吻粗吻海龍 (Trachyrhamphus bicoarctatus)? Andy / iNaturalist
虎紋線海龍(Filicampus tigris) ,
左圖 ?Lee Emery / iNaturalist Australia ;
右圖 ?Tony Strazzari / iNaturalist Australia
良好的保護色讓它看起來有些不起眼,而這或許與它的棲息地環(huán)境有關——海龍喜歡生活在沿岸藻類繁茂的海域中,常利用尾部纏在海藻枝上,或以上下垂直姿勢緩慢游動。它們以小型浮游生物為餌料,也常食小型甲殼動物(比如螃蟹、貝類等)。海龍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但以南海為最多,據(jù)記載有8種,其中以尖海龍(Syngnathus acus)、刁海龍(Solegnathus hardwickii)為主[9]。
英國英格蘭多塞特郡,尖海龍(Syngnathus acus)從長滿海草(Zostera marina)的海藻中探出頭來。
? naturepl.com / Alex Mustard / WWF
海龍 “生兒育女” 都是由“父親"進行,這在動物界也是屈指可數(shù)。雄海龍尾部腹面有由左右兩片皮褶形成的育兒袋,雌海龍交配時產卵于雄海龍之“袋”中,卵在袋里受精孵化。約經十多至20余天,小海龍便出世,但它不馬上離開“父體”,一直由“父親”照料長大,可謂“父愛如山”。
不起眼的“家園”
2021年,《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以封面論文形式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強研究員團隊牽頭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了關于草海龍附葉形成與牙齒丟失的演化機制,并首次闡明了海龍科魚類性別決定基因的產生和演化歷程。2023年,該團隊解析了葉海龍擬態(tài)特征形成的進化和遺傳學基礎,闡明其復雜性狀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并預測了未來氣候變化下海龍科物種適宜棲息范圍的演變趨勢,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論文發(fā)表于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前后兩篇論文為海龍科關鍵物種的科學保護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jù)[10]。
海龍常棲息于含有較多大型藻類的溫帶沿海水域,生活在礁石、沙床和海草草甸中。而且因其游動能力并不優(yōu)秀,活動范圍并不廣。又因其生存水域多為淺海或近海,易受人類過度捕撈、污染物及工業(yè)有毒廢水的負面影響。與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tài)系統(tǒng)相較而言,同屬典型“三大近海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海草床卻可謂是“不起眼的家園”。
海草床 ?Philipp Kanstinger/WWF
這樣一棵棵小草,卻有著大作用。雖然它們只覆蓋了0.2%的海底面積,卻具有強大的固碳能力,每年封存的碳可達全球海洋碳封存總量的10%-15%[11]。此外,因海草和海藻對于水質都比較敏感,它們的健康狀況也反映著當?shù)氐奈廴境潭取?/p>
保護海龍和它們的家園,并不該這樣“不起眼”。在我國,海龍在黃海、渤海廣泛分布,大多數(shù)成為了當?shù)厝说耐撂禺a,在一些地方,也會見到由海龍做成的旅游紀念品和魚粉。這些產品的來源常常為拖網(wǎng)捕撈和漁業(yè)兼捕(即意外捕獲)。在拖網(wǎng)乃至“一網(wǎng)打盡”的底拖網(wǎng)盛行的地區(qū),海龍科魚類乃至海草床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受到極大威脅。
在中國,海草主要分布在黃渤海和南海兩大海域,圖為卵葉喜鹽草。?小七
合理規(guī)劃限額捕撈、設立禁止使用拖網(wǎng)及底拖網(wǎng)的海洋保護區(qū)、改良網(wǎng)具、管控及處理工業(yè)污水排放、保護沿岸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都將對保護海龍和其棲息地有所貢獻。
而作為公眾,學習海洋知識、參與凈灘、垃圾分類,出游不留痕、不購買保護動物制品等都可以是我們所能盡到的一份力。
因為它們的家園,也是我們的家園。
一枚彩蛋
金翅大鵬斗那迦的實拍圖是不可能有了,要不......請大家以澳洲紅嘴鷗(Chroicocephalus novaehollandiae)斗虎紋線海龍(Filicampus tigris) 的組圖自行想象一下?
?numbat77 / iNaturalist Australia
資料引用及參考:
[1] 馮時.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00459194.
[2]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 龍:風中去來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互聯(lián)網(wǎng)檔案館),2010年4月,《科學人》雜志第98期
[4] 何新:〈龍鳳新說〉,《諸神的起源》,三聯(lián)書局,1986年
[5] 胡昌健:〈論中國龍神的起源〉,《中國文物報》第25期
[6]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7] 劉志雄、楊靜榮. 《龍的身世》 初版二刷. 臺灣商務. 2001-12. ISBN 957-05-1726-3
[8]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三:“《爾雅翼》
[9]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普文章《海龍》http://www.scsio.ac.cn/kepu/201011/t20101105_3004187.html
[10] 《海龍科物種適應性演化與保護研究取得新進展》
http://www.gzb.cas.cn/mtsm2017/202105/t20210508_6010467.html
[11] http://www.hgsmc.cgs.gov.cn/xxfw/dxkp/202306/t20230607_734983.html
[12] https://zh.wikipedia.org/zh-cn/龍
[13] https://www.marinespecies.org/aphia.php?p=taxdetails&id=127387
[14] https://www.marinespecies.org/aphia.php?p=taxdetails&id=218034
資料整理、排版 :小七
審閱 : Yimo
封面圖片:Liyuan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