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保護動態

堅定走在培育綠色公民的道路上

媒體:原創  作者:綠化基金會   專業號:綠化基金會 2023-06-07 15:19:07

中國自然教育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誕生、發展皆與社會生產、時代變遷相呼應。

自然教育以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結為直接目標,通過實現“人的健康與發展”和“自然的健康與發展”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目的。

自然教育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作用重大。在中國,隨著自然教育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生態保護行動中,成為“綠色公民”。

普通人如何成為一名綠色公民?為什么要培育綠色公民?記者采訪了蓋婭自然學校校長張赫赫和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宣傳部部長王西敏,他們以自身經驗為例,分享培育綠色公民的方法。

自然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為什么要培育綠色公民呢?答案之一便是自然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張赫赫介紹,“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的選擇造成了地球的負擔,在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我們每一個人以及我們所代表的家庭都不能推脫責任,我們每一位地球公民都應成為綠色公民。”

在自然教育發展初期,張赫赫及其所在的環境教育團隊所做的工作主要體現在“組織公眾到城市公園中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學習國外優秀的環境教育經驗”“翻譯出版相關書籍”“開展自然保護地巡展”等方面。

經過20多年的啟蒙和探索,2014年,環境教育團隊決定轉變為“蓋婭自然學校”這一全新方式。這一方式與之前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從“向公眾輸出環境教育理念”到“鼓勵個人主動參與到自然保護當中來”的轉變。

“傳統的環境教育傾向于直接向公眾展示‘污染’,從而讓公眾產生危機意識,然后參與到‘解決污染’的環節中。與之不同的是,蓋婭自然學校更傾向于‘自然體驗式的環境教育’,通過帶領公眾到自然中打開身體感官進行自然體驗,從而讓公眾意識到‘我就在自然系統之中’‘自然與我息息相關’,以此與自然產生正向聯結,形成守護自然的力量。”張赫赫說。

實際上,組成蓋婭自然學校的成員并非是有學術背景的專業人士,而是由參加過自然體驗活動的志愿者和家庭共同組建,在認同“自然體驗式”的理念后,他們積極主動地拿出自己的資源組建“自然教育企業形態”,并約定以“小額度、多股東、不分紅”的非營利模式運行。

這也是蓋婭自然學校所培育的綠色公民的標志:愿意為自然教育行為付費,愿意用自己的資源來協助自然教育公益事業開展。

為此,蓋婭自然學校尤其支持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體驗活動,作為組成社會結構的最小單元,家庭貢獻的力量往往比想象中更大。一些參加蓋婭自然學校自然體驗活動的家庭又共同組建了“親子團”,他們每月進行一次集會,從家庭出發,選定一個友善地球的生活主題,并慢慢形成社群力量。

除此之外,蓋婭自然學校還注重自然體驗師的培養,目前已經培養超過1000人。“不能讓參與者覺得離開了活動現場就脫離了自然,沒有導師就不認識自然了。培養自然體驗師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培養綠色公民是一件挺難的事,這條路目前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走,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地把公眾的力量調動起來,那這樣的路總會有小野花開出來。”張赫赫這樣說。

自然教育仍面臨挑戰

近10年來,中國自然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從自然教育機構的增長數量來看,2014年是自然教育機構的“跳躍式發展之年”,與2013年相比增幅達300%,近5年成立的機構占比51%,近3年新成立的機構相比之前3年的平均增長率為33.77%(來源于《2021中國自然教育發展報告》)。

那么,與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孩子相比,現在孩子的自然體驗經歷增加了嗎?

“有研究表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局部改善,整體減少’。尤其是有些城市出現了小學生在課間時不被允許到操場玩耍的現象。當然,這不是某一位老師或者某一個學校造成的,而是社會向學校傳遞了緊張的安全壓力后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王西敏介紹。

這向自然教育提出了挑戰。

自然教育本質也是“教育”,且自然教育從業者應當堅信正確的自然教育理念和活動一定能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正向的引導作用。

當前,一些有科普職能的機構或從業者并沒有深度地接受、踐行自然教育理念,而是執著于“舉辦多少次活動”“有多少人參加”“開發多少課程”等數據,更多地選擇做“產出類”科普工作,很少關注到每一位參與者背后對自然的感知程度以及活動是否能達到“改變人的行為”的效果。

王西敏以上海辰山植物園自然教育活動為例,分享了自然教育機構和從業者應該努力的方向——從無所不知的專家型轉變為啟發他人的協助型。

辰山植物園與學校老師合作開展了給校園植物掛銘牌的活動,“我們不硬性要求學生必須學習植物知識,而是從香樟、懸鈴木等身邊的植物入手,幫助孩子們真正看見、感受到這些植物與我們共享一個生活空間。至于植物知識,網絡世界如此發達,只要激發出孩子們的興趣,他們自然可以輕松查詢到。”王西敏說,“在活動過程中,有些學生放棄了我們準備的不銹鋼銘牌,轉為自己親手制作各種材質的植物銘牌。這些不夠結實的銘牌成了教師和孩子們的寶貝,他們并不怕銘牌被損壞,因為即使損壞了,也會有新一年的同學重新制作。這樣的話也就有更多的孩子參與到這項活動中。”

辰山植物園的另一個成功案例在于“一張小提醒卡撬動觀念大轉變”。

植物園內通常都有漂亮舒適的草坡,小朋友們看見了往往喜歡在草坡上“滾一滾”,但是家長常常允許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卻因為“臟”或“危險”等原因阻止孩子們的打滾行為。

植物園工作人員直接向家長提出“請您允許孩子在草地上打滾,孩子與自然接觸有很多好處……”顯然并不是一個好辦法。

于是,辰山植物園設計了一張提醒卡,上面是“12歲之前可以在上海辰山植物園里做的30件事”,并巧妙地把打滾放在第二位,沒想到一張小小的提示卡一經設立便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類似打卡式的“兒童植物園游覽指南”讓打滾這件事變得很受歡迎。

究其原因,依然是自然教育從業者始終要將自己放于“啟發型”而非“專家型”位置。

未來,我們都將是綠色公民

自然教育需要持續的進化、革新,也應該在培養綠色公民的道路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自然教育逐漸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部分省份紛紛頒布鼓勵加大開展自然教育的文件,政策利好優勢不斷疊加,自然教育正面臨蓬勃發展的新時機。

林草系統尤其深度參與到自然教育建設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搭建了最好的自然平臺和自然課堂,為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并轉化成自覺行動助力。

自然教育發展到今天,還有一大特色在于自然教育從業人員構成并不是以環境背景專業人員為主,而是由媒體人、教師、律師等社會各行各業熱愛自然的人共同組建而成,呈現多元化學科背景。這也是隨著自然教育發展,中國公民積極參與生態保護的生動案例。

當我們在談論未來時,未來已來。現在,科學界進一步確認人類活動已經造成氣候系統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未來的浪潮正席卷而至,不會等誰做好準備。實際上,現在和未來的界限也并不清晰,不管是社會、自然教育從業者,還是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沒有誰能夠置身事外。

時代已經向我們提出了全新的命題,而我們則以自然教育為基,時刻準備著,接受挑戰。(果叮咚)

閱讀 736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