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保護界動態 > 保護動態

不管在哪里,太陽總有辦法照到我們

媒體:原創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會   專業號:世界自然基金會 2025-09-05 20:19:04

“太陽總有辦法照到我們,不管我們在哪里。”

從諾獎作家石黑一雄的《克拉拉與太陽》,到 2024 年布克獎被頒給英國作家薩曼莎·哈維(Samantha Harvey)的氣候小說《軌道》,再到今年海伊文學節(Hay Festival)開設首屆長篇氣候小說大獎,氣候變化正在成為文學世界中重要的敘事線索。它激發作者們的創作靈感,同時也啟發大眾再次思考:氣候危機的時代,我們要如何自處,又要走向怎樣的未來?

“再生”創作征選三年來,持續支持漫畫、非虛構與虛構等領域的創作者,圍繞氣候與能源議題展開探索。項目不僅為創作與調研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每年還組織創作者走進可再生能源產業一線,通過實地參訪與學習,更加深入地理解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路徑——能源轉型及其具體實踐。由此,創作者們得以在文學與漫畫作品中,構建出更具現實感與想象力的氣候敘事。

在繼去年的海上風電之旅后,今年八月,我們延續“再生”走入現場的傳統,與 2025 年度的項目導師陳楸帆、陶朗歌,創作者陌那、依蔓、陸邖、四毛榴蓮一起,來到了光伏產業生產一線的成都。

在來到成都以前,我們從未想過,四川盆地——這個全國年日照時數排名靠后的地區,竟會與太陽能緊密相連。直到抵達后才發現,如今的四川,早已是光伏產業的一片熱土。這里的光伏原材料多晶硅產量占全國的 20%,全省 32 家光伏生產企業、28 家應用企業,覆蓋光伏全產業鏈環節,綜合產能位列全國前三。而我們此行參訪的通威,更是全球光伏行業中首家躋身世界 500 強的企業。除了光伏產業的落地生根,成都更是將源自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圖騰作為城市形象標識,延續著三千年前先民們對太陽能量的崇拜、向往與想象。

樂山永祥高純晶硅生產基地

能源轉型的“光”

第二天的行程中,我們前往通威旗下通威太陽能、永祥股份分別位于成都和樂山的生產基地。創作者們在緊湊的參觀中,系統性地了解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脈絡、核心技術以及創新模式。原本抽象的能源轉型概念,在鮮活的產業發展故事中逐漸具象化,而關于技術與“光”的想象,也因此多了一層可靠的現實支撐。

從 1839 年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首次發現“光生伏打效應”,到 1954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成功研發出光電轉換效率達 6% 的實用化硅光伏電池:從 1971 年,中國自主研發的“實踐一號”衛星搭載首塊國產硅光伏電池成功發射,到如今中國光伏實現制造規模、裝機量、發電量三項世界第一。時光在展柜與不同年代的光伏產品中流轉。隨著智能制造的普及與技術突破,光伏正逐漸具備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條件,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力量。

從電力投入產出比與減排效果來看,以 1GW 的光伏組件為例,從原料硅礦的提煉到最后完成組件,整個生產過程總耗電量達 2.85 億度電,而 1GW 光伏組件一年能夠實現的發電量是 13.87 億度電。這意味著,投入使用后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光伏組件所有的生產電力成本就會全部回收,此后 30 年的生命周期將全部是收益周期。而生產 1GW 光伏組件所產生的碳排放是 16.43 萬噸,相較同等發電量的化石能源,能夠減排 74.43 萬噸,30 年累計減排就可突破 2,200 萬噸。

除此之外,中國光伏技術還為光伏的普及與應用持續提供低成本的解決方案,使得光伏發電的成本在 10 年間下降 90% 以上,達到傳統燃煤發電相當的水平,助力光伏“平價上網”,加速能源轉型的實現。比如永祥股份獨創研發的“永祥法”,就使多晶硅生產成本從十幾年前的 20 多萬元/噸,降低到如今的 4 萬元/噸以內,光伏組件的成本也因此獲得大幅度降低。

展示中的高純晶硅料

在展廳內,我們獲得近距離觀察硅料的機會,導師和創作者們帶著新奇的目光,伸出手觸摸到想象了許久的高純晶硅棒:鉛灰色的柱狀體,表面光滑沒有粉末,邊緣鋒利。大家一邊摩挲著手指皮膚留下的觸感,一邊重新建立對這種能帶來綠色發展的礦石的新認知。

“光”帶來的綠色想象

能源轉型的希望不僅體現在光伏技術的進步,光伏發電的創新應用也極大地開闊了創作者們的視野與想象。

展廳中的一座“光伏小屋” ,成為了將清潔能源帶入千家萬戶的縮影。通過展示模型我們了解到,在一個 200 平米的空間里,光伏板可以直接驅動小屋里的空調和地暖等供電設備。以中國的一個六口之家為例,一個月用電量大約 1025 度,平均每天 34 度,只需在 60 平的屋頂上安裝 24 塊光伏板,就可以在晴天狀況下,每天穩定輸出 50 多度的清潔電力,每月在維持小屋日常用電的基礎上,還有多余的電量被儲存下來,在陰雨天氣時持續為小屋供電。

除了工廠屋頂的分布式光伏和尋常百姓家的“光伏小屋”,“光伏 畜牧”“光伏 漁業”等模式還將光伏應用的場景拓展到了西北大漠與東部沿海,繼續豐富著我們對于“光”的綠色想象。

在參訪的最后一天,通威新能源戰略管理首席專家唐霖,就以“光伏 漁業”為例,為我們講述了“上可發電、下可養漁”的“漁光一體”發展模式——通過篩選優質水面資源,并以確保電力消納為前提,展開新型水產養殖模式,在降低光伏系統裝機成本的同時,為漁業養殖提供清潔、穩定的電力,從而養殖出更加健康有機、高品質的水產品,實現“漁、電、環保”三豐收。

通威漁光一體智慧運營平臺

通過漁光一體智慧運營平臺,我們看到,截至目前,通威在全國 56 座基地電站,已累計產出了超 200 億度的清潔電力。與此同時,這些“漁光一體”基地每年產出健康優質水產品;其中,東營“漁光一體”生態園,更是以其周邊休閑旅游的配套資源,獲批國家 3A 級景區。

城市里,光伏通過建筑、基礎設施,把綠色融入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農村,“光伏 ”模式,不僅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也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

跟著“光”,探索故事的可能性

伴隨著專家的講述,創作者們沉浸在能源產業一線正在發生的驚人變革中,是導師陶朗歌的提醒,再次把大家拉回到這趟旅程出發的原點:作為講故事的人,我們如何把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這些既復雜又專業的問題講清楚,如何創作出大眾可以感受得到、理解得了的故事?

導師陳楸帆基于他過往在科技領域的工作經驗,以及在環保和氣候議題下的創作經驗,向大家分享了他的想法:氣候變化關系到人類,甚至整個自然界和星球的命運,不光是產業和企業端要做變革,作為生存在這個星球上的每個生靈、每個個體都要直接地做好準備。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漁民、農民怎么辦?企業的股東、高管要做什么?城市里生活的上班族又有什么視角?這些個體的生活、生命、情感,都可以在這個更大的變局中被展現出來,由小見大,通過不同的側面,我們的故事也可以變得非常立體。

其實,“再生”創作征選三年來,一直與創作者們用實際行動實踐著兩位導師提出的問題與思考路徑。從礦區的家族故事,到海上風電員工的日常;從都市人的氣候焦慮,到末世人與“系統”的瘋狂想象,歷屆“再生”創作者們用他們的作品,探索故事的可能性,也探索著未來的可能性。

而最終,無論你所相信的故事與未來是怎樣的,正如通威股份首席可持續發展官朱子涵博士所說,在面對今天世界此起彼伏的沖突、博弈、危機和永恒的不確定,可持續發展可以成為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作為人與人、社會與社會彼此合作的“橋梁議題”,它最終一定會彌合分歧與沖突,成為大家不得不坐在一起、走在一起的理由。

一行人觀看生產基地介紹

參訪行程的尾聲,我們又跟創作者們聊了聊他們對本次參訪學習的感悟與思考,把它分享給所有關心氣候變化與能源、關心創作的朋友們。

陌那

在成都通威總部的光伏展廳,看到一種充滿科幻感的現實圖景:無人車間里,智能運輸車無聲滑行,機械臂精準地抓取光伏電池片,構建了一個精妙自動運轉的系統。

這是一個理想模型,展示了人類應對氣候危機所能調動的巨大創造力,也促使我們去思考:能源轉型背后,人的位置在哪里?展廳之外,順著清潔能源流動的方向,非虛構寫作有機會連接起宏大與微觀,科技與日常,精密秩序與人的不確定。希望能在我正構思的《風口的小鎮》中,找到線索,找到具體的個人、生活的細節與曖昧的情感。在成都的所見,為這個關于“風”的故事,提供了一個關于“光”的參照系。

依蔓

在這次成都走訪之前,“光伏”對我而言更多是新聞上的字眼,或者僅僅是一塊塊太陽能板,我在牧民森林里的家見過,上個月在由“再生”計劃支持的朗伊爾城的實地調研中也見過,小鎮上的一些房頂會安裝黑亮的板,它們在北極的極晝中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地吸收光能。但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中國光伏產業已經發展得如此成熟,高度智能化,無論從技術還是產能上都在世界光伏產業中占據決定性的位置。參觀的時候忍不住想,會不會在北極朗伊爾城小鎮里看到的某一塊太陽能板,就來自這一次造訪的廠區?盡管一塊太陽能板會在北極的極夜中,失去從太陽獲取能量的能力,但向善的技術本身,為人類實踐更好的與這顆星球的關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受到這次走訪的啟發,我也會在這次計劃的寫作中更關注“可持續能源”的落地實踐,不僅僅關心政策和理念,更關注善的愿望如何或即將如何落成現實。已成現實并切實在創造改變的實踐,讓人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和樂觀。

陸邖

跟隨“再生”項目組的導師和朋友們一同前往成都,是一次難忘的旅程。這段行程讓我收獲了新的知識與思考。當我在返程途中拿著沉甸甸的贈書時,心中油然而生一種奇妙的聯結,手中的兩本書都包含著“未來”“能源”幾個字,而我所參與的“再生”項目,似乎正與這幾個字緊密相扣。那一刻,我更清晰地意識到: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不僅關乎當下,更關乎未來的方向。

在參觀工廠和智能車間時,我第一次走進生產一線,了解了太陽能電池板從原料到成品的制造過程。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家企業從魚類飼料起步,卻能在幾十年間轉型進入光伏產業,并提出“漁光一體”模式,將水產養殖與清潔能源結合,展現了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可能性。

作為 AI 數字創作者,我也在思考如何將這些體驗轉化為影像與敘事。自動化設備的律動、能源轉化的路徑、人與環境的關系,或許都能成為素材,在藝術創作中以新的形式再生。

未來的創作,我希望能通過相關主題的作品,去探索人類與能源之間的隱喻性聯系。讓觀眾感受到:可再生能源不僅是產業的革新,也是人類與自然重新建立關系的一次嘗試。

科研創新成果

四毛榴蓮

此次與“再生”項目組的導師和創作者們一同前往成都,收獲頗豐,這是第一次近距離從根部走進新能源的體驗。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參觀工廠的智能車間時,看見大量的智能運輸車和各種智能機器時,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震撼,信息時代有時候只停留在隔層的視覺上,當真正親眼所見智能機器有秩序高效地工作著時,我感嘆著科技的進步、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進步,才有新能源的出現,給環境帶來了新的希望。

其次是“漁光一體”的模式,讓我很觸動,當魚兒在水里自由生長時,頭頂的光伏正在以強勁的力量吸收著陽光,當我看見廣闊純凈的水面上一排排藍色的光伏面板和醒目的減碳數字時,我似乎看見了一片綠色的森林,想象著自己呼吸著純凈的空氣。

但同時我也思考著企業和普通人的連接方式,作為普通人我們似乎難以有這樣的機會去了解以及購買大批光伏產品,那回歸到生活,我們又要以如何的視角看待新能源呢?

這次專程回了老家一趟,看見大片茶園上也布滿了光伏面板,新能源已經普及到了村鎮,還是挺讓我為之驚訝的。我會將此看作一種希望,也希望將此以一種生活化的角度融入作品當中。

感謝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對于“再生”創作征選計劃

四川之行的大力支持

圖片

閱讀 106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