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5年!廣西再現曾宣布滅絕的東黑冠長臂猿,我國境內僅33只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征文賽
在地球上,稀缺動植物的重現對人類來說,是一個非常驚喜的消息,可以說是太難了,畢竟如今在全球范圍之中,生物種群都在大規模的減少之中。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已經減少了68%,并且僅限于1970年到2016年的時間段,2016年之后,全球生物種群的減少并沒有停止,依然保持之中。
所以地球生物種群的減少,給人類也是敲響了“警鐘”,一旦生物群體消失或滅絕達到了“臨界點”,那么對人類的波及也會必然發生。而近些年來,為了緩解生物種群的下降趨勢,人類也加大了保護力度,而我國就是全球野生動植物群保護——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包括在2021年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了非常多的稀缺性生物出現,而這兩天,廣西又傳出來了好消息。
曾被宣布滅絕的東黑冠長臂猿出現在廣西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東黑冠長臂猿如今全國僅廣西存在,該物種在20世紀50年代,曾被宣布在地球上滅絕,而直到2006年的時候,我們再次發現它的足跡,才確定出東黑冠長臂猿根本沒有滅絕,可以想一想,這么多年,東黑冠長臂猿一直與人類“相距很遠”,這也說明了它們的警惕性非常高,不期待與人類共存,當然這也算是生物的習性,畢竟有人的存在,它就可能受到威脅,
而2006年也是在我國廣西百色靖西邦亮村發現它的足跡,所以東黑冠長臂猿確實屬于廣西的特有生物種群了。而如今也是相隔15年了,根據人類已知的情況來看,全球還有一個國家有它的分布,那就是離我們非常近的越南,如今全球僅存在東黑冠長臂猿140余只,而我國境內也僅33只,其余在越南境內,所以相當于是一種跨境生物種群。
由于人類對該物種發現的時間比較晚,所以關于東黑冠長臂猿的材料非常少,全世界至今沒有任何東黑冠長臂猿的標本或者人工養殖活體。而如今在全球也只能在中越邊境上的這一片雨林找到,所以真的太不容易了,未來等待該生物種群擴大,可能大家還有目睹它風采的可能性,但是如今是不可能,保護都來不及了,非常稀缺,稀少。
東黑冠長臂猿是什么生物?
東黑冠長臂猿其實就是我們說的“黑冠長臂猿”,它還有黑長臂猿,印支長臂猿,冠長臂猿等說法,該生物總計有4個亞種,其中三種都在云南分布有。一般來說,該生物體長45-64厘米,平均體重5.7千克,最高可達8千克,而雌性與雄性的外表差別非常大, 它們身體上的顏色就是識別的點,雄性基本上全身都是黑色的,而雌性的毛色從黃灰色到淡棕色都有。
所以該生物的特點還是比較顯著,對雌性雄性的識別度還是較高。改啥呢顧問主要棲息于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之中,在海拔100-2500米都有它的分布,一般以鮮嫩的樹葉、花苞和果實為食物。該生物屬于群居性的物種,一般每群有6只,甚至10余只,但是該物種又是獨特的“一夫一妻制”生物群體。
也就是說,就算是屬于“群居”,但是也是遵循“一夫一妻”的配偶方式,所以這樣的生物種群在全球都比較少見,也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該物種群體才會這么少, 并且一年也只能生1胎,一胎1仔,稍微久遠一點,甚至要幾年才會生1胎,所以整體的種群規模并不大,如今該物種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屬于極危群體,這就是該物種的基本情況。
為何該生物種群這么少?
很明顯,這個問題不用說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一般來說,生物種群的減少都少不了人類的因素在里面,包括東黑冠長臂猿也是一樣的,就是因為棲息生境的縮小,改變的原因,導致了物種群體的大規模減少。根據數據顯示,其分布的生活棲息地,如今已經喪失了75%,所以根本沒有辦法生存。其次就是偷獵、種群分布的不連續以及種群小、繁殖率低等導致物種群群體減少。
這也是為何我國要加大對東黑冠長臂猿保護的原因,只有恢復它們的生活棲息地,這些生物種群才可能擴大。當然這也是如今我國面臨滅絕物種之中,風險性最高的物種之一。所以保護起來是我們如今最為關鍵的問題。
當然,近些年來,我國加大對物種群體的保護,已經看到了成效,例如大熊貓,金絲猴等特有生物種群的擴大,我們也看到了野外種群的快速增長,所以對東黑冠長臂猿的保護,只要加大力度,那么恢復種群也是遲早的事情,這個是不可否認的。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