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了解紫檀:紫檀的自然歷史、地理起源與木材特征
一、自然歷史與地理起源
無論在東方的中國和日本,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紫檀木都擁有著特殊的影響力,因為這種硬材不僅只是高級家具和樂器的優(yōu)質(zhì)用料,在許多方面還有大量的利用價值,并在各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很長歷史時期都有對它的使用記載,因此可以說,在木文化中,紫檀是極富傳奇色彩的。
1.1紫檀的名稱與命名人:
物種學名是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隸屬于豆科Fabaceae(哈欽松分類系統(tǒng)定名為為蝶形花科),紫檀屬Pterocarpus spp.(紫檀屬樹種因莢果有翼,故該屬學名為Pterocarpus),而作為中文名卻出現(xiàn)了因時間推移的多個名稱:紫旃木,紫真檀,紫檀,印度紫檀(青龍木),檀香紫檀等等,現(xiàn)在知道其實有的名稱本是指檀香木而并非是紫檀。根據(jù)紫檀的拉丁文學名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其中文名應定為檀香紫檀較為適合。這個物種正式命名的時間是1782年,以下簡要介紹一下命名人:
小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 the Younger出生于1741年1月20日,是瑞典博物學家、世界近代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林奈CarolusLinnaeus之子,常被稱為Linnaeus filius,因此在植物學名命名人縮寫中記作L.f.,以同其父相區(qū)別。年輕時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求學,后在該校任職。小卡爾?林奈的主要工作是維護和管理其父的所收藏的大量生物物種和礦物標本,并整理成著作。他于1783年11月1日病逝,之后林奈家族的標本藏品由英國人詹姆斯?愛德華?史密斯爵士收藏,并在倫敦組織成立了林奈學會。
曾用拉丁名:
Santalum rubrum hort., nom. illeg.
Lingoum santalinum (L.f.) Kuntze
Pterocarpus santalinus Buch.-Ham. ex Wall.
Pterocarpus santalinus Blanco
可見紫檀曾經(jīng)被誤當做檀香木的一個品種。紫檀的商品名一般可叫做“紅檀香木(Red sandalwood 、Red sanders)”,究其原因可能是人們總是習慣將這種木材當做檀香木的替代物使用,盡管這二者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以下是一些國家的叫法:
Saunderswood、Red sandalwood、Red sanders(英語國家),
Bois de santal rouge(法國),
Rotes sandelholz(德國),
Sandalo rosso(意大利),
R?d sandelved .(丹麥),
Sandalo vermelho(葡萄牙和巴西),
Sándalo rojo(西班牙),
Rood sandelhout(荷蘭),
Sandal-e-Ahmar(阿拉伯語音譯),
Sandal Surkh(波斯語音譯)。
此外,一些學術(shù)專著中還習慣使用學術(shù)用名:主要有Pterocarpi Lignum、Santalum rubrum、Lignumrubrum、Rasura Santalum Ligni、Red Santal Wood。
醫(yī)藥用名:Rakta Candana。
因紫檀木材常呈現(xiàn)鮮紅色,故又有紅寶石木(魯賓木Rubywood)之美譽,在西方國家又常將其叫做阿爾馬格(Almug、Algum),這個名字應當是來源于猶太希伯來語對紫檀的稱謂:Almuggiym、Alguwmmiym(音譯)。相傳在西元前十世紀以色列國王所羅門從傳說中的地方俄斐(Ophir)輸入了大量的黃金、寶石和紫檀木(Almug wood),用來裝飾他在耶路撒冷的圣殿。
作為紫檀產(chǎn)地印度的梵文(Sanskrit)的音譯名稱有:
旃檀Chandanam,Chandanum,埃拉旃檀Erra Chandanam,拉克塔旃檀Raktachandan,Rakhta chandanah,Raktagandhamu,阿伽盧旃檀Agarugandhamu,Agarugandha,克希德拉旃檀Kshudrachandana,庫旃檀Kuchandana,哈里旃檀Harichandana,阿卡Arka,庫西卡姆Kushikam,旃檀帕納卡Chandamanpanaka。
以上梵文名來源于印度各土邦和不同民族對紫檀的叫法,以下是印度各地區(qū)名稱:
印地語(Hindi)和孟加拉語曰:拉旃檀Lal chandan,拉克塔旃檀Rakhtachandan;
北印度坎拿達語(Kannada)名稱有:坎普霍尼Kempuhonne,阿伽盧Agaru,坎普岡達Kempugandha;
通行于西南部喀拉拉邦馬拉巴爾海岸的馬來亞拉姆語(Malayalam)稱呼之:蒂拉帕尼Tilaparnni,帕特蘭加Patrangam;
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馬拉提語(Marathi)喚之:坦巴達旃檀Tambada chandana ;
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稱之為:拉坦賈里Ratanjali(指紫檀木提取物);
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所使用的泰米爾語(Tamil)稱呼為:桑薩那文加Santhana vengai,森桑達卡阿蒂Sensandakkattai,皮卡納姆Picanam,皮達加塔姆Pidagattam,薩利亞姆Salliyam,西瓦普旃檀Sivappuchandanam。
安得拉邦當?shù)赝ㄐ械奶┍R固語(Telugu)名有:阿伽盧旃檀Agarugandhamu,埃塔旃檀Ettachandamu,旃檀Chandanum,Shandanamu,拉克塔旃檀Raktachandanamu,Raktagandhamu,庫旃檀Kuchandanamu,亞拉Yerra。
與印度相接壤的尼泊爾亦稱拉克塔旃檀Rakta candan;
緬甸名:納薩尼Nasani,桑達庫Sandaku。
而中文名“紫檀Tzu-t’an或Zitan”與印度名“旃檀Chandan(‘旃’音同‘詹’)”屬同源詞。
1.2地理分布、生長環(huán)境與植物學特征:
紫檀屬分布于全世界熱帶地區(qū),在印度只有四種紫檀屬樹種,其中安達曼紫檀(Pterocarpus dalbergioides)為常綠喬木,僅見于安達曼群島;印度紫檀(P.indicus)天然分布于馬來半島的馬來亞,被引種至安達曼群島,西孟加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囊狀紫檀(P.marsupium)為落葉喬木,通常見于德干高原山區(qū)的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北方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以及西高止山脈地區(qū);檀香紫檀(P.santalinus)是落葉喬木,天然林只見于于印度半島東南部東高止山脈南段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的100公里×60公里范圍內(nèi)的約20萬公頃區(qū)域,這一地區(qū)包括古德柏(Cuddapah),奇圖爾(Chittoor),內(nèi)洛爾(Nellore),科努爾(Kurnool),蒂魯帕蒂(Tirupati),帕拉馬南(Palamaner),維薩卡(Visakha)和普拉卡薩姆(Prakasam)等地區(qū)或下屬行政單位。
有的印度學者認為在與安得拉邦接壤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北部阿爾果特(Arcot),京格爾佩特(Chingelpet),薩勒姆(Salem),達馬普里(Dharmapuri)以及卡納塔克邦(Karnataka)的達瓦拉揚德加(Devarayandurga),桑德爾(Sandur),卡帕卡帕里(Karpakapalii MPCAS),西莫加(Shimoga)等地區(qū)和印度東南部的本地治里中央直轄區(qū)(Pondicherry)都有檀香紫檀林的分布,并延伸至斯里蘭卡。
現(xiàn)在,已將紫檀木引種至亞洲其他的一些熱帶地區(qū),如印度大部,尼泊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中國華南等地。
紫檀樹生長于海拔150~900米的多石低山丘陵斜坡和陡峭山巖上的熱帶干旱落葉林中,適應非常淺的褐色、沙質(zhì)肥沃土壤和碎礫土層中,而在粘土層中則極少出現(xiàn)。喜光,不耐陰暗和潮濕,因為分布區(qū)域有限,又受人為活動壓力的影響,所以數(shù)量少。據(jù)印度蒂魯帕蒂(Tirupati)林業(yè)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明,天然紫檀林幾乎全部分布于古德柏(Cuddapah)地區(qū),82%位于石英巖區(qū),其余在頁巖區(qū),石英巖區(qū)是紫檀林密集分布的重要區(qū)域,多由古老的太古代花崗石組成,認為這些在太古代地質(zhì)層中形成的存在于石英巖中的礦物元素非常適宜于紫檀木的生長。有些林地有超過30%的林木蓄積量由紫檀組成,印度安得拉邦的學者在東高止山脈南部納勒默拉-西沙查拉姆-尼奇蒂丘陵地區(qū)(Nallamalais-Seshachalam-Nigidihill)的物種調(diào)查研究顯示檀香紫檀在西沙查拉姆(Seshachalam,北緯13°30′~15°,東經(jīng)78°45′~79°39′)丘陵有較為明顯的物種豐富度,特別是位于古德柏地區(qū)約22公頃的斯里蘭卡馬來森林保護區(qū)(Sri Lankamalai forest reserve.東經(jīng)78°58′,北緯14°28′)。較高等級的紫檀木生長于Bairenkonda 地層中(二氧化硅和鉀含量較為豐富),其中包括蒂魯馬拉丘陵(Tirumala hill)(鉀含量高)和薩特亞文度(Satyavedu)地區(qū);而低等級的紫檀木產(chǎn)出于以河流沖刷沉淀物為主的Cumbum 地層中(主要富含鐵、鈉、鈣、鋁),包括卡文廷那加(Karvetinagar)地區(qū)和塔拉科納(Talakona)地區(qū)。
紫檀樹體是中等尺寸的落葉喬木,具有直立的樹干和較為濃密的圓形樹冠,在自然條件下,樹木胸部周長可達1~2米,高7.5~12米,8米高的植株胸徑可達50厘米以上。印度科考工作者在奇圖爾(Chittoor)地區(qū)西沙查拉姆丘陵下的亞納迪族(Yanadi)村落塔拉科納(Talakona)記錄檀香紫檀高可達22米,但仍然相對囊狀紫檀(25米)為低,在此地區(qū)的伴生樹種主要有欖仁樹(Terminalia spp.),娑羅雙(Shoreaspp.),榆綠木(Anogeissus spp.),蒲桃(Syzygium spp.)等。紫檀的樹皮為黑褐色,1~1.5厘米厚,表面裂為多小塊,刮去樹皮后,為淺黃色并有大量粉紅色條紋,滲出豐富的紅色粘稠樹膠。幼樹生長迅速,即使在不良土壤環(huán)境下,三年生樹高也可達5米。樹干內(nèi)常有不規(guī)則空洞。這種植物相互間距離不緊密,分布較為稀疏。建議種植于磚紅色土,石英頁巖和石灰?guī)r中。
葉為復合狀,通常具三小葉,偶四至五片,長7~18厘米,寬4~8厘米。小葉卵圓形或略呈心形,全緣,頂端圓滑或略具缺口,整體平整,革質(zhì),具光澤、葉脈,無毛,葉底部被灰色茸毛,直接生于葉柄上(具柄三出葉)。葉片一月份開始落葉直至三月中旬,在干旱地區(qū)落葉更早,三、四月份開始長新葉。
花大,2CM長,黃色,直接生于主軸或側(cè)枝上,腋生或頂生;復總狀花序(圓錐花序、散穗花序);蝶形花冠,旗瓣倒心形,直立,互成反射,齒狀和波紋狀,邊緣明顯齒狀;花脊長橢圓形,短,有時膨大;花雙性,雌雄同體。每年旱季開花一次(三月底至五月底),在午夜開花,自授粉,下風傳播,結(jié)果率僅為6%。
莢果亞圓形,基生,扁平4.5~9厘米長,窄翼狀略有卷曲,有短尖頂,長約1CM。內(nèi)含種子通常1粒,很少有2粒,1~1.5厘米長,紅褐色,略呈腎形,有堅韌光滑的革質(zhì)外殼。5~9月為果期,但成熟期在第二年的2~3月,2~5月間收集種子,在陽光下曬3日,儲存于黃麻袋中,可保存一年。
1.3歷史記載及相關觀點
1.3.1歷史記載及傳說
早在晉代至唐宋時期就已經(jīng)有關于“紫旃木”或“紫真檀”的記述,認為這種木材來自于中南半島或西藩,但現(xiàn)在已發(fā)現(xiàn)這些文獻所描述的應多是指檀香木。明《新增格古要論》及明末清初《廣東新語》中對紫檀的表述可認為確指紫檀木,因為這些資料內(nèi)容已經(jīng)說明了這種木材的紋理,染色和比重等特征,均與現(xiàn)在所使用的紫檀木特點相一致。清中期及之后,因大量使用紫檀木制作家具及工藝品,并造就了紫檀家具的一個輝煌時代,所以這一時期的相關記載也因時事而豐富,其中回贈國外元首的禮品中也包括了紫檀木制品。
在西方歷史中,相傳距今約3000年前的古代以色列所羅門國王時期,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建筑裝飾中使用了紫檀木。據(jù)記載,當時的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訪問以色列,率領駝隊,從傳說中的地方俄斐(Ophir)滿載金銀珠寶和香料(包括紫檀木)進貢給所羅門國王。
1.3.2紫檀木樹種及產(chǎn)地的爭議
現(xiàn)在我們研究古代的有關文獻記載,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檀香木(Santalum spp.)與紫檀木(Pterocarpussantalinus)的名稱和產(chǎn)地相互混淆,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無論是檀香,還是紫檀,它們的原產(chǎn)地和名稱都非常接近或相似。在我國古代和近現(xiàn)代文獻中,大多將紫檀木的原產(chǎn)地范圍界定為國內(nèi)兩廣、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一帶,其中可能的錯誤是將中轉(zhuǎn)地當做產(chǎn)地,因為從印度南部所出產(chǎn)的紫檀木通過水路或陸路來到中國要經(jīng)過馬六甲,暹羅,柬埔寨,越南,緬甸和兩廣等地區(qū);另一種是將古人對檀香木樹種及其產(chǎn)地的表述誤解為紫檀木,因檀香木的梵文名音譯“Chandan或Chandana”與紫檀的梵文名十分相似,古文中的“旃檀”或“紫旃檀”屬于印度梵文音譯,多指檀香木(色深者稱“紫檀香”、“紫旃檀”)。印度作家菲舍爾和拉賈戈帕?夏蒂依據(jù)古代印度圣典認為“Chandan(旃檀)”一詞應是從印度所獨有的紫檀木(Pterocarpus santalinus)名稱而來,若是如此,檀香木名看來還是起源并借用了紫檀木的名稱。
檀香木出產(chǎn)地地理區(qū)域比紫檀木大得多,包括了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特別是松巴島和帝汶島)和大洋洲的很多地方。其中較為優(yōu)質(zhì)的檀香木是指真檀香,亦名白檀(學名Santalum album),這個樹種主要生長于印度和印尼松巴島,帝汶島等地,又以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邁索爾(Mysore)地區(qū)出產(chǎn)的品種因單位體積精油含量高而最為著名,國人將這種檀香木稱為“老山檀香”。邁索爾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檀香油制造和貿(mào)易的中心,現(xiàn)在這種地位因檀香資源的減少而受到動搖。但是在許多文章中,將邁索爾描述為紫檀木的出產(chǎn)地,雖然此地與紫檀木產(chǎn)地安得拉邦的東高止山脈南端較為接近,卻并沒有證據(jù)表明在邁索爾也同樣生長有紫檀,所以筆者認為將印度邁索爾和帝汶等南洋群島地區(qū)作為紫檀木的出產(chǎn)地都是將紫檀與檀香的生長地相互混為一談的錯誤結(jié)論。
與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同屬的印度紫檀(Pterocarpusindicus)也曾被認為是紫檀木(又名青龍木),這種觀點原先見于國內(nèi)有的學術(shù)辭典和家具研究專著中,后經(jīng)過許多木材學家的考證已將其更正。印度紫檀分布范圍較廣,這種木材過去出口量較大的國家為菲律賓,該樹種是菲律賓的國樹,稱為“納拉Narra”或“血木Bloodwood”;印度,緬甸和安達曼群島所出產(chǎn)的印度紫檀材質(zhì)較好,顏色深而比重大,商用名叫做“緬甸黃檀”或“安達曼紅木”;生長于印尼東部馬魯古群島的印度紫檀被視為變種,因多樹瘤而成為珍貴的裝飾用材,以當?shù)厥层耄ˋmbon或Amboyna)而命名為“安波那”;其他地區(qū)的印度紫檀因木材顏色淺,密度小均被認為屬于輕花梨。我國華南有些地區(qū)引種了印度紫檀作為街道行道樹。印度紫檀也富含有紫檀素,亦被用于提取染料物質(zhì),在此方面可作為檀香紫檀的替代物。
由于歷史習慣的不同,在日本和中國南方少數(shù)地區(qū)把東南亞產(chǎn)黃檀屬(Dalbergia spp.)的一些樹種的木材當做紫檀,如紫紅色的交趾黃檀,紫褐色的巴里黃檀和紫灰褐色的闊葉黃檀被稱作“紫檀”、“印尼紫檀”、“廣葉紫檀”等。國內(nèi)廣西等地還有把小葉紅豆(Ormosia microphylla)的紫紅色心材叫紫檀的,是因為木材顏色與紫檀相似,但材質(zhì)不可相提并論。
生長于印度東北部孔雀豆(Adenanthera pavonina)也被叫做Red Sandalwood(與檀香紫檀商用名相同)或FalseSandalwood(中譯名:假檀香木,說明并非紫檀,以示區(qū)分),心材較紅,并同樣具有染色用的紫檀素(Santalin),過去也曾一度被認為是古代家具用材中的紅木,現(xiàn)已證實為誤考。
紫檀木的商品木材名稱有時與東南亞產(chǎn)蘇木Caesalpinia sappan相混淆,都被叫做Sappan,可能是二者均為重要的染料用材所致,但這種蘇木屬于云實科,樹葉為二回羽狀復葉,莢果形態(tài)也與紫檀顯著不同。17世紀時曾作為重要的貿(mào)易商品從暹羅等東南亞國家運銷海外(主要是日本),這種蘇木相比同為染料用材的巴西產(chǎn)蘇木(C. echinata)的顏色較為淺淡。
有研究認為在16世紀時曾有菲律賓產(chǎn)木材“廷達婁(Tindalo)”在中菲貿(mào)易中輸往中國制作紫檀家具。現(xiàn)已知這種木材所對應的代表樹種為Afzelia rhomboidea,隸屬于云實科(蘇木科)緬茄屬,是菲律賓的名貴樹種,在四百多年前已在當?shù)刈鳛榻ㄖ貌谋挥糜谛藿ㄌ熘鹘烫茫@種木材的地方名曰:巴拉揚(Balayong)、菲律賓科科波羅(Philippinecocobolo),色澤為深紅色并有黑色條紋,究竟傳統(tǒng)紫檀家具中是否有這種木材,現(xiàn)在還沒有定論。
幾十年來,木材學家們已將上述不同觀點整理澄清,并對紫檀木的樹種名已經(jīng)達成了一致意見。在2000年所頒布的紅木國家標準中僅將原產(chǎn)地在印度的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定義為紫檀木,將黃檀屬的木材列入酸枝木范疇,紫檀屬其他部分木材歸入花梨木類,這與我國明清傳統(tǒng)家具的用材情況是相一致的。
在西方歷史上記載古代的所羅門圣殿中使用了紫檀木(Almug),并且這些珍貴木材來自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無法確定的一個地區(qū)——俄斐(Ophir )。在后來有公歷紀年開始時,認為俄斐位于羅馬帝國在地中海東岸的的阿拉比亞行省,即今天的以色列,黎巴嫩和埃及一帶;但在所羅門王時期(公元前920年),俄斐被認為是在示巴女王所管轄的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和非洲東部一帶,即現(xiàn)在的也門,索馬里或東非洲海岸等地;另一方面,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和圣杰羅姆認為俄斐顯然是在印度。傳說中的俄斐是一個出產(chǎn)黃金,寶石和珍貴木材的地方。在19世紀后期,歐洲人進入非洲大陸腹地探險時,在非洲東南部發(fā)現(xiàn)了津巴布韋遺跡,認為就是傳說中的俄斐,現(xiàn)在仍有觀點認為非洲東南部莫桑比克等地即為古代俄斐所在地,盧比克(D. W.Roubik)在1995年出版的世界糧農(nóng)組織期刊中也撰文認為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的起源地應當是在非洲,但并不清楚這個樹種是何種原因傳入了印度。
有關于紫檀木的使用歷史的記載年代因為遠早于其拉丁文學名的命名年代,加上人們的各種習慣叫法名稱常隨時間推移而產(chǎn)生變化,所以很多歷史文獻的內(nèi)容是否可與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相對應,都不是能夠確定的。
二、木材特征及利用
明《新增格古要論.異木論》中有對紫檀木一些特征的描述:“紫檀木,出交趾、廣西、湖廣。性堅。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紋。新者以水濕之浸之,色能染物。作冠子最妙。近以真揩粉壁上,果紫;余木不然。”紫檀木的這些特點是它本身微觀結(jié)構(gòu)組成的宏觀反應,常被作為一般識別的依據(jù)。
2.1外表特征:
砍伐的木材多為不規(guī)則的圓形,或成一定角度和厚度的坯料。心邊材區(qū)別明顯,邊材白色至淡黃色,寬3~5厘米,新伐心材初現(xiàn)橘黃褐色,樹干被深度切開時可見內(nèi)部木材為血紅色,橫切面有斑駁的淺紅色帶。新鮮木材表面為富麗的深紅色,久置空氣中后顯現(xiàn)紫紅褐色至暗黑褐色,而同屬的非洲紅花梨木(P.soyauxii,索氏紫檀)只變?yōu)闇\褐色。
印度產(chǎn)的四個紫檀屬樹種的木材價值均很高,除囊狀紫檀外,其他三個樹種均富含紅色紫檀素(Santalin),但只有檀香紫檀(P.santalinus)木材材色深,材質(zhì)重硬,紅色紫檀素含量高達16%。這個樹種中還存在有一種有水波紋紋理(wavy- grain)的木種,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這種具有水波紋理的紫檀樹的外觀與普通紫檀樹的外觀無差異,但數(shù)量極少。至今并不清楚天然的紫檀樹體心材能夠產(chǎn)生水波紋紋理的原因,只是知道具有水波紋狀紋理的紫檀樹生長于碎礫土層中,而在粘土層地段極少出現(xiàn)。紫檀木中具有水波紋紋理、色澤深紅者等級高;直紋理(straight-grain)紅色色澤較淺者則等級低。
2.2構(gòu)造:
木材具光澤,其光澤源于礦物顆粒、原生質(zhì)體和導管內(nèi)含物。細胞原生質(zhì)顆粒狀,細胞壁很厚,多孔,黃色,不均勻增厚,強烈地木質(zhì)化。心材中含量較多的元素有鍶、鋅、銅及鈣等(尤其是鍶),并有少量稀土元素及鈾和釷。心邊材均富含萜烯(烴)類化合物(特別是心材中),從紫檀木心材中分離出六種相似的化合物,其中有16%是兩種紅色有機化合物叫做“紫檀素santalin”,一種是santalic acid C30H16O6 為醌類,另一類是deoxysantalin C20H16O6 是醌衍生物,紅色就來源于紫檀素(Santalin A和Santalin B)。由于紫檀在古德柏地區(qū)主要生長于古老的太古代石英巖中,因此需要研究石英巖中的成份對紫檀樹體生長的影響與紫檀木質(zhì)的關系。
木材無明顯氣味或僅具有特殊的微弱香氣(水浸液亦然);紋理斜行交錯;結(jié)構(gòu)細至甚細而均勻;材質(zhì)甚重硬,沉于水(邊材浮于水),氣干密度為0.99~1.26克/厘米3。
散孔材。生長輪不明顯。管孔在肉眼下不見,放大鏡下明晰,橫截面每平方毫米導管數(shù)1~14個,以單獨為主,少數(shù)短徑列復管孔(多為2 ~4個,稀至l0個) ,稀管孔團;散生,數(shù)少,甚小至略小,大小不一致,穿孔板為單穿孔。導管間紋孔互列,平均直徑(8~9)~(12~13)微米。導管射線紋孔間界限明顯。導管/管孔弦向平均直徑不大于160微米。導管內(nèi)含大量檸檬黃色、橘紅色樹膠或白色沉積物,管孔呈現(xiàn)明顯的紅點,如顆顆紅星,稱“金星”,也有的導管不含橘紅色樹膠,此類管孔不呈現(xiàn)小紅點,氣味也不同;導管線常彎曲而易見,頗似蟹爬痕跡.故稱“蟹爪紋”,表面的導管線呈灰色而得名為“牛毛紋”。
軸向薄壁組織量多,稍寬于或數(shù)倍寬于射線,多為傍管型(Paratracheal),主要為同心層式圓形或略帶波浪形的細線帶狀,呈斷續(xù)的弦向排列;次為翼狀及聚翼狀,為紡錘形;少數(shù)輪界狀及環(huán)管狀;同心圓細線區(qū)與環(huán)管束狀(翼狀)區(qū)相互間隔。離管型(Apotracheal)軸向薄壁組織較少,為短切線狀,分散聚集。每列軸向薄壁組織有兩束。木射線稀至中,極細至甚細,肉眼下不見,放大鏡下明晰,弦向每毫米8~17根,明顯疊生,高3~6個細胞,最高可達500微米,單列,同形匍匐狀。心材波痕不明顯,放大鏡下隱約可見;邊材波痕明顯,每毫米約5層。胞間道未見。薄壁組織和射線均呈現(xiàn)紫紅色,放大鏡下隱約可見,材色更深者則薄壁組織與射線不見。
在顯微鏡下,顯現(xiàn)出大量的木纖維,大多非常不規(guī)則,纖維為中等壁厚的細胞組成,纖維平均長1035~1380~1660微米。木纖維頂端尖銳,底部有時分叉。纖維紋孔主要位于徑向壁上,單紋孔,有微界。所有射線,軸向薄壁組織,導管元素,纖維都含有棱柱形草酸鈣晶體,直徑0.01~0.02mm,晶體中因含有水合氯醛而呈現(xiàn)深紅色。
劃痕明顯,新切口劃于白墻或白紙,可見紫紅褐色的劃痕。木屑水浸出液有微弱的紫紅色產(chǎn)生,并反映有黃色或微藍色熒光;浸酒精立即冒出鮮艷的血紅色(因心材內(nèi)含豐富的紫檀素,紫檀素溶于酒精);置于乙醚溶液里為橘黃色,并在自然的亮光照射下有綠色熒光;在硫酸溶液中為深紅色;在堿溶液中為紫色。
耐久性:印度人桑薩庫馬蘭(L.N.Santhakumaran)在1996年的研究論文中記述了在印度西海岸的果阿(Goa)所做的82種印度產(chǎn)木材對海洋蛀蟲的抵抗力試驗,結(jié)果表明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是其中最為耐久的樹種,在13個月中,只有40%的內(nèi)部構(gòu)造被破壞,另一種木菠蘿(又名菠蘿蜜,學名:Artocarpus gomeziana)在9個月內(nèi)被破壞50%,其余木材則在3~6個月內(nèi)被完全摧毀。
2.3利用價值
紫檀木在印度和近東地區(qū)利用已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印度教和佛教中用于安神、恢復體質(zhì)的藥物使用,燃燒或制作香包用于盥洗室去除異味等作用。紫檀具有優(yōu)美的色澤,最好的力學加工性能。深紫紅色有波狀紋理的材質(zhì)用于制作豎琴等樂器,特別是日本傳統(tǒng)的三味線(Shamisen,是一種樂器),因為紫檀木具有易雕刻,易拋光的特點,所以非常適合于家具表面的復雜雕飾。幾個世紀以來,有價值的紫檀木均被運往中國和日本制作高級家具,工藝雕刻,樂器及制藥;在印度作為染料使用。
作為染料用材時,紫檀木一般被加工成片狀材料作為提取色素劑使用,提取的紅色或紫色的天然染料分為好幾個等級。主要的染色物質(zhì)是紫檀素(即santalins,1833年首次與santarubins分離開來),提取物又叫做拉坦賈里(Ratanjali)。染料物質(zhì)可用于食物上色(魚、肉、面包、酒),金屬上光,紡織品染色(絲綢,羊毛,棉花,黃麻,皮革),化妝品(皮膚和染發(fā)),藥片鍍膜等。紫檀素溶于有機溶劑和堿溶液,但不溶于水,在1%酒精溶液中是穩(wěn)定的。鑒于在堿環(huán)境中的特點,可用于制皂業(yè)(將肥皂染為紫黑色),因為它具有華麗的深紫玫瑰色。在實驗室,還可用于組織染色。
紫檀木醫(yī)藥名Rakta Chandana,用于阿育吠陀藥(Ayurvedic,又稱生命吠陀),被制成小型的片狀、挫末或粗粉末,深紅褐色,口嘗略有澀感,刮磨后有微弱和特殊的香氣,描述如下:形態(tài)為粗粉,紅褐色或藏紅色,無味。有“清涼”作用,用于治療腫瘤,頭痛,抗菌,皮膚病,發(fā)燒,情緒起伏,毒蟲蟄咬,瀉藥,明目。
糊狀木粉(含樹膠)用于消除炎癥和治療頭痛、精神紊亂和潰瘍,亦被認為可治療皮膚病和膽囊炎,與姜黃粉混合使用使皮膚光潔細膩,傳統(tǒng)上作為爽身粉使用,在印度南部作為水和蜂蜜的黏貼物,治療痤瘡和面部傷疤。木材、樹皮和葉可作為抗菌藥,控制血糖水平及黃疸病等。每天用紫檀木杯盛水飲用兩次還可治療糖尿病。木材中含有異構(gòu)黃酮葡萄糖甙,心材含有少量單寧,心材中分離出的木素可抑制腫瘤,木質(zhì)和果實可做發(fā)汗劑,治療肝膽感染和慢性痢疾。將果實煎熬后,可作為收斂(止血)劑、強身劑用于治療外傷。在意大利還用于治療麻風病。
版權(quán)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zhuǎn)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quán)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權(quán)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quán)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