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范朋飛研究團隊揭示天行長臂猿鳴唱的聲譜特征與性別差異
天行長臂猿(Hoolock tainxing)是長臂猿科白眉長臂猿屬物種。以往的研究對白眉長臂猿屬的聲音類型沒有統一定義,且普遍認為該屬物種的聲音不存在性別差異。因此,在求偶與競爭中,天行長臂猿能否通過聲音通訊編碼性別等相關信息,一直是個有趣的問題。
圖1 天行長臂猿 (趙超攝)
研究人員以天行長臂猿為研究對象,標注了11個個體的鳴聲數據,通過k-medoids聚類識別出5種基本音節類型 (以往研究只識別出4種基本音節類型),進一步基于音節組成和數量首次將天行長臂猿的音句劃分為7種類型。
圖 2 天行長臂猿音句的聲譜圖
天行長臂猿的合唱由引入序列、激動鳴叫序列、間奏序列組成。引入序列通常由離散的音節以及音句A與音句D組成。天行長臂猿合唱有時會省略引入序列,直接進入激動鳴叫。激動鳴叫序列通常由雌性發起,雄性配合音句E、F。間奏序列中,雄性鳴唱部分為音句B和音句C的組合,雌性鳴唱部分為較短的音句G。
圖 3 天行長臂猿二重唱的聲譜圖,紅色代表雌性貢獻的部分,藍色代表雄性貢獻的部分
雌性和雄性雖然使用了相同的音節類型和音句類型,但是雌性與雄性音節的頻率指標存在差異。在音句的使用上,獨猿個體鳴叫的音句與合唱時各自性別貢獻的部分更為相似,雄性極少唱主要由whoop 音節與 ow 音節組成的音句 G,雌性極少唱音句 B和C。
圖 4 各類型的音句平均出現頻次 (出現次數/回合數) 熱圖
天行長臂猿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盡管最新研究發現在緬甸梅開河與薩爾溫江之間存在多個天行長臂猿種群,但其大多生活在片段化的森林斑塊與戰火中,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描述天行長臂猿的聲音類型與識別性別差異,不僅能夠提高日常巡護監測中對天行長臂猿個體性別識別的時效性與準確性,為后續的種群調查、定向回放吸引和個體識別工作建立基礎,也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聲音通訊信號的編碼、功能與進化。
該論文發表于《獸類學報》2024年第1期。中山大學生態學院郭亭妍為第一作者。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管護局隆陽分局李家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范朋飛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山大學馬海港、韓普、王子荻和祝常悅,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楚原夢冉,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張利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李如雪和戚嘉儒參與了本項研究。
來源:
原創
微信號:cwcawx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