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涌金蓮,自泥土里盛開的金色蓮花,你見過嗎?
《西游記》的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中寫到過菩提老祖開講大道時的情景:“真個是: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從此悟空便開了竅,最終從老祖那里學到了筋斗云和七十二變。
而用“天花亂墜,地涌金蓮”來形容菩提老祖講法可不是作者心血來潮胡謅的,傳說佛家大德講經到精彩之處就會生此奇景。其中的“天花”出自佛經《妙法蓮華經》,指的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四種花,而“金蓮”一般來說指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地涌金蓮(Musella lasiocarpa)。
一、佛教圣花,滇中奇葩
地涌金蓮(學名:Musella lasiocarpa),俗稱千瓣蓮花、地金蓮,為芭蕉科地涌金蓮屬唯一一種,是原產于中國云南省中部至西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干熱河谷地貌的代表物種之一。
地涌金蓮的地上部分和我們較為熟悉的芭蕉樹類似,葉片寬大厚實,葉片基部緊緊包括在一起,形成粗壯的假莖。而它引人注目的碩大的金色“花朵”實際上是由很多的小花和苞片組成的花序。其花序就從假莖中間生長出來,形狀如花瓣的黃色大苞片從花序下方層層展開,這些苞片里包裹的小花才是真正的花。和芭蕉花類似,地涌金蓮的小花也分為雌花和雄花,分別生長于花序下部和上部。
地涌金蓮的地上假莖部分較為矮小,高度不及60厘米,再加上它往往是先開花再長葉,給人的感覺是突然從地下涌冒而出,綻放出一朵金色蓮花,它也因此得名。地涌金蓮不僅花形美麗,花期也長達250天左右,在南方如養護得法,幾乎常年有花可賞,因此被培育為優秀的觀賞花,現已有株型、花色不同的多個栽培品種在第五屆中國盆栽花卉交易會上,地涌金蓮等五種花種從1000多個選送作品中脫穎而出,奪得金花獎。
地涌金蓮的苞片似蓮花的花瓣,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色澤金黃奪目而又常開不敗,如同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蓮花,再加上佛陀講經之處“天花亂墜,地涌金蓮”的傳說,地涌金蓮常被尊為佛教圣花。在小乘佛教中,地涌金蓮被定為寺院必種的“五樹六花”之一。傣族等少數民族尚佛,很多到過西雙版納等佛教興盛之地旅游的游客,都能在佛寺和傣族人居所的房前屋后發現它的蹤跡。由此可見地涌金蓮在佛教中的尊崇地位。
二、既是美食,也是良藥
地涌金蓮不僅僅擁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宗教文化價值,還擁有一定的食用價值。
滇中地區是地涌金蓮種植比較普遍的區域,這里的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會用地涌金蓮制作美味佳肴,款待賓客。地涌金蓮幼嫩的花序和假莖的中心是可以食用的部分,但食用前需要先進行焯水和浸泡以去除苦澀味,而后可以用來涼拌,也可切成絲與肉類一同爆炒或者煲湯。地涌金蓮的假莖淀粉含量高達50%以上,在缺乏糧食的時代,當地人會將其切片曬干作為儲存食物。據傳在少數地區,這些富含淀粉的部分還被用作釀酒的原材料。
其實被端上人們的餐桌并不是地涌金蓮最重要的實用價值,在當地它還有一個最主要的用途,那就是——喂豬。研究調查顯示地涌金蓮的葉子和花序中蛋白質含量極高,達到了17.25%和11.42%,對比之下常作為飼料的玉米蛋白質含量只有4%左右,因此地涌金蓮是非常優質的飼用植物。在云南中部、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當地彝族百姓在房前屋后種植地涌金蓮,將其全株作為豬飼料,他們發現以地涌金蓮為飼料喂養的牲口生長速度快、肉質也更為鮮美。
而現代手段分析發現地涌金蓮中富含多種脂肪酸和酯類、萜類、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廣泛的抗炎、抗氧化的藥物開發潛力。
三、保護刻不容緩
雖然地涌金蓮因為其多種價值被廣泛的培育和種植,但是正因如此,人們往往忽視了其野外種群的生存狀態。
地涌金蓮原產于四川、云南中部至西部海拔1500-2500米的河谷巖壁上,因為其原生棲息地環境非常特殊并且高度破碎化,所以常人很難見到其野生種群。野生的地涌金蓮既可以無性繁殖,也可以通過種子產生進行有性繁殖,但是研究者觀察到其種子發芽速率異常緩慢(可能是由于近交系繁殖所致的遺傳退化現象)。有研究對3個野生種群的24株個體的遺傳結構進行了分析,發現野生地涌金蓮的遺傳標記雜合度顯著偏低。這說明了地涌金蓮的野生種群遺傳多樣性較低,抵抗環境變化的能力較弱。野生地涌金蓮所處的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土壤侵蝕現象嚴重,近些年來石漠化和植被退化趨勢加劇,再加上多年來的人為采挖,其生存處境并不容樂觀。
總之,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對于地涌金蓮等珍稀植物的野生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應該愈發重視。可以在當地積極展開禁止采挖、加強植物保護宣傳等工作,同時規范野生地涌金蓮應用于科研、繁育和園林的流程,并通過回歸引種來擴大其野外種群數量。
希望這美麗圣潔的佛蓮可以一直盛開在巖壁之上。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CPY(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參考文獻:
1. 周翊蘭 & 龍春林.(2019).民族傳統文化滋養下的地涌金蓮. 科學(02),17-19.
2. 李曉江.(2001).地涌金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03),3-5.
3. 馬宏,李正紅,萬友名 & 劉秀賢.(2013).地涌金蓮新品種‘佛悅金蓮’. 園藝學報(06),1219-122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3.06.029.
4. Long, C., Ahmed, S., Wang, X., Liu, Y., Long, B., Yang, C., ... & Guo, R. (2008). Why Musella lasiocarpa (Musaceae) is used in southwest China to feed pigs. Economic botany, 62(2), 182-186.
5. Liu, A. Z., Kress, W. J., & Long, C. L. (2003). The ethnobotany of Musella lasiocarpa (Musaceae), an endemic plant of southwest China. Economic botany, 57(2), 279-281.
6. Li, R., Ru, Y., Wang, Z., He, X., Kong, K. W., Zheng, T., & Zhang, X. (2021). Phytochemical compositio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enzyme inhibitory activities (α-glucosidase, xanthine oxidase,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of Musella lasiocarpa. Molecules, 26(15), 4472.
7. Hong, M., Qingjie, P., Lan, W., Zhenghong, L., Youming, W., & Xiuxian, L. (2011). Musella lasiocarpa var. rubribracteata (Musaceae), a new variety from Sichuan, China. Novon: A Journal for Botanical Nomenclature, 21(3), 349-353.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