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提案”復文(2021年第2567號(資源環境類289號))
一、關于省級生物多樣性優先區設立問題
林草部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戰場,長期以來一直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重點工作努力推進。一是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包括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海洋特別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約1.18萬個,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領海的4.1%。其中,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10處、自然保護區2837處(國家級474處)、森林公園3548處(國家級897處)、濕地公園1699處(國家級896處)、風景名勝區1051處(國家級244處)、地質公園613處(國家級270處)、國家級海洋公園67處、國家級沙漠公園120處。這些保護地有效保護了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類、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近30%的重要地質遺跡,涵蓋了25%的原始天然林、50.3%的自然濕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組織開展了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十四五”發展規劃的編制。通過整合優化,在重點解決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保護空缺、現實矛盾沖突和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委托中國科學院對我國重要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物種、自然遺跡、自然景觀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和科學評估,識別出全國自然保護關鍵區域與自然保護地空缺區域,提出了全國自然保護地發展目標和空間布局方案,并已納入了“十四五”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范疇,擬在整合優化期間新建一批自然保護地,以確保重要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三是開展了兩次全國性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較好地摸清了很多瀕危物種的分布、數量、受脅因素等情況,這為確定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制定保護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也培養鍛煉了基層管護工作隊伍。四是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天然林資源凈增4.28億畝,天然林蓄積凈增37.75億立方米,物種棲息地質量得到有效改善,森林碳匯能力不斷提升。五是開展了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濕地面積和濕地功能顯著提升,許多重要的珍稀鳥類得到有效保護。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的極危種青頭潛鴨種群數量達140只左右,幾乎保護了這一物種種群數量的30%。
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劃定,目前還沒有可借鑒的成功案例,也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和統一的評估標準,在實踐中各省份劃建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涵蓋了大部分本省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區。同時,國家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將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作為優先區域納入其中,兩者都將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得到更加科學、嚴格的保護。今后,我局將積極探索、引導各省識別本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區和保護優先區,并通過建設自然保護地、加強巡護監測等舉措強化保護工作。
二、關于加強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問題
自然保護區是自然保護地的基礎,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985年開始先后出臺了《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規,并引導各省加強省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和“一區一法”建設。目前,北京等25個省市發布了自然保護區方面的管理條例,天津八仙山、上海崇明東灘、山東黃河三角洲、福建武夷山、甘肅白水江等數十個自然保護區所在省人大頒布實施了單行的自然保護區條例和管理辦法,地方自然保護區法律制度體系初步搭建。
按照《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我局正在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法》《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編制、出臺或修訂工作,各省也將出臺相應的具體管理辦法。財政部會同我局、生態環境部也正在制定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的相關政策,以不斷完善自然保護區法律政策體系,更好地促進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三、關于加強保護單位的設施和人才建設建議問題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推進相關工作。一是2020年,通過林業草原轉移支付資金專門安排3億元,用于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在此基礎上,安排國家公園補助18.6億元,支持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等。資金切塊下達到省級,相關省份可按規定,統籌中央財政和自有資金加強對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作。二是通過生態環境部部門預算安排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等項目,支持開展全國生物多樣性狀況基本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示范試點建設等工作,推動生物多樣保護與恢復示范。
我局在組織編制自然保護地“十四五”規劃中,已將“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生態感知網絡的建設、智慧保護地建設作為自然保護地建設的主要內容,單獨章節編制規劃。此外,正在開展林業和草原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建設方案研究,擬利用紅外相機、無人機等現代化監測手段,構建自然保護地實時監測體系;同時,統籌推進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劃建,著力推動極度瀕危野生動植物專項拯救,不斷強化巡護救護、專項調查、定期監測、棲息地修復、設施設備建設等相結合的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管理能力。
建立職業化、標準化的保護地人才隊伍是促進保護地管理有效性的關鍵。自1998年開始我局每年開展兩次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培訓,累計培訓管理人員數千人。今年2月還開通了“自然保護地網上學習平臺”,截至7月13日全國自然保護地在線學習系統注冊人數已達2.86萬,累計學習時長18.3萬小時,學習人數26.5萬。鑒于疫情影響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我局正在研究制定相關人才隊伍建設措施,豐富自然保護地第一線工作人員線上線下培訓形式和培訓內容,不斷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能力和水平。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