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蘭品鑒|今人皆論價,不知鑒與賞
蕙蘭品鑒|今人皆論價,不知鑒與賞
文/枯木
蕙蘭同春蘭一樣,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也是比較普及的蘭花品種之一。關于蕙蘭的鑒賞,自古有之,脫胎于整體蘭花鑒賞文化,又獨立于他種蘭花,自成體系。然今人對蕙蘭之品鑒,受浮躁之風影響,劍走偏鋒,頗有走火入魔之勢,因此感覺有必要正本清源,回歸傳統蘭花鑒賞文化。
蕙蘭,古人常稱之為“蕙”,在先秦文學里有多處記載。屈原的《楚辭》當中,關于蘭蕙的詩句就有很多。譬如《離騷》:“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九嘆?逢紛》:“懷蘭蕙與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招魂》:“光風轉蕙,汜崇蘭些”等等。
古人蘭蕙并列,稱之為“蘭質蕙心”,一莖一花稱為蘭,一莖多花稱為蕙。又稱蕙蘭為九節蘭、九子蘭、九花蘭(也叫九華)。古人對蘭花的鑒賞品評早就有之,早在北宋時期,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就專門有文章品評。其《書幽芳亭》中“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對春蘭和蕙蘭進行人格化。
“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雖不若蘭,起視椒榝則遠矣。”對春蘭和蕙蘭進行區分和辨識,指出蕙蘭之香略遜一籌。而且 “以是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 指出古人對蘭蕙鑒賞,以蘭為上,蕙則次之。清代文學家李漁也著文賞析,曰:蕙“其所以遜蘭者,不在花與香而在葉……蕙之葉偏苦其長……病其太肥”,指出蕙蘭的不足之處。
平心而論,古人賞蘭,以至于形成蘭花品鑒文化,蘭蕙是不分家的。而且鑒賞也是在春蘭的花型基礎上,結合蕙蘭以及其他品種的形態,進行擬人化的感情寄托,從而總結出一整套鑒賞文化。
古人愛蘭,皆因蘭花四季青翠,葉片多姿多態,亭亭玉立,或颯爽飄逸,或弓垂美觀;臨寒而開,傲視霜雪,孑然獨立,花形端莊典雅,花色清秀,幽香襲人,沁人心脾。
蘭花不嘩眾取寵,不諂媚世俗,不隨波追流,不因在深山幽谷而顧影自憐,不因風霜雨雪而低頭;依然飄香清遠,大展風采;外表柔弱,內質剛強,具有君子之風,名士之氣;十足的文人氣質和高潔氣節,因而深得知識分子的喜愛。
古人賞蘭,受先秦哲理影響頗深。就花色來講,以素為上。俗話講“素花無下品”,蓋因古人之君子之風,講究清淡素雅,含蓄內斂。修身養性,清靜無為;不嘩眾取寵,不阿諛諂媚。正如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所言。
因此在花色審美上,全素為極品,白素難求,嫩綠為上,他色為次。至于花色斑斕駁雜者,皆不入品!花形以荷瓣為極品,梅瓣、水仙瓣為上品,其他瓣型則為普品行花,花舌以內斂純素為上。花守以久開不變形為上,花葶以出架為上。
古人對蘭蕙評價,頗為中肯。就香氣而言,自然春蘭略勝一籌。春蘭幽香陣陣,沁人心脾;蕙蘭則香氣濃郁,然而香氣不純。春蘭雖然一莖一花(有的雙花),然而花形適中,花守端莊,花色清雅,極具觀賞性。蕙蘭雖然花朵較小,然而一莖多花,花葶出架,傲然挺立,彌補了花小的不足,因此蘭蕙得以并列。
僅蕙蘭而言,由于花朵較小,花數較多,大多舍瓣下宕,符合審美瓣型較少,因而退居其次。在瓣型上雖然也是萬中選一,參照春蘭標準進行品評,尺度略微放寬,然而對其他部位的審美要比春蘭更多一些標準。
在花梗上,由于蕙蘭花梗較高,按照傳統評價標準,以大花細梗為上品(相對而言),俗稱燈芯梗。花梗顏色以《廣群芳譜》:“紫梗青花為上,青梗青花次之,紫梗紫花又次之,余不入品。”為標準。
https://mp.weixin.qq.com/s/mVJ3_a0K6RniY0zNguf4mA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