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龜類成功人工繁育 海南研究成果震驚國內
海口晚報網10月22日訊
天啊!來做B超孕檢的是一只龜
讓野生龜類成功人工繁育,海師大龜類研究興趣小組研究成果震驚國內專家
| |
| |
| |
為更好地保護野生物種,他們敢于向眾多專家學者望而卻步的龜類繁殖項目挑戰;他們敢于創新,妙招頻出,在房頂上建模擬養殖場,把龜送進醫院做B超……海南師范大學龜類研究興趣小組的種種驚人之舉令國內專家為之矚目。
海師學生與院士同臺做報告
10月19日上午,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繁育與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海口召開,以趙爾宓院士為首的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學者與會,發表諸多最新科研成果。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賀斌以《海南島四眼斑水龜人工飼養與繁殖》為題,暢談飼養繁育這種野生水龜的酸甜苦辣,這一課題深受圈內專家關注。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在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史海濤博士帶領下,由11名研究生及本科生組成的龜類研究興趣小組致力于科技創新,該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正逐漸得到國內專家的肯定。比如,劉宇翔、賀斌、王志偉等團隊成員所撰寫的論文《激素誘導四眼斑水龜人工繁殖的研究》先后獲得海南省第二屆“挑戰杯”特等獎和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這是海南師范大學自參加“挑戰杯”競賽以來所獲得的最好成績。10月16日,首屆“吳多泰博士創新獎學金”重獎海師創新積極分子,劉宇翔等人所在的團隊獲特等獎。
10月19日,記者走進海南師范大學,了解到諸多發生在龜類研究方面的趣事。
癡心探究四眼斑水龜之謎
四眼斑水龜是一種生活在山區河流中的淡水龜類,這種龜因個體小、性機敏及頭部特殊的彩色眼狀斑紋而備受人們的珍愛。它們的頭背面有兩對環中套環、色彩絢麗的斑紋,而且雌、雄龜的斑紋色彩不同;因為生性內斂害羞,它們的習性、命運一向不為人知充滿了神秘色彩。
與此同時,由于越來越多的人將龜作為籠中寵物和餐桌美味,致使野外品種數量急劇減少。如何有效地保護四眼斑水龜,在科研人員心目中,已經非常迫切。
為了探究四眼斑水龜的生活習性,進而實施人工繁育四眼斑水龜項目,以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史海濤博士為首的科研隊伍多次深入海南中部的瓊中灣嶺地區,10多年來,他們費盡心血捕獲四眼斑水龜的行蹤,成功進行追蹤觀察,直至實施人工繁育。成功孵化的小龜,使科研人員不僅揭開了它們的謎,也為它們繼續在這里生存下去提供了保護。
史海濤博士在其論文中講述,“回想這幾年的研究歷程,真是吃盡苦頭。可喜的是,我們漸漸摸清四眼斑水龜的習性,也有了更多的野外研究經驗。”
野外工作中,大家經常遇到驚心動魄的意外情況。據史海濤博士回憶:“特別是5-9月的雨季,一場傾盆暴雨,溪流的水很快就會從膝蓋以下漫過頭頂。有些地方樹梢上纏掛的枯枝落葉表明最高水位可比平時高出3米。奔騰呼嘯的洪水沖力之大令人后怕,我們認為固若金湯的柵欄可以頃刻間被沖毀,食指粗的鋼筋被沖彎。當然,圈內的龜也一個不剩。經過幾年的野外研究,大家現在有點經驗了,遇到這樣的天氣就把圈內的龜先揀出來轉移到安全地方。記得有一次下大雨,大家忙著抓龜轉移,但龜未全部找到,水已到胸部,幸好這一區域不是急流區,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野外工作者來說,被蚊子盯上幾十個包,被山螞蝗咬上身上血淋淋,更是司空見慣的經歷。
建在房頂上的“模擬養龜基地”
人工繁育工作無疑是保護四眼斑水龜的最有效措施。但龜可飼養難以成功繁殖,一直是很多養殖企業乃至專家學者最頭痛的問題。最近幾年來,這支科研團隊將重心轉移到實驗,全力以赴解決四眼斑水龜的繁殖問題。
2002年,他們開始把龜類帶到室內馴養。當年的研究室相當簡陋,由一洗手間改裝,外行人看去,里面設置如同水族館,各種龜類在玻璃缸中比鄰而居。內行人卻知曉,里面的設備可不是一般水族館所能夠擁有的。這里有可以在晚上自動捕光的攝像頭,能夠24小時監測到龜類的活動情況。別小看這種設備,據安裝攝像頭的師傅說,2003年海南為防“非典”,只在某醫院安裝過一臺,是用于24小時監護和觀察發燒病人的。這間小小的房間里還安裝有進口的UVB燈管,這種燈管比醫院所用的紫外線燈管更安全,且近似于陽光。為照顧兩棲動物的生活習慣,細心的科研者還在玻璃缸里為龜搭建了一間間“小屋”,讓那些生性害羞的四眼斑水龜擁有“個人空間”,高興時,它們可以爬到高出水面的“屋頂”玩耍。
龜類喜靜,為不干擾它們,監測隊伍平時在隔壁一間只有幾平方米的小房內值班,與攝像頭聯網的電腦上,可觀察到各種龜類的日常生活習性和飲食愛好等。近年來,他們通過錄像收集到大批數據,發表了不少的論文。
在生物系大樓的房頂上,還有一處為龜類建設的“模擬野外養殖基地”,水池不大,周邊引入活水,還精心擺設了適合龜類棲息的石頭、落葉,種了很多植物。這里成為多種珍稀龜類黃額閉殼龜、四眼斑水龜等在都市生活的“樂園”。
為龜做B超令醫護人員詫異
四眼斑水龜個頭很小,一般身長僅12公分左右,室內產卵的記錄數量僅有一兩個,和其他龜類的高產很不一樣。它們何時產卵?多久能孵化出小生命?這些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孕婦可以通過B超檢查小寶寶的發育情況,那么能否利用醫療器械檢查龜的發育情況呢?他們決定進行嘗試。史海濤博士在其論文《四眼斑水龜之謎》中描述過第一次送龜做B超的經歷:“1999年9月,我帶著一批四眼斑水龜和中華花龜來到海南醫學院,B超室的人聽了我們底氣不足的說明后,忍俊不禁,"這是人做B超的地方,人還輪不過來呢,怎么能排得上龜呢?"可笑是可笑,但醫學院最終同意了我們異想天開的請求。”
為龜做B超的成功經驗一直延續至今。“為了探究四眼斑水龜的卵泡發育情況,我們每個月都要送30只左右的雌性四眼斑水龜去醫院做B超。”海師龜類研究興趣小組成員、生命科學學院大三學生張杰說,無論是醫護人員,或是病人,看到滿盒子烏龜被送上手術臺的情景總是很詫異。倒是他們自己,對人們驚異的眼光已經習以為常。
“和人做B超一樣,需要提前和醫生預約,然后送龜集體接受體檢,醫生在龜的鼠蹊窩(好似人的腋窩)處涂上潤滑油,探頭可以很清楚地探測出每只雌龜的卵泡的發育情況,使我們可以為其產卵提供更好的時機和條件。”張杰說,有時為了拿到最確切的數據,還要送這些龜接受X光透視。雌龜一旦被發現懷有硬殼卵,立刻會“母憑子貴”,被單獨進行照顧,接受24小時監護。
目睹小龜出殼令人振奮
這支科研團隊從溫度、光照、濕度、疾病、營養、水的流動甚至冬眠等多個因子對四眼斑水龜的影響進行分析,還開展了激素誘導繁殖實驗。大家各負其責,齊心協力,整理、分析實驗數據,最終取得較為理想的結果。
四眼斑水龜一年產一次卵,2007年和2008年,已有兩批四眼斑水龜先后在實驗室內破殼而出。2007年3月,有幾只四眼斑水龜順利產卵后,小小的龜卵立刻被送進孵化箱里,孵化箱能夠對溫度和濕度進行調節。在孵化箱里呆了4個月后,第一只小四眼斑水龜破殼而出,史海濤博士的弟子,海師2006級碩士研究生劉宇翔興奮而又陶醉地叫了聲:“我兒子出來了!”幾年的努力,幾千個日夜的心血終有回報,怎么不開心呢?
從2007年3月加入龜類研究興趣小組的張杰見證了孵化的全過程。他說,團隊成員每天對孵化箱的溫度進行紀錄,定期查看龜卵孵化情況。在小龜即將破殼時,有的學生整晚守在電腦旁邊,24小時對小龜破殼情景進行監測。
2008年,又有一批小龜被成功孵化,各項指標與2007年極為相似。現在,實驗室已繁育出了8只小龜,它們都在健康成長。
繁殖四眼斑水龜,就國內來說,至今尚未有出其右者。
記者與大學生的對話:
科研是對恒心的考驗
本報海口10月21日訊(記者許欣)10月19日,記者在海師與龜類研究興趣小組成員進行對話,耐得寂寞,是他們最為強調的字眼。
記者:你們的很多研究方向是向空白領域挺進,應該很有趣吧。
張杰:我們的工作不像你們想的那么豐富多彩,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大家日復一日地采集各種數據,比如測量實驗室溫度、用游標卡尺量每只龜的長度,密切監測龜的生長情況等。不少同學初時新奇,不久就感到工作枯燥無味,告別了興趣小組。留下來的,都是對科研最感興趣的人。
記者:四眼斑水龜平時吃什么?
張杰:大家將捕到這種龜時,放在圈起來的自然環境中進行觀察,但這種龜實在太害羞了,一直到我們認為它要餓死的時候也不見張開“尊口”。把一部分四眼斑水龜帶回海口后,大家投以豬肉、魚蝦等食物,根據觀察,這些食物可以被四眼斑水龜接受。為了讓這些龜長得更好,大家查閱很多文獻資料,根據龜類習性,研究出一套營養配餐:把木瓜、西瓜、香蕉、魚蝦、瘦豬肉、牛肉、雞蛋、空心菜等,用攪拌機打碎成汁,再以1:1的比例佐以飼料,再如和面一樣,把食物捏成丸狀,每周投放兩次即可。
記者:男孩子也要去給龜買菜、投食嗎?
張杰:對,我們龜類研究興趣小組所有成員都有為龜買菜的經歷。
記者:從事科研工作要吃很多苦吧?
張杰:與我們的師兄劉宇翔、賀斌、王志偉等人經歷過的野外科考的艱難險阻比起來,我們不算吃苦。做科研共同的收獲是,要腳踏實地、嚴謹認真地學習和工作,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來源:南海網)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