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韩免费影院-日韩免费专区-日韩男女-福利片国产-福利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物種庫
 
首頁 > 物種資訊 > 植物資訊

恐龍同期“捕蟲草”扎堆現身濕地|東北林業(yè)大學野外調查團隊在松嫩平原“偶遇”瀕危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貉

媒體:哈爾濱新聞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內詳   專業(yè)號:貉藻 2022-02-21 17:57:06

調查人員現場查看貉藻。

近日,東北林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野外調查團隊,在松嫩平原一處濕地保護區(qū)內“偶遇”瀕危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貉藻。

東北林大生命科學學院在讀研究生劉靜果、于文浩、孫雨琪以及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分校教師周學剛等人,到松嫩平原開展為期一周的野外調查,研究濕地植被資源情況。師生們在一處濕地保護區(qū)記錄比較常見的水生植物槐葉蘋時,意外地在漂浮水面的槐葉蘋下面發(fā)現了“隱藏極深”的另一種水生植物——貉藻。

發(fā)現貉藻的地方是一片蘆葦塘,貉藻借助槐葉蘋“偽裝”起來,不認真翻找和觀察,很難在隱蔽的蘆葦叢中發(fā)現“長”在一起的貉藻。而更令人驚喜的是,這片水域存在成種群的大量貉藻,初略統(tǒng)計數量在500余株。

為方便教學和研究,調查人員現場成功采集到兩株貉藻,并制作成標本。同時,使用GPS記錄貉藻發(fā)現地的準確坐標,便于今后擴大調查范圍,詳細研究該物種的種群分布及數量等情況。

貉藻是茅膏菜科、屬浮水草本植物,是單種屬物種,僅有1種,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另外,在歐洲中部、南部,亞洲北部和東南部,大洋洲北部也有分布,整體數量稀少,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將其評為“瀕危(EN)”。

貉藻外形像水草,每株長度6至10厘米,無根;葉6至9片輪生,頂部具4至6條鉆形裂條,裂條長5至7毫米;葉腎狀圓形,具腺毛和感應毛,受刺激時兩半以中肋為軸互相靠合,外圈緊貼,中央形成一囊體,像“口袋”一樣以此捕捉昆蟲。

東北林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教研室副教授鄭寶江告訴記者,貉藻是一種多年生水生漂浮食蟲植物,別看它叫“藻”,但它可不是藻類,而是被子植物,能開花結果,它既可以光合作用,又可以在水里捕蟲。貉藻的捕蟲機制如同捕蠅草,兩半葉片呈稍大于90度的夾角布置成“陷阱”,當有水蚤和蚊子幼蟲等幼小昆蟲經過觸碰到感應毛時,“捕蟲夾”迅速閉合,讓獵物落入其“口”中,然后葉囊分泌消化酶,對昆蟲進行消化吸收。貉藻長著類似捕蠅草那樣的捕蟲夾,捕獵速度驚人,據研究其捕捉小蟲子的反應速度大概在10毫秒左右,甚至比捕蠅草還要迅速,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反應最為迅速的植物之一。約一周時間,將獵物消化完后,捕蟲夾會重新打開,準備下一次的“狩獵”。

鄭寶江介紹,作為極其珍稀瀕危物種,貉藻“難得一見”,5年前只在三江平原三環(huán)泡自然保護區(qū)找到了9株,后來七星河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了大量貉藻,時隔多年這次能在松嫩平原濕地“偶遇”,很難得。這得益于近年來對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瀕危物種保護方面的不斷投入,貉藻的生存環(huán)境得到很大改善。

專家說,貉藻作為稀有的單種屬捕蟲植物,極具科學研究價值。希望不久的將來,貉藻能夠早日脫離瀕危境地。

貉藻

貉藻。

早在8500萬至7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就在熱帶島嶼上與恐龍為伴,經過漫長地質年代頑強生存下來,成為古老的孑遺植物,因而非常珍稀。之所以稀少,是因為它對水質要求很高,水體pH值要達到6才有生存可能,因而貉藻又是“水質的監(jiān)測員”。

照片由東北林大提供

閱讀 847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