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關系探討 ——以貴州為例
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演化發展過程中尋找和總結出來的一套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知識,并實現約束、尊崇和發展、繼承。傳統文化是經歷過歷史檢驗的,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知的提升,通過科學手段和工具得以實現和改變原來的關系,產生了傳統文化的變遷,但變遷的速度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速度,主骨不能消失。
歷史上的某一歷史時期、某一朝代都會依據自己的統治需要而選擇相應的文化來幫助王朝鞏固和發展。每種文化都有各自的獨特之處與核心價值,但這些文化中都不難發現生態思想,是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生態文明是二十一世紀提出的發展理念,主要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共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中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家,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需要。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它們既具有自身獨特的思想與核心價值體系,又具有共同之處。當代的生態文明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生態學方面的精髓,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新時代、新思想的引領下,繼承前人的知識,立足國家之根本,繼往開來的走科學發展之路,為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努力。民族復興在于精神復興,在于文化、信仰的繼承與弘揚。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的民族遷移和政權更替,但世居民族仍達18個之多。在遷移、交流、融合過程中,以特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分配特征為主線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特點的生態倫理。這些生態倫理或多或少地隱含著傳統文化的痕跡,具有明顯的佛、道、儒以及原始宗教中的萬物有靈思想的特征。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為“覺者”,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與覺悟,是一個從思想上解脫眾生困難,引領眾生破除心中執念,戒除“貪”、“嗔”、“癡”以達到自我思想升華的宗教體系。其核心價值有“緣起論”、“宇宙論”、“因果報應論”等。貴州受佛教文化影響深厚,特別是早期人口流動的相對發達地區。
“緣起論”是佛教的根本觀點,也是佛教思想體系的哲學基石。佛教的“緣起論”認為世界是由于物質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并不是一個因素造成一種結果,也不是多種因素成就一種結果。原與因的關系與地位是可互換的。同一原因在不同事物與現象的形成上具有不同的作用。它們相輔相成,共同呈現現象。佛教《雜阿含經》中對“緣起”闡述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強調條件中有關鍵條件,原因中有主要影響因子,這與生態學理論中的生態因子(環境條件)與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產生、發展、演替等理論是一致的。
佛教的宇宙論認為世界大地以須彌山為中心,外有多重山水。空輪支撐風輪,風輪支撐水輪,水輪支撐大地。與自然科學中將地球分為四大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各圈層之間相互支撐,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構成地球上變幻莫測的景象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體相呼應。生態學中生態系統既可以是包羅萬象的極大生態系統,也可以是只有幾個成分的微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這一概念不僅適用于自然界,同樣也適用于人類社會、或是人與自然、社會以及經濟等復合的生態系統。也就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共同體”的最好印證也是最好的詮釋。
宇宙萬物都受因果法則支配,這種因果關系,儼然不亂。《佛說無量壽經》中“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乘。”這是佛教認為世界運行的規律,被稱為“因果報應論”。人是根據因果報應來客觀的認識、感受、體驗、承受目前存在和所發生的一切。在生態學中也存在各種科學規律,物質在各個生命體間可交換,能量在各個生命體間可依據能量傳遞規律來進行循環,信息交流隨時隨地在生命體間互換。什么樣的環境生長與之適應的生物,環境越好,生態系統越健康,生物種類越豐富,物種與物種、物種與環境、環境與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越多,生態系統反過來越健康。人如果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也就撒下了自然環境惡化的苦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萬物發生之伊始,萬物生存之本。是手段,是規律,同時也是引領發展的意識。道教創建的“道生萬物”論強調天地、自然、萬物與人同根同源。道教中的 “有形皆含道性”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平等思想。道教以普遍的慈悲心和憐憫之心善待萬物,從而形成了以生命為中心的生態倫理,并且要求人要像孝敬父母一樣來尊敬天地自然。與今天的像愛護生命和眼睛一樣愛護自然生態一脈相承。道教對貴州文化的影響歷史比佛教還要漫長,而主要與土著居民的文化認知相結合,反而成為了非主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句話將萬物有道,以德為貴,詮釋的淋漓盡致,并且充分的肯定了人與萬物的自然本性和道生化萬物的過程。是對自然狀態以及過程和本性尊重的重要體現。道教“天人合一”地理念表達一種人與天地自然萬物和諧共生地狀態。《莊子·馬蹄》描述“故至德之世……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這是莊子所描述的理想生活,從中可以看出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自然狀態是萬物自然生長的狀態。是當下所提倡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發源之本。
《太平經·分別貧富法》中的“天下何者稱富足?何者稱貧也?……富之為言者,乃必備足也……。”這實際是將物種的齊備作為生態系統完整的標準,與生態學中的生物多樣性在認識上是一致的。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與環境條件之間的關系,正是道教所提倡的關系。“廣夏闊屋,連闥通房,人之所安也,鳥入之而憂。高山險阻,深林叢薄,虎豹之所樂也,人入之而死……乃至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隱,使各便得其性,安其居,處其宜。”這是道教所闡述的人與萬物應各自有適宜自身的生活環境,人與萬物順應本性而維護生存環境,也正是生態位的觀點。道教以自然與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狀態為最理想的狀態,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所提倡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文化來源。
道教的“清虛自守”生態德性論是一種身心修養實踐,注重精神追求對于人生的終極價值,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礎之上,以“順應自然”為重要原則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為人的行為效法天地,天地的運行效法道,而道遵循自然法則。因此自然是天地所遵循的根本之法。“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說的是要注重自然萬物的本性,不能為了滿足自己欲望去違背自然規律。“自然之法,乃與道連,守之則吉,失之有患。”自然與道是相互聯系,遵守、順應自然萬物之法。“無為而治”的思想與生態學中恢復生態學的理論一致,在恢復生態學中遵循自然恢復為主導,避免過多的人為干預。
儒學的核心價值是“仁”。“仁”是對人的關懷和尊重,是“愛物”、“萬物一體”的一種思想體現。通過提高人的德性、心靈境界,從而轉變人的生存方式,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狀態。儒家思想對貴州本土文化的影響主要來自于當權者,并沒有形成大眾思想。
自然與人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人與自然以及萬物都是這一復合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人與自然占據著不同的生態位,發揮著不同的生態功能。人的行為影響、改變了周圍自然植被的生境,某些物種可能因不適應改變后的環境后逃亡或是消亡,而另外一些物種因與已消亡的物種間存在某些功能相關性,共生或寄生關系,也會跟著消亡。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多圈層交織結構,某一圈層的破壞都會引起整個圈層的結構、功能、外貌等發生變化。王陽明在《大學問》中講道“大人者,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下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夫人之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人與天地、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傷彼傷己。
生物、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全球關注的重大話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豐富的生態類型滋養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貴州獨特的喀斯特環境,人們在峰從間的田土進行著傳統的生產。一方面受益于山林的滋養,從所處的生態環境中獲得水源和生產生活資料,另一方面他們敬山愛林,以山林為友,用其文化上的設置維護著與山林之間的平等和互惠關系。
千百年來,世居于這片土地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瑤族惟妙惟肖的猴鼓舞、歡快緊張的賽陀螺、獨具特色的禾倉和工藝品,充滿了神秘和古樸的色彩。水族的與甲骨文相媲美的文字——水書。這一文字歷史久遠,涵義深刻,至今仍為水族“鬼師”使用和傳承,它以神秘的力量趨鬼逐疫,指導和約束著水族人的婚喪嫁娶、起房建屋、節日慶典,是水族文化和水族人世界觀的集中體現,已成被列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布依族居住的環境多在依山傍水、向陽的河谷槽壩,房屋多為吊腳樓,樓底圈牲口、堆雜物,樓上住人體現了典型的山地文化,布依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各具特色,生活自制用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苗族文化中的“人物互通”和“溯源回歸”思想,是天人合一的翻版。苗歌中的“一棵樹上一窩雀,雀窩多了難得活”正是一種對生態承載力的高度概括。
文化代表了生存智慧,是民眾與自然生態的對話、共謀中形成的認知和實踐方式。自然生態世界為文化的產生和延續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場地。沒有一種文化不是深植于它生長的土地,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服飾、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的人群在同一地域繁衍,創造并傳承了“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文化模式。
貴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生態文明交相輝映而自豪,但一個巨大的現實問題不得不面對,那就是如何保護好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如何讓民族文化持續傳承,讓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生態脆弱區域面臨著發展和保護的雙層壓力。在貧困和現代生活方式及大眾傳媒的重重壓力下,傳統文化似乎變得脆弱和瀕危。許多少數民族青年正在快速地忘卻本民族的文化,許多人不再認同自己的文化,更不用說主動去傳承。相互間的互助和交往物化了,村寨傳統的知識體系和運行機制正在解體。而這種文化傳統或者說文化精神一旦丟失,尤如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一樣,不可修復。其連鎖反應就是:這種長期以來與生態所形成的和諧關系,也將不能維持,人們將不再敬畏和遵守他們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文化契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多樣性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特殊成分,對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文化、民族、社科等部門不僅要挖掘和保護物質文化,更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將文化多樣性的保護納入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軌道中。特別是像貴州這樣的多民族地區,更加應該充分保護和傳承豐富的文化多樣性,結合美麗的自然風光,讓生態資源更好地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